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艺术的结晶,则需要去精雕细琢。而文化与艺术的力量,大!能养育一个优秀、卓越的民族,小!能重塑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家族的高贵。文化会因高雅、圣洁、灵动而让人挚爱或痴迷,而艺术会因其高贵而让人必须仰视,必须虔诚、必须折服。当用由漫长的岁月而沉淀后的文化,她会以艺术的形式,养分的形式,支柱的形式,再一次与你相遇,她会凭借着她那强大的穿透力,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震撼力,去无形地征服着每一个偏爱她的人,那种独特的魅力往往是惊人的,也往往会让人长久地痴迷或不能自拔。这因为所有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或艺术,往往有创作者一生的思考与辨识,往往有首创者起源于那稍纵即逝的灵感,这一切却又是上苍给予整个人类的,只是由谁去发现,去挖掘,去提纯,去磨炼,去雕琢,去呈现!而这所有的一切,皆因她那非凡、高格、独特的魅力,她会一次再一次地震惊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唤醒良知,一次又一次净化灵魂,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无疆界地传播!这就是经典!当然这更是精华!当文化与艺术融合,那将是人类最高傲的、最至高无上的精神“珠峰”!无人再能刷新,更无人能够轻易的超越!这就是那来源于泥土的芬芳,是初春花蕾的淡淡清香!弥漫着,传播着,一切都是无声无息,却又是一次次震撼!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原版
1962年中华书局: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通称乾隆甲戌脂评本,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胡适:
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红楼梦》写本,最能体现雪芹原稿的本子
(一)甲戌本在《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上曾有过划时代的贡献。
(二)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红楼梦》写本。
(三)曹雪芹甲戌年成稿止有十六回,是雪芹最初稿本的原样子。
乾隆甲戌(1754),脂砚斋钞阅再评本(甲戌本),凡十六回。
周汝昌在《平生一面旧城东》一文中说:“这部书,今日人人皆知,乃是连城之璧、无价之珍,(1980年美国的红学大会上才公开露面,大家惊为奇珍异宝;听说携至会上的保险费即高达数万美元)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甲戌残本”:
“雪芹作此书在乾隆十八九年之前。”
“雪芹死于壬午除夕。”
“评者脂砚斋是曹雪芹很亲的族人,第十三回所记宁国府的事即是他家的事,他大概是雪芹的嫡堂弟兄或从堂弟兄,也许是曹颙或曹颀的儿子。松斋似是他的表字,脂砚斋是他的别号。”
“脂本的文字胜于各本”脂本为直接抄本,而戚本是间接传抄本”
“《红楼梦》的最初底本是有评注的;最初的评注至少有一部分是曹雪芹自己作的,其余或是他的亲信朋友如脂砚斋之流的”
“则是根据“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胡适与甲戌本的收藏、流通
1927年5月,胡适从海外归来后不久便接到一信:有一部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愿意转让。
来函云:
兹启者,敝处有旧藏原抄《脂砚斋批红楼》,惟只存十六回,计四大本。因闻先生最喜《红楼梦》,为此函询,如合尊意,祈示知,当将原书送阅。手此。即请
适之先生道安
胡星垣拜启五月二十二日
将近一个世纪的红学史表明,胡适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人可以与之相匹敌的,其地位也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作为学者,胡适是不朽的;作为学术成果,胡适把自己的力作《红楼梦考证》献给了人类,而这部著作,是后世学子“解秘”《红楼梦》的必读文献,是永垂的。
1948年12月,胡适扔下了做学问长期累积的102箱珍贵书籍和资料,匆忙中仅带走最古本的“甲戌本”十六回《红楼梦》,随蒋氏集团逃到了台湾。1962年2月20日,他去世前的四天,在和友人往来的信函中,还在谈《红楼梦》。不难想象,他的一生,红楼情结浓郁,与《红楼梦》的缘分从来没有中断过。
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同有关人员谈话时说到了对《红楼梦》的研究问题,他说:“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以上藏品,作者收藏多年,现有意转让!有意者请留言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