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历史 | 华罗庚为何青睐陈景润?从一篇纠错文章说起……

历史 | 华罗庚为何青睐陈景润?从一篇纠错文章说起……
2021年02月25日 20:44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科普网

  1930年的春天,江苏金坛县春花烂漫、山河锦绣。刚满20岁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苏家驹,1924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任中学物理教员。1929年,他在上海《学艺》七卷上发表了《代数式的五次方程之解法》,热爱数学且坚持自学的华罗庚发现,该论文在一个十二阶段的行列式中有计算错误,于是写了一篇纠错论文投到《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了当时的数学界。

  华罗庚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数学教授熊庆来在杂志上看到了华罗庚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倍加赞赏,产生了想见一见这个年轻人的念头。不久,熊庆来亲自到金坛县面见华罗庚。华罗庚因家庭贫困上不起高中,凭借顽强的毅力,用5年时间自学完高中和大学的数学课程,数学水平已达到大学毕业生的水平。熊庆来得知情况后,更加敬佩这个年轻人。他克服多方面的阻力,破例把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因染伤寒致残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接到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园。

  1930年,华罗庚走进了清华大学的大门。清华大学任人唯贤,1933年,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他又被提升为讲师。4年时间里,他自学了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利用业余时间搞学术研究,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1936年,熊庆来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深造两年。

  在熊庆来先生的教育和提携下,华罗庚很快成长为国际知名学者、数论专家。

  同样的故事又发生在年仅23岁陈景润身上。1956年,华罗庚已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一天,华罗庚收到署名为陈景润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有错误。”

  华罗庚读完信,连忙翻开《堆叠素数论》,仔细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的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同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数学研究会,华罗庚邀请陈景润到北京参加数学大会。华罗庚在大会上没有演讲、没有作报告,而是郑重地宣读了这封信。他在大会上表扬陈景润敢于向权威专家提意见,赞扬他做学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华罗庚(中)与陈景润(右二)、杨乐(左一)、张广厚(左二)、陈德泉(右一)在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

  遥想当年,因《科学》杂志上纠错的论文,自己被恩师熊庆来提携,才能有机会成长为祖国的科学专家,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当年的自己。华罗庚秉承恩师熊庆来提携晚辈的胸怀。1957年9月,华罗庚教授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陈景润到中科院后,在华老的亲自指导和关怀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论难题,储备了大量的知识,最后向数论的珠穆朗玛峰——哥德巴赫猜想挺进。陈景润演算的草稿纸装了十几麻袋,呕心沥血近十年。1965年完成了长达200页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1973年春天,《中国科学》刊登了“1+2”的详细证明,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1+2”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陈景润勇攀高峰的先进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如果没有华罗庚的纠错文章,没有熊庆来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华罗庚或许永远在金坛县金坛中学做庶务员;如果没有陈景润的质疑,没有华罗庚慧眼识才、栽培,陈景润可能永远是厦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伯乐相马,既需要有学高德馨的伯乐,也需要有奋蹄嘶鸣的好马。

  作者文凤春为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作者王运为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文凤春 王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