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望龙门小学200多名学生探寻母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望龙门小学200多名学生探寻母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2021年04月10日 23:17 新浪网 作者 童青网

  

  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世界走进课堂。4月9日下午14:00至15:30,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小学六年级的两堂课从室内转向户外,200多名学生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母城记忆大讲堂》讲师团负责人龚长生的带领下,前往学校附近的白象街、东水门老城墙遗址、湖广会馆、望龙门缆车旧址、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等历史人文遗迹,探寻母城记忆,传承重庆母城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望龙门小学开展“脉动母城记忆 寻根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之一。“为什么这尊石象的头没有朝街面的公路?”从学校门口出发,来到白象街汉白玉雕塑的石象前,龚长生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同学们回答:石象头的方向恰好和南岸玄坛庙一对青石狮相对,民间说这是“青狮白象锁大江”,保护着重庆城的财富。望龙门小学六年级一班的黄馨怡同学说,经常看到这尊石象,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母城像一本故事书。

  

  “为什么重庆古城墙上有些洞洞眼眼?“一路上,龚长生边走边提问,一个个问题让学生们大开脑洞。有的人说,可能是战争时期,打仗留下的子弹痕迹;有的人说,时间久了,城墙上的石头风化了……龚长生说,都不是,以前重庆古城墙边修建有很多吊脚楼,这些洞洞眼眼曾是搭建房子时凿的。吊脚楼拆除后,就留下这些斑斓的痕迹。

  

  “这个城门有多少年历史了?”“城门有多高?”……来到东水门老城墙遗址,同学们围着龚长生问个不停。东水门现存的城门和城墙均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城门门洞为双劵拱,宽3.2米,高5米,进深6.7米,旧时城墙保留约200米。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东水门城门上的城楼早已不复存在,砌筑门洞的条石也风化严重。十余年前修复湖广会馆的时候,也对东水门城门和城墙作了维修加固,对城门表面作了防风化处理,城门上的城楼也进行了修整,于是便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有一幢青灰色的三层楼建筑。墙上规整地排列着褐色的木窗,朝南开的石拱门前设有五步台阶,整幢建筑古朴庄严。龚长生向同学们娓娓道来: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在此正式成立。当时,中共重庆地委不仅领导重庆地区党的工作,还受中共中央委托,统一领导全川党组织,是全川革命运动的核心,朱德、刘伯承、吴玉章、萧楚女等都常到这里活动。而中共重庆地委的成立,还经历了先建团后建党的历程……重庆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共同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绘就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壮丽画卷,走过了一段让巴渝儿女永远铭记的光辉革命历程。

  

  “平时路过这些历史遗迹,觉得很平常,没有想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望龙门小学六年级六班的华文轩同学说,这次行走母城,有专门的讲解,使他知道湖广会馆已有300多的历史,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我觉得生活在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母城里,很骄傲!”

  

  “百闻不如一见”。望龙门小学校长胡庆燕说,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大多数都生活在望龙门,基本上是第一次全面细致地了解周边的历史人文,看到了很多东西,特别需要传承。她表示,组织同学们开展“探寻母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活动,通过挖掘史料、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母城的历史人文,就是希望同学们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热爱家乡,把增强建设家乡的激情,融入到家国情怀之中。

  

  探寻母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已成为龚长生最重要的事业。他不仅带领学生探寻母城记忆,还组织市民步游母城,既享受健身锻炼,又丰富精神文化,令人称赞。他表示,接下来,母城记忆文化传播(重庆)有限公司将携手童青网等单位加快推进“母城记忆大讲堂”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寻根母城文化,去发现和挖掘渝中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薪薪之火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田劲、熊琳/文  杨雨馨、童江华/摄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