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 乡村行 | 总书记曾经看望过的贫困村——四川凉山三河村的沧桑巨变

决战决胜 · 乡村行 | 总书记曾经看望过的贫困村——四川凉山三河村的沧桑巨变
2020年10月27日 15:05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导读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同乡亲们一道分析贫困原因,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并看望了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

  如今,三河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等村民近况如何,日前记者来到三河村实地了解。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三河村节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吉好也求成为“村贤名人”

  41岁的吉好也求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现在“村贤名人榜”上。

  今年初,三河村村史馆落成,馆内的“村贤名人榜”一共8人上榜,吉好也求排在第6位。村干部介绍说,他是村民脱贫致富的代表。

图为总书记到过的吉好也求旧居

  吉好也求永远不会忘记,总书记2018年初来到他家时的“温暖场景”。在不足2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总书记打开衣柜看衣服,摸着被褥问他“睡觉冷不冷”。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点燃了吉好也求摆脱贫困的希望之火。

  2019年初,三河新村1号易地搬迁安置点落成,吉好也求从住了19年“白天也得开灯”的土坯房,搬进了“洒满阳光”的彝家风情房:1间客厅、4间卧室、独立厨卫,还有一个大院子,“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住房好了,吉好也求精气神上来了,人也变得能干了。村里以前没有小卖部,村民要买包盐也得跑到乡上,吉好也求灵机一动,利用家里的空闲房开起了村里第一个小卖部。上午出门干活,下午在家开店。村民到他家买东西时,喜欢一起拉拉家常,时间一长,他家成了乡亲们的“休闲中心”,每天傍晚院子里坐满了人。

  记者来到吉好也求家时,他正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驻村第一书记李凯说,吉好也求最近遇上一桩喜事,这些人都是向他道喜来的。

  何来喜事?吉好也求快人快语:“最近我要出趟远门。村里打算发展旅游,送我去广东培训。”穿着一身西装的吉好也求,显得特别精神,说话中气也足。“三河村人长期闭塞,能走出大山看一看,就是大喜事。”

  深入交流中,吉好也求细细讲述着自己的规划:除继续干好护林员和银行助农服务点工作外,打算扩大养蜂规模,提升小卖部档次。从广东培训回来后,再筹建一家农家乐……眼下的吉好也求虽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截至今年5月,三河村147户贫困户801人告别了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靠公路、近水源、设施齐全的新家,彻底解决了住房安全和交通出行问题。

  三河村异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新貌

  孩子读书舍得下本钱了

  三河村的“村贤名人榜”中,有一半是因为考上了博士、硕士等原因而入选的,意味着三河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道路、住房、收入上,更体现在重视教育等思想观念上。

  一心想多挣钱、早脱贫的吉好也求,今年4月将孩子送到西昌市读书,并让妻子放下家里的活租房陪读,“我要让孩子们将来都上好的大学!”

  吉好也求的大女儿叫吉好有作,当年总书记来到他家时,15岁的吉好有作辍学外出打工,总书记嘱咐吉好也求,“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跟上。”不久,吉好也求将大女儿重新送回课堂,还为她解除了一门从小定下的“娃娃亲”。父亲的一句话,让吉好有作特别感动,“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

  现在,吉好有作在凉山州民族中学读初三,她和妹妹吉好有果共用一个房间,房间的墙上贴了少年偶像组合TFBOYS海报。吉好有果说,姐姐最喜欢演唱组合里的王俊凯,说等她工作赚钱了,就一起去听他们的演唱会。对此,吉好有作坦诚地告诉记者,“追星只是个人爱好。其实自己的梦想是考上医学院校,学成回家为乡亲们服务。”书桌上,吉好有作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样的励志格言——“天才来自勤奋”。

  三岔河乡中心校青年老师刘金贵,对乡亲们舍得下本钱让孩子读书体会更深。8年前,他刚到中心校时,班上有12个学生,后来因为辍学只剩三四个。这两年,辍学的陆续返校了。他班上有个三河村的学生叫吉麻衣三,奶奶每天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送他上学。吉麻衣三的奶奶有一次曾对刘金贵说,“再累再忙,也不让娃娃缺一堂课。”

  “过去比谁家孩子多,现在比谁家孩子读书好。”村书记某色比日介绍,2016年村里首个幼教点开办时,仅有18名儿童入学,现在村里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适龄学生有400多人,而且村民的眼界更高了,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州府所在地西昌读书。

  总书记看望过的村民节列俄阿木,这两年也是喜事不断,尤其是她的两个孩子很争气,让节列俄阿木扬眉吐气。儿子热列友聪以优异成绩考上绵阳市第二中学,女儿热列日作当上了村幼教老师。

  “投入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业已成为三河村村民的共识,“积极支持学龄儿童入学,严禁孩子中途辍学”被写进了三河村“村规民约”。在三河新村定居点,13岁的女孩里来杨林把一位厦门朋友寄来的信,贴在自己的书桌旁。信的末尾是这样写的:“你想见大海,大海就是你未来的目标。只要去奋斗,就能见到自己想要的梦想和希望。”信纸是蓝色的,跟大海颜色一样。这些“阿依”(彝语“孩子”之意)们在日新月异的大凉山,憧憬着自己的梦想……

  三河村新村聚居点俯瞰

  村里将走出一批“粤菜师傅”

  这两年,世代贫穷的三河村因为产业的发展而焕发出生机。

  32岁的洛古有格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明星,2013年回乡带领群众养殖乌金猪,去年又成立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注册“有格原农”商标,开发彝族传统美食,设计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系列产品,试水高端市场,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在三河村,返乡“创客”远非洛古有格一人。2017年8月,村民郑吃合带着妻子回村,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引60户村民加入,目前生猪存栏量500多头。

  据三岔河乡帮扶队副队长、原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介绍,三河村构建了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一方面,通过农民夜校,给村民培训实用技能,输出劳动力170余人,人均实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向土地要效益,种下3300亩马铃薯、2500亩花椒、1000亩中药材、400亩经济果林,林下套种光叶紫花苕,加上养鸡、中华蜂、乌金猪和西门塔尔牛收入,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3100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3元。“今年人均能突破万元,整村脱贫妥妥的。”张凌底气十足。

图为粤菜师傅培训班现场

  在三河村民俗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来自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冯远日正领着35个彝族村民学习烹饪粤菜。“免费培训20天了,每天教5道菜,确保每人学会做80-100道菜。”冯远日说。

  村干部们希望,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粤菜师傅”,让外出的掌勺赚大钱,留在家里的开农家乐当老板,为下一步发展旅游业下好“先手棋”。培训前,冯远日由村干部陪着,一头扎进当地农贸市场考察好几天,根据彝族饮食特点,定制了一份个性化培训“菜单”。

  让冯远日欣慰的是,20天手把手教下来,不少学员烧的菜有模有样。背着婴儿的年轻妈妈洛古日呷在学员中很显眼,她边听课,边用手机录视频,回家后不停地练。洛古日呷告诉记者,红烧茄子、火焰鹅、豉汁蒸排骨几道菜她都学会了,随着村游客中心、彝族民俗酒店即将投入使用,到村游客会越来越多,她打算开一家特色餐馆。21岁的曲木子果原在广东一家电子企业打工,听说村里培训大厨,立马辞职回家,“以前没手艺外出打工很吃亏,学好厨艺再出去心里就踏实了。”

  培训现场外,10多位村民拿着手机搞直播,曲木子果的父亲曲木子刀也在其中。曲木子刀是快手上小有名气的“网红”,尝到了直播带来的甜头,下一步他将以推销本地土特产,为村子旅游揽客为主攻方向,“以前总以为我们离外面世界很远,离赚钱很远,其实也就是一块手机屏的距离。”

  三河村的见闻,折射出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履!

图为记者(左)采访村民

  ▼

  ▼

  编辑 | 刘 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总书记三河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