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2018年11月15日 17:18 澎湃新闻作者:澎湃新闻

  近日,受中国邮政集团邮票设计师董琪女士邀请,央视著名编导、集邮联合会原副会长李近朱做客北大书店,以其一生的集邮历程探讨了邮票和集邮的现状和未来,并由此延伸出邮票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主办方提供的现场录音整理稿,经主办方校核,未经主讲人审定,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庸里有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原意是既要能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能深入到精细微妙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最高的和谐。我将它作为《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中序言的题目,因为在我看来,邮票的艺术恰好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和谐,“精微”就是雕刻版邮票上的雕刻,而邮票上所表现的内容则彰显出了一种广大的包罗万象,这种结合就是邮票的“方寸魅力”之所在。但既然如此,为何会有“今何在”的感慨和疑问呢?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

  衰落的邮票,断代的集邮

  世界上第一套邮票是1840年5月7日在英国发行的雕刻版邮票,被人们称为“黑便士邮票”。然而,近来有消息说英国可能在2040年正式停止发行邮票了,要知道这可是在邮票诞生200周年的日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邮票处在了信息时代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对于六七十岁的人而言,在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写过信,也寄过信,对邮筒、邮局有亲密的感情。邮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作为“邮资凭证”,本埠是8角,外埠是1.2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更快速、方便的方式去实现,所以寄信也就越来越少了。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1840年由英国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在这种情况下,邮票也就用得越来越少,被边缘化了,然后被异化成了集藏品。正因为邮票有了收藏的属性,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邮票设计越来越好,雕刻越来越精细,印制越来越精美,而且材质更加多样,有丝的、木质的、宣纸的、陶瓷的,甚至有带香味的,有带声音的,谁也舍不得再把这些邮票贴在信封上,盖上邮戳去寄东西了。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2004年瑞士发行的世界上第一枚木头邮票

  当邮票演变为艺术集藏品时,好处是更加凸显了它的艺术价值,但坏处是它不再被使用了。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旦失去了作用,生命力往往是不会长久的,所以,每当有人问我邮票今后会怎样,集邮又会怎样的问题时,我认为:邮票可能会消亡。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或许是在2040年,也或许是在更早或更晚的某个时点;但是,集邮不会消亡。这就好比古代的青铜器一样,在西周青铜器是日常生活器具,大的可以煮红烧肉,小的可以喝酒;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逐渐被铁所取代,后来又有了陶瓷,然后到了现代又有了塑料。但是,虽然青铜器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消失了,对青铜器的集藏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青铜器的集藏还是现代收藏当中的珍品。邮票也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但是,集邮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有一条著名的邮票街,曾几何时那里的邮市一整天都逛不完;但是前段时间当我再去的时候,我发现许多邮票店都变成了婚纱店,剩下的几家包括香槟邮票公司(Théodore Champion)都在惨淡经营,而且顾客也都是像我这般年纪的老头。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当邮票在逐渐衰落的时候,集邮也面临着断代,年轻人爱好集邮的越来越少了,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事实。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巴黎协和广场上的“邮市”

  重新认识邮票:文明的名片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邮票如何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它的魅力今天究竟在哪里,就需要有重新的认识。

  首先,邮票是一个文明的体现。最早的邮票是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在邮票出现之前,穷人寄不了信,因为实在太贵了,寄封信的费用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星期的工资,而富人和贵族寄信却享有免费的特权,所以才有了那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有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小伙子去伦敦找工作,他俩就商量好在信封上做上记号,如果画个+号就表示平安,如果画个〇就代表找到工作并且凑够了结婚的费用,所以当邮差把信交到姑娘手上以后,姑娘看了一眼就把信退回去了,也就不用付邮费了。但是后来,当邮票出现的时候,不管是公爵富商还是老百姓,寄信就要付钱,而且邮费都是统一的。这就体现了一种平等,而平等恰恰是人类社会一次很大的进步。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在中国,1878年由海关设立了邮政机构,并且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一共有三枚,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面值。1896年,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当时的晚清是一个“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衰败时代,但即便如此,当西方先进的邮政系统和邮票被引入中国后,仍彻底改变了几千年邮驿传递的方式,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由于传统邮政最主要的功能是寄信、寄递,所以邮票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方寸之间的邮票不仅起到了邮资凭证的作用,而且还彰显着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首先,邮票雕刻师和设计师设计了大量的邮票题材,从山水风光到国家大事,再到政治、历史、科学、人文、艺术,体育,遍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其次,邮票设计、印制的过程体现了非常深厚的艺术文化魅力,就像《雕刻时光》这本书中所讲述的雕刻凹版工艺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邮票还体现出一种深厚的文物价值。什么是文物?首先,它必须见证历史。邮票就见证了历史。1840年的黑便士,1878年的大龙邮票,1882年的阔边大龙,1883年的阔纸大龙,还有1896年的红印花,这些邮票存放到今天,都跨越了百年的历史。远的是历史的见证,近的同样也是。比如2003年我国爆发了“非典”,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但只要拿起一张戴口罩的邮票,我们一下子就想起了那个时代。这枚1.2元的邮票见证了2003年全体国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历史。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抗击“非典”邮票首日封

  其次,文物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可复制”。古代青铜器从西周到现在过去了三千多年,是不可复制的;邮票也同样如此,自万国邮联(即万国邮政联盟,其前身是 1874年10月9日成立的“邮政总联盟” ,是商定国际邮政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创立伊始就定下一个规矩:邮票不准重印,发行多少就是多少。比如1981年我们发行的庚申年猴票,当时的发行量是825万枚,因为它设计精美而且“不可复制”的稀缺性,所以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它的价值翻了20万倍,从面值8分钱涨到了目前的1.3万元。虽然由于近期市场偏冷,价格有所下跌,但依然无法改变其长期的收藏品属性。

  讲座 | 集邮家李近朱话邮票:方寸魅力今何在?

  1980年庚申年猴票

  所以,当我们重新去认识邮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是文明,是文化,也是文物。因此,在邮票边缘化的形势下,邮票的价值反而变得更高,因为这一方邮票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就是邮票“方寸魅力”之所在。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