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4月起施行 观鸟设施高度不得超5米 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且具有一定隐蔽性

《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4月起施行 观鸟设施高度不得超5米 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且具有一定隐蔽性
2021年02月27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湘湘xv

  原标题:《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4月起施行 观鸟设施高度不得超5米 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且具有一定隐蔽性 

  风光旖旎的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通讯员 李继明 摄 

   随着滇池水质逐渐向好、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已经有58种水鸟在滇池水域“安家”。如何为这些朋友营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昆明市以地方标准的形式,为沿湖各区政府及各湿地管护单位提供了指导。《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将于3月份正式发布,4月1日开始施行。该标准的制定也填补了国内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指导技术方面的空缺。

   滇池周边共记录水鸟58种

   水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2008年,滇池启动了“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在滇池湖滨区域已建成环湖湿地5.4万亩,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为水鸟的栖息和繁衍创造了条件。

   生态环境向好,滇池周边鸟类明显增加。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助理工程师鲁斌介绍,目前滇池周边地区共记录鸟类139种,其中水鸟种类达到58种。但从栖息环境来看,滇池水鸟生存环境仍存在生境单一且破碎化、浅滩泥地减少及人为干扰明显等问题,开展滇池水鸟栖息地保护及修复工作非常有必要。

   “滇池湿地水鸟栖息地主要包括明水面、浅滩、挺水植物区域及休憩点等四种类型。”鲁斌说,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滇池各类水鸟的生活习性和觅食特点,根据滇池湿地本底条件,提出具体的栖息地恢复措施和相关技术参数,因地制宜恢复不同类型水鸟栖息生境,满足多种类型水鸟的生存需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填补了国内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指导技术方面的空缺。

  四大类栖息地这样修复

  明水面

   明水面主要包括河口、塘库及湖湾等滨水区域,含滇池水深1米以内的适宜水域。这类栖息地主要满足部分水鸟的觅食、休憩等需求,面积不宜低于所处生态保育区面积的60%。可以通过维持现有河口、湖湾等滨水水域,或拆除现存的鱼塘、塘库埂等形成;以自然修复为主,可适当引种穗状狐尾藻、金鱼藻、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为水鸟提供觅食条件,逐步形成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水鸟等水生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浅滩

   浅滩指季节性或全年性淹水的、在滇池多年运行水位间形成的浅滩区及沼泽区,包括光滩、浅滩及沼泽等,主要满足部分水鸟的觅食、休憩等需求。浅滩地形坡比宜为1:10,应尽量维持其光滩特征。

   挺水植物区域

   挺水植物区域包括现有的芦苇、茭草及香蒲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体所构成的区域,主要满足部分水鸟的繁殖、隐蔽及夜憩等需求。挺水植物区域需采取措施控制其扩繁。挺水植物群落面积不宜大于所处生态保育区面积的10%。

   休憩点

   休憩点主要包括鸟桩、漂浮体及小于5平方米的小型岛屿、坝埂等供水鸟停留、休憩及取食的地点。

   观鸟设施高度不得超5米

   除对四类栖息地制定了不同修复标准外,《标准》还对观鸟设施的设置及水鸟栖息地日常巡查提出了相应的规范。

   《标准》提出,在水鸟栖息地外围的湿地体验区内的适当位置可修建观鸟亭、观鸟屋等观鸟设施。观鸟设施与水鸟栖息地间保持一定距离,高度控制在5米以内。观鸟设施要与周围环境和景观相融合,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同时,结合湿地日常管护及不同水鸟栖息地的特点,要开展每月不少于1次的水鸟栖息地巡查。巡查内容包括水鸟生存状况、栖息地环境变化、设施设备完好及人为干扰情况等。根据巡查结果,判断水鸟栖息地环境质量,适时开展清理维护工作。维持明水面、挺水植物群落面积及比例,及时清除浅滩区灌丛等。(记者 孙琴霞)

   责任编辑: 孙重远

  【来源:云南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