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近代江南报业中的女性先驱

近代江南报业中的女性先驱
2021年03月10日 09:36 新浪网 作者 湘湘xv

  近代江南,人口稠密,商业繁兴,是华夏人文荟萃之所,亦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报业勃兴,文白转型之间,江南又得风气之先,其间留下几幅珍贵的女性侧影。

  康同薇与《女学报》同仁

  1896年,康有为在给女儿康同薇的信中写道:“汝现在仍以多读中书,学习中国文章,俾可充报馆主笔之才为最要。”次年《知新报》在澳门创刊,康同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了该报主笔之一。

  康同薇(1878-1947),号薇君,报业同仁以“南海康文僴女史”相称,是目前已知第一位真正参与办报的近代中国女性。康有为本就是天足运动的倡导者,在其影响下,康同薇从未缠足,也不穿耳,自幼受中西文化熏陶,视野开阔,精通英语和日语。长大后的康同薇先后在《知新报》上发表《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和《女学利弊说》,鼓舞国人士气,又催促女同胞觉醒。“起二万万沉埋之囚狱,革千余年无理之陋风”,文风健朗,毫无纤弱之气。

  近代女性最早进入报界的足迹不在上海,但时势运转中一批女性先驱先后集中于上海及周边等地,提倡女性解放的同时以开通民智、启蒙愚下为己任,与其他报人一起开辟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江南乃至全国的近代新闻出版阵地。

  虽然《知新报》一直延续到庚子之后,但康同薇并没有停留在澳门,而是前往上海与李蕙仙等女界名流合办《女学报》。1898年7月24日,《女学报》于上海发刊,原是一份旬刊,每期上下四页,十期后改为五日刊,主要的供稿人包括康同薇、薛绍徽、沈和卿、李蕙仙、裘毓芳、潘璇等数位女性。

  这份集结近代女性先驱的报纸是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女报——由女性主持,关注女性议题,是近代女性运动史的标志性事件。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女学报》的文白转型,并不是中国女性第一次在报纸上以白话作文。毗邻上海的另一个江南商业重镇——无锡,女报人裘毓芳在《女学报》面世之前就已用白话办报。

  1898年5月11日诞生的《无锡白话报》比《女学报》还要早几个月。《无锡白话报》以五日刊的形式发行了四期后,改为每十日一出的双期合刊,并更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无锡白话报》主张实学兴国,宣传新政,戊戌政变后即停刊,共出二十八期,历时不到半年,其中最后一期即第二十七、二十八期合刊为特刊,出于1898年9月26日。

  裘毓芳,字梅侣,发文常署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作为当时少见的女报人,裘毓芳一人担当《无锡白话报》多个栏目的主笔,包括《〈女诫〉注释》《海国丛谈》《日本变法记》等。名义上,一直提倡以白话开通民智的裘廷梁担任《无锡白话报》的主编,但是报纸的日常运作依靠的是裘廷梁与裘毓芳叔侄的共同努力,且报纸内容大部分出自裘毓芳的笔下。

  裘毓芳一系列作品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女诫〉注释》,因为其中不仅有文言白话的相互转换“翻译”,还有她本人的点评。《〈女诫〉注释》超越了文言与白话的雅俗之辩,女性不再是目不识丁的听众,而是主动用白话表达自我的新女性雏形。

  美国汉学家白瑞华认为“(《无锡白话报》)由于一位女士的贡献和会话的写作风格而特别引人注目……这份无锡刊物虽然是由一位女士主笔,但似乎并不是专为女性读者开办的,而是一份普通教育刊物”。只可惜裘毓芳英年早逝,没有机会看到她之后的诸多报界女性前赴后继在她开辟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陈撷芬两次办《女报》

  《无锡白话报》和《女学报》面世不久即告停刊,但女性启蒙经由革命维新两派不遗余力的宣传和白话报章的广泛传播,渐呈星火燎原之势。

  陈撷芬(1883-1923),别号楚南女子,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她自幼受“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文脉点染,文采过人,同时又有着湘籍女子的过人胆略,在上海报界找到了最好的舞台。

  陈撷芬之父陈范(号梦坡)深感甲午之痛,正好有份打着日商经营名号的《苏报》在找新老板,他将其买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苏报》成了言辞激烈宣传革命的进步报纸。包天笑曾经因为友人所托,到《苏报》馆办事,便记录下报馆的日常——“说来真是寒碜得很,开设在英租界棋盘街一家楼下,统共只有一大间,用玻璃窗分隔成前后两间。前半间两张大写字台,陈梦坡与他的公子对面而坐,他自己写写论说,他的公子则发新闻,有时他的女公子也来报馆,在这写字台打横而坐。她是一位女诗家,在报上编些诗词小品之类,所以他们是合家欢,不另请什么编辑记者的”。

  1899年,年仅16岁的陈撷芬在父亲支持下,在上海创办《女报》小试牛刀,可惜没过多久就因经营不善而停刊。1902年,陈撷芬成为蔡元培主办的爱国女学校首批学员,同年她再次尝试发行《女报》,并于次年改名《女学报》,依旧随《苏报》附赠。《女学报》文风大胆犀利,集聚了一批女性撰稿人,很快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女报。此时陈撷芬已不再只发诗文,而是以浅近文言发表论说。

  《苏报》频繁登载立场鲜明的革命言论,1903年遭到清政府的猛烈反扑。陈范携家眷出走东瀛,而陈撷芬在日本与主持操办《中国女报》的秋瑾相识,牵出了另一段沪上报界传奇。

  【来源:解放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江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