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三国人口稀少,为何不引进生育率高的黑人,反倒采取措施严防?

这三国人口稀少,为何不引进生育率高的黑人,反倒采取措施严防?
2021年01月19日 15:27 新浪网 作者 萧子渊

  引言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演讲台上,向世界宣讲《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呼吁,让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主义有了一丝动摇的可能性。但在2020年6月《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中,一名美国议员却指黑人“不爱洗手、不戴口罩、不能做到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歧视,依然存在。

  01

  自资本主义萌芽以来,为了大量获取资源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许多西方国家开始以殖民为手段,从海外殖民地掠夺资源。原始落后的非洲被西方殖民势力瓜分,沦为殖民地“重灾区”。不仅丰富的黄金、钻石、象牙等资源被西方蚕食鲸吞,本地劳动人口也作为生产力资源的一种,被大量掳往西方,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

  

  ▲黑奴贸易(电影剧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累积了相当一部分的黑人住民,再加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加深,移民也越来越频繁,很多黑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前往其他国家生活。所以,在世界主要的国家中,黑人人口的数量都呈现出很大的增长幅度。比如法国的黑人数量已经突破800万人,在首都巴黎的新生儿数据调查中显示,有60%的新生婴儿都是黑色人种。

  

  ▲黑人家庭

  而巴西作为一个美洲国家,黑人在其人口结构中的比重甚至超过45%,有超8000万黑人生活在这里。这些国家黑人数量的激增,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是黑人可以填补本国的人口或劳动力缺口,还有一方面也是由于意识的发展和进步,曾经的“黑人歧视”意识确实在淡化。但是凡事都有例外,现在依然存在着“不欢迎黑人”的国家。

  02

  今天要讲的就是这样的三个大国,明明国内人口很稀缺,但还是坚持要限制黑人入境,背后的原因为何?听完专家的解释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血泪教训。

  第一个限制黑人入境的国家就是俄罗斯。苏联末期,政府对国内的几十万黑人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清除活动,为了防止黑人二次入境,还制定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移民条件,将黑人阻挡在外。一直到现在,俄罗斯都对黑人实行着相当严格的移民政策,除非是拥有极高的收入或专业技能,黑人几乎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俄罗斯。

  

  ▲苏联的黑人动乱事件

  然而与当下俄罗斯对黑人的态度不同,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曾对黑人广开怀抱,引进大量黑人留学生。但这批黑人留学生来到苏联后,挑起了不少的社会矛盾,引发苏联国内治安不稳,所以才导致了后来的清除黑人行动。而且俄罗斯本身具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对其他人种和民族抱有较为排斥的态度,这也是俄罗斯境内黑人较少的原因。

  03

  与俄罗斯相距不远的日本,就算老年人口多,劳动力人口少。也通过制定各种严苛的要求,对黑人入境进行限制。如果提交申请的黑人智商没有达到115,工作时间少于三年,或者是日语水平不够等级,都不能移民日本。后几项条件不表,普通人的智商在85至115之间,115属于普通人智商里的高水平,光是智商115的要求,就可以筛去包括黑人在内的大部分提请移民申请的外来人口。

  

  ▲嫁给黑人的日本女性

  日本对黑人的“排斥”也是有历史原因的。20世纪中后期,曾有50万左右的黑人聚集在日本,甚至在东京等大城市出现了黑人聚集区,其中非法移民不在少数,他们都是通过和当地女子结婚来获取非法移民机会。可想而知,随着这些非法移民的到来,当地社会治安问题频发。为了将这些非法移民送出日本,政府拨付了巨额款项,才找到接收的国家,这让日本折损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04

  虽然俄罗斯和日本对于黑人的限制已经足够严格,但以色列在处理黑人问题方面的强硬程度,要远超前两个国家。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以色列从外部引入了大量的黑人以作人口和兵员补充。度过这段人口稀缺的时期后,以色列开始实行强硬的遣散政策,不仅修筑起“边境墙”阻挡非洲难民进入。

  

  ▲以色列

  对国内的黑人也只给出了出境机票和坐牢两种选择,有些不愿妥协的黑人还被强制节育。除了以色列之外,可以看到黑人不受欢迎,几乎都与其为国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相关。除此之外,生育率居高不下的黑人还有可能在人口数量上,超过甚至取代原住民,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想看到的。只不过文中的三个国家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采取的手段比较极端。

  结语

任何现象的存在,都可以找到客观的原因。我们都希望黑人歧视能够消失,但这个消失的进程可能不会有我们期待得那么快,一方面,黑人群体依然存在着一些自身的问题,需要去改进和解决;另一方面,多个国家也需要尝试以新的目光去看待和包容黑人。在两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使美好的愿景尽快实现。

  参考资料:

  《我有一个梦想》

  《华盛顿邮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