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学”早恋?“垄断”亲家?这些家长的“恋爱观”还不如这个14岁的初三女生

“科学”早恋?“垄断”亲家?这些家长的“恋爱观”还不如这个14岁的初三女生
2021年05月06日 03:33 新浪网 作者 作家乐多多

  近日,一个新名词喜提热搜,引发热议——“科学早恋”

  一提到“早恋”,我们印象里,大多数家长的反应都是“避如蛇蝎”和“暴跳如雷”:

  电视剧《小欢喜》里,看见乔英子和方一凡拥抱的宋倩如临大敌,为了减少两个孩子接触的几率,宋倩亲自早晚接送孩子,甚至不惜和多日的闺蜜翻了脸。

  影视剧中,因为莫须有的“指控”和学业压力,就被妈妈高压“管制”的乔英子,最终承受不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在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的孩子情感萌芽初露,时刻拨动着家长的敏感神经,一有风吹草动,就想要在第一时间扼杀,手段“粗暴”、态度“强硬”。

  可这样的“硬碰硬”,往往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14岁的花季女孩中考“失利”,父母发现她有早恋的迹象,就暴跳如雷一顿打骂,谁料女孩离家出走后再也没回来。

  前段时间,佛山的一位爸爸因为反对女儿早恋,当街持刀把女儿男友按倒在地,任由女儿在一旁哭喊,也没有停止的意思。

  但是现在,有这样一批家长,他们对“早恋”的反应,竟与上面的“老印象”截然不一样:

  当“早恋”冠上“科学”的名头,这是什么“虎狼之词”?

  不科学的“科学早恋”

  起因是,某初中里,一名老师发现了班上两个孩子早恋。本着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原则,老师请了家长过来谈话。

  万万没有想到,两家长相互看“对眼”了,觉得两家的条件挺匹配,直接跟老师说:我们都挺满意的,您就别横加干涉了,只要不耽误学习就好。

  话到这里,听起来还是比较“科学”,是在用理智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但接下来的“解释”,就听上去有些“功利”了:

  相比于之前的谈“早恋”色变,一味地“棒打鸳鸯”,或者痛骂孩子“不害臊”、“丢人现眼”,“科学早恋”虽然做到了堵不如疏,能够理解孩子的早恋情绪,但却并不是因为引导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

  所谓科学早恋的出发点并不是出于对人类原始情感的包容,而是出于对成年人功利世界观的延续和鼓吹,并用成年人的市侩思维去左右孩子的价值观。

  不反对孩子早恋,应该只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不该和门当户对、阶级分层扯上关系。

  其实,关于“爱情”,孩子们自己可能比你想象的理解得更“透彻”。

  "原来我们不懂爱"?

  一堂初中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所有的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原来我们不懂爱"。

  一个叫滕霏的14岁女孩,写下了爷爷奶奶的故事,她笔下的“爱情观”迅速火遍全网:

  文章中的好多话,都可谓是爱情的至理名言,但最让人动容的却是末尾的那句话:爱,是负责任,是长久,是忠诚。

  可以说这个女孩虽然仅仅是初三的孩子,但对爱情已经有了非常清醒、成熟的认识。

  据滕霏爸爸说,他和滕霏妈妈也曾很担心女儿青春懵懂时,会因为情感的悸动,做下不正确的事。

  于是爸爸在女儿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和她聊身边人的爱情,有成功的过着幸福日子的,也有失败的过着悲惨日子的。

  后来滕霏自己也经常观察别人的相处模式,渐渐地有了自己的见解。

  所以,青春期时,孩子情窦初开而产生对异性的懵懂情愫,不该被妖魔化的粗暴干涉,但也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甚至鼓吹。

  只有教会孩子正确的认识、处理,才是父母真正要做的事。

  青春期,就是要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自尊与隐私,自我认知与保护。

  教孩子写“情书”的老师

  有一个老师,因为教孩子写“情书”,火了!

  原来,她的班上一个调皮男孩写了几封恶作剧情书,塞进几位同学的抽屉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情书”这个新奇、隐秘、害羞的话题,引得孩子们窃窃私语,偷偷讨论。

  骆老师知道后,不仅没发火,还大大方方地点评情书,毫不避讳地和孩子们谈起了“情”:

  “情有很多种……不管你写的是哪种,首先都得表达真实的情感。”

  作为小小的“惩罚”,她要求这个调皮男孩任选身边的老师、父母、同学、同学中的4位,向他们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出人意料的是,调皮男孩这次非常认真,“情书”写得密密麻麻,不仅写了父母,还写了对老师的真情实感。骆老师还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封情书。

  然后,她又让调皮男孩找三首表达情感的诗,与全班分享。

  这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不少孩子也开始毛遂自荐想参与分享。

  想来,多年后,当孩子们回忆起这段全班共读情诗的经历,心里一定暖暖的。

  席慕蓉曾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相信年少时的我们,也憧憬过爱情,也有对异性懵懂的好感。

  现在为人父母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恋爱”了,希望我们能“面对”, 而不是“处理”,更不是用成人的世界观来评判。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爱,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冷酷的将她推向悬崖,也许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英子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