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南省保山市:开放创新赋动能 宜居宜业展新姿

云南省保山市:开放创新赋动能 宜居宜业展新姿
2022年08月07日 22:49 新浪网 作者 独角山西

  来源:中国城市报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李洪才

  

  云南省保山市东城新貌。范南丹摄

  

  云南省保山市一批特色公园成为了市民健身锻炼的好去处。范南丹摄

  站在云南省保山市东山森林公园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保山城一览无余。从日新月异的东城区到不断蜕变的老城区,从东绕城高速公路到大瑞铁路,从青华海到太保山……处处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如果有人问,保山近十年最大的发展变化是什么?答案中一定有园中园、青华海和棚户区改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市持续打造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正不断绽放精彩姿容。

  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改革开放涌动新潮

  在保山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一台台6米多高的单晶炉正在运转,操作工忙着监测车间运行情况。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单晶硅棒生产基地之一,21万吨单晶硅棒项目全面达产,平均每天可以生产160余吨单晶硅棒。

  这家总部位于西安的企业与保山的渊源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保山市龙陵县准备引进隆基公司,不料工业用地难以满足要求。为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保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该项目转移至保山工贸园区选址落地。

  正是受此启发,针对经济规模不大、工业经济规模偏小的市情,为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保山创新提出“园中园”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划在保山工贸园区建5个县(市、区)园区,推动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在保山工贸园区各规划建设一个3000亩—7000亩不等的“园中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资源加工等产业。

  方案一出台,就迅速兴起了大抓发展、大抓项目的高潮,5县(市、区)形成“五马竞争、你追我赶”的氛围。眼下,“园中园”经济发展模式在保山得到强力推进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园区呈现“1+5>6”的聚集效应,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打造的10个千亿元级园区之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园区完成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0户,规模以上企业58户,解决2万人就业。

  不仅如此,为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扩大开放,保山创新“一线两园”发展模式,成为云南省首个建设境外园区的州市。目前,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猴桥—甘拜地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

  “园中园”“一线两园”发展模式可谓保山的神来之笔。十年间,保山实现工贸园区从无到有、工业布局从散到聚、工业规模从小到大,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绿色硅、食药、轻纺、绿色化建、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共同支撑、协同发展的工业发展格局。

  这十年来,保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由2012年的414.6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65.5亿元,年均增长9.8%,特别是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074元,为2012年的2.9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2012年的222.63亿元增加到2021年千亿元规模,年均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5.26亿元增加到502.34亿元,年均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5.55亿元增加到64.87亿元,年均增长6.9%。

  如今,“滇西工业重镇”这颗新星正在保山冉冉升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保山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美丽保山魅力绽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驾车行驶在繁华的街市中,从小小的车窗往外看去,高楼林立,灯光绚烂,网约车司机杨永明不禁感叹保山变化之大。

  近15年间,杨永明在保山开过出租车、开过网约车,每天拉载不同的乘客奔跑在大街小巷上,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又聆听了这座城市太多的故事。

  “以前经常有乘客抱怨保山城小、交通拥堵、环境差,现在乘客聊得更多的是保山的变化之大、发展之快。”杨永明说。

  杨永明印象最深的还是人们对保山城市生态环境的认同,“每天都会拉载到一些去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游玩的乘客,尤其是一些从外地回来的人和外地游客,青华海是他们必去的地方,他们聊的常常是‘保山美’‘保山蓝’。”

  只要有时间,杨永明也喜欢约上家人到青华海散步。“这里已经成为保山的形象和名片,项目的打造在提升中心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不断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实施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和东山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工程,全力打造和构建“滇西最美城市”,推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既宜居宜业又宜商宜游的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

  青华海自建成开放以来便成为保山的热门打卡点,游人纷至沓来。“青华海绿树成荫、湖水清澈、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市民们的感叹道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社会公共产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华海湿地公园的变化,是保山市坚持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十年来,“美丽”逐渐成为保山的亮丽标签。腾冲市、昌宁县分别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县城”,保山中心城市、施甸县、龙陵县分别被评为“云南省园林城市(园林县城)”。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圆更多群众安居梦

  过去十年,保山市共建公共租赁住房4.45万套,有效解决了12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共实施棚户区改造6.62万套,受益群众10.8万人。

  今年28岁的李磊是隆阳区瓦渡乡人,在保山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每天干完活回到位于下村公租房小区的家里,是他一天最放松的时刻。“虽说房子不大,但我们一家3口人在城里总算有了落脚的地方。”今年年初搬进新家的李磊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五年,李磊一家先后租过3次房,一年的租金近万元,这对每月工资不高的李磊来说,压力很大。

  听说政府能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价格低廉的公租房,李磊提交了申请,过了半个月就申请下来了,在下村公租房租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

  “新家离自己上班的地方比较近,孩子也能在小区里上学。公租房租金每年4000多元,非常划算,而且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很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住房困难群众的帮助。”李磊说。

  近十年来,保山市共建公共租赁住房4.45万套。一个个经济适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公租房小区相继投入使用,让12万困难群众住上了安心、舒心、放心的优质房,实现了幸福的“居家梦”。

  “以前我们寨子的房子大多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而且私搭乱建现象较突出,污水横流,很多人家用的还是旱厕,生活环境非常差。”董庆先说,“现在条件好了,2017年,我们一家人受惠于棚改,搬进了太保北路小区,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十年来,保山市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80亿元,10.8万人像董庆先一样实现了安居梦。城市中,一个个脏乱差的棚户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不仅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有一个个干净、整洁、温暖的家。

  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保山坚持规划引领、系统布局、科学安置,在实现居民“出棚进楼”的同时,还开展了一批市政设施、公共空间、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城市人居环境、居住条件、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保山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65.8平方公里提高到94.55平方公里,增加28.7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1890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9%、绿地率提高到38.2%,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美丽、生机盎然、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保山跃然眼前。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01日  第03 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