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鸿门宴上,刘邦为何独自留下张良善后,不怕项羽对他不利么?

鸿门宴上,刘邦为何独自留下张良善后,不怕项羽对他不利么?
2021年01月24日 20:28 新浪网 作者 文龙笔记

  据史记的记载,鸿门宴上,刘邦等一行人提前撤离了,唯独留下了张良断后,那么张良何来这么大的勇气,武将都跑了,自己一个文臣却要留下来断后,于是后世不少历史学家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张良会有勇气留下呢?他不怕项羽对他起杀心吗?

  其实这一切都在鸿门宴的结局中可以找到答案。项羽举行鸿门宴原本就不是为了杀刘邦,当时已经是西楚霸王的项羽实力全国第一,没必要杀刘邦,所以自然也不会对张良起杀心,但这也让张良利用了项羽自大的这一弱点,不仅全身而退,反而获得了项羽在鸿门宴中给的赏赐。

  

  一、鸿门宴就是项羽的庆功宴

  鸿门宴的内涵是因为史记的流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标签,在当时鸿门宴不过是项羽的第一次庆功宴,项羽根本就没想过要杀更是希望借助鸿门宴展现自己的实力,然后逼迫刘邦降服,这种做法在项羽的谋士集团中还有不少人赞成,因为暗杀刘邦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对当时的楚国不利。

  项羽灭秦后,主张恢复六国,由此开始分封诸侯,刘邦也得到了分封,所以作为汉王的刘邦也是众多诸侯的一员,如果项羽设法暗杀了刘邦,就会引发天下诸侯的恐慌,楚国自然岌岌可危,因此有一部分谋士还是不主张暗杀刘邦的,而张良也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并将它放大了而已。

  

  除了利用鸿门宴开始的意义外,张良还抓住了项羽好大喜功的特点,在鸿门宴上便有意希望加入项羽的西楚集团,这让项羽对张良还颇有好感,所以张良留下来断后实际也是为自己做的两手打算。

  张良去做的两手打算同样开创了乱世时代谋士的先河,虽然最后张良始终都忠于刘邦,可是在楚汉相争的最初阶段中,汉可谓是完全不占优势,所以按照张良是做法来看就是汉无力与楚竞争,就要学会借力。

  而在鸿门宴中,刘邦的得以逃脱实际与项羽个人的关系并不大,也是利用了项羽没有杀心的有利机会,张良成功地掩护刘邦离开了,同时自身还获得了项羽的面试机会,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项羽有意要劝降刘邦

  除了张良在掩护刘邦离开的情况外,项羽本身也有意要劝降刘邦,这也是张良利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虽然项羽赢得了与秦军的决战,但却没有抓住有利时机进攻汉,导致楚国几乎是看着汉国一点一点变强大,最终将击败楚国并实现了统一全国。

  张良掩护刘邦在鸿门宴上提前撤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自己做打算,毕竟项羽当时的实力就摆在面前,并且对刘邦发动总攻的话,当时的刘邦未必有把握取得胜利,因此张良为自身考虑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何况当时刘邦集团内部未稳,所以张良就更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张良主动留下后,作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不光在刘邦集团被看重,在项羽这一边也获得了不少人的重视,因此张良并不愁未来的工作问题,但项羽的大放厥词以及在行为上的放纵也让张良更加偏向于刘邦。另外张良留下掩护刘邦离开,也是刘邦的重要考验,刘邦希望借此机会考验张良,并看其有没有二心。

  

  虽然后来张良通过了鸿门宴的测试,可是在当时张良的内心却是相当复杂,一方面他要利用好这次机会,稳定在刘邦集团内部的地位,另一方面还能利用这次机会向项羽集团提出应聘请求,所以无论是考验需要还是军事需要,留下张良断后比单纯留下几个武将断后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主要与项羽集团中武将并不稀奇有关。同时张良借助这次掩护刘邦撤离鸿门宴的机会,不仅稳固了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还进一步取得了刘邦的信任,这也奠定了张良在汉朝开国以后地位。

  三、小结

  张良主动留下掩护刘邦断后在不少人看来这属于典型的炮灰行为,实则不然,这是一举两得的有利做法,刘邦希望借此机会看看张良的忠心,张良也可以利用自身谋士的身份来打动项羽,获得项羽集团抛出的橄榄枝,虽然张良并不看好项羽,可是项羽的部分谋士都非等闲之辈,这也让张良十分担忧,如果项羽主动发动大规模进攻汉国还能否抵挡得住的问题。也是因为担忧项羽会主动入侵。

  后来刘邦一直都在变换根据地,但始终没有彻底地被楚军打垮,同时也是因为张良通过测试后,重用张良,这才让项羽多次无功而返,运动战术却多次给项羽的楚军以沉重一击,也让后人不得不承认张良在谋略中的高瞻远瞩。

  参考文献:《后汉书》、《史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