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2018年01月19日 09:11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即将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此次展览将从学生作品首展,反思中国艺术教育的得势。不久前,英国普利茅斯艺术学院院长(Principal & Chief Executive of Plymouth College of Art)安德鲁·布华顿(Andrew Brewerton)在上海徐汇滨江中心以“Making Learning”为题,结合艺术教学实践,为上海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种别样的艺术教育方式。他所带来的教育方式或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有所启迪。“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就中外艺术教育的异同对话布华顿教授,他认为教师不应扮演教导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而作为艺术类的学生掌握丰富的“艺术语言”,才能做出好作品。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普利茅斯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分享作业

  布华顿开篇提出12条教学理念,将“做”(实践),放在首位。与中国教育认为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同,他不再主观地将“窗外事”与“圣贤书”对立起来, “从实践中得到理论与经验”而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先行。实践是学和思的完美结合,要求手、心、脑完美协调,这样教育出的学生才是真正打通了“任督”二脉,能够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那么这样的教育在传统的教学空间里能否实行?答案是否定的。布华顿认为学习空间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传统的“监狱式”的教室将空间阻隔,也妨碍了学生兴趣的随意发挥。于是在普利茅斯艺术学院之外,独特的、针对4-17岁学生的“红房子”学校应运而生,除了外立面明快的红色和错落有致的结构,“红房子”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走廊,呈开放的百货公司状,整个教学空间自由贯通,与教学理念悄然呼应。这种特殊的教学空间引起了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注意,在参观了红房子之后,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五楼的空间依样打造成开敞自由的空间,推翻了分隔式小工作区的方案。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针对4-17岁招生的“红房子”学校外观

  如此一来,通识教育自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布华顿借奥巴马的话表达了对21世纪青年学生的期待,“21世纪的青年学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创新思考的能力、解决模糊与复杂问题的能力、多种技能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所以普利茅斯艺术学院旗下“红房子”学校的教学是目的导向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进入生活。学生在学院里可以种植食材、学习烹饪、观察宠物、吹制玻璃、烧造陶艺等,由于实践与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大大增强,有些学生甚至能在这里找到终生热爱的行业。有趣的是,跨学科交流也可以促成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时尚设计与影视的结合,艺术与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新颖,而且高效。

  在学校中教师也不再扮演教导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打破了类似“长辈-孩子”的关系,学生在发挥创造性上便有了更大空间。布华顿发现,学生在小时候会限于师长的威严,变得倾向于“讨好”师长,久之就会以师长的期望为期望,遗忘自己的创造力。然而创造力是学生最宝贵的能力,因此他呼吁“学生不应该成为学习的消费者,而应成为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一起参与,反而能有新鲜的发现。

  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表现为大学入学率比较高,选举意识比普通学生高出20%,且几乎人人自愿参与慈善义举。但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他坦陈“无法预测”,因为这些学生还在“实践的路上”,永远未完成。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安德鲁·布华顿

  对话:安德鲁·布华顿

  谈艺术教育,掌握丰富的“艺术语言”,才能做出好作品

  澎湃新闻:您是英国艺术院校的院长,也是上海美术学院的荣誉教授,在您看来中国大学以素描、色彩应试入学的优劣所在?在中国也有人认为当下艺术学院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大师的,你是否认同?

  布华顿:技法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力、想象力和背后的理念。普利茅斯艺术学院招生的时候,学生不会上交已完成的作品,而是呈现他们的概念与作品计划,如果十分新颖有趣,那么通常就是好的。中国艺术教育体制下出不了大师,这种说法未免牵强,大师的成就是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而且由于大师擅长突破,学校教育也不会对其构成障碍。

  澎湃新闻:英国的美术学院是如何上课的?和中国教学和考试方式有何异同,其中是否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布华顿:以普利茅斯艺术学院为例,我们会进行老师点评、同学互评与集体评价,经过这几关后好的作品就会浮现出来。虽然个人的评价有主观性,但好作品一般还是会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英国的艺术学院目前侧重实验艺术,相比之下,中国仍注重艺术的基本功,这其实是难得的。但英国艺术受欧洲与美国影响比较大,中国在国际交流上可能不如英国这么顺畅,不过近些年中国学生到欧美和澳洲学习的越来越多,对中国艺术的更新很有帮助。

  1970年代后,新兴科技的发展和实验意识的增强,艺术领域越来越注重观念,而非艺术对象。在现代主义初期,艺术家是十分崇尚艺术品的技艺的。如果你读过杜尚的笔记,就会知道他对自然和材料研究得多深,他会自己选择石块,自己雕琢,现在的艺术家做不到这样。我的做法其实是想让学生熟悉自己面对的材料,熟练掌握了这些“艺术语言”,才能做出好作品。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一名正在制作玻璃作品的学生

  谈院系合并,艺术院校合并综合性院校,利弊皆有

  澎湃新闻:您曾是英国达廷顿艺术学院(Dartington College of Art)的院长也担任过胡佛汉顿大学(Wolverhampton University)玻璃艺术系主任。是什么原因让你从综合性艺术学院走出,开始探索一个从4岁开始的艺术教学之路,你希望改变什么?

  布华顿:在这两所学校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英国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在学院体制下,艺术是为特定文化服务的,就像踢足球,有固定尺寸的足球门,球员必须在某些位置才能把球踢进去。

  艺术类学生也必须做出某些姿态,或把自己摆到某些位置,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们逐渐变得只为考试而做讨巧的艺术,这是不对的。我在我的学校里贯彻的理念是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力,不设定具体的标准,让他们充分发挥。我只是把达到目的的途径与手段更改了,这样可能催生出更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澎湃新闻:本世纪初期中国开始了艺术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合并的大潮,您觉得综合性大学下建艺术院校的利弊?

  布华顿:首先,综合院校的艺术学院由于隶属于大型院校,效率不会很高,因为各种决策需要层层审批,但专业艺术院校运作起来就灵活得多;其次,综合院校里的艺术学院的教学空间通常还是盒状的,与综合院校里的其他专业类似,但专业艺术院校可以将开敞流通的大空间和小工作室结合起来,更利于艺术实践。然而,专业艺术院校里的学生倾向于向内挖掘本学科,不愿意向别的学科拓展,综合院校里的多学科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在艺术教育中,跨学科并不是学校强制学生选择多学科课程,而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一学科,自然地去触类旁通,也就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学习。还有一点,我在剑桥学习英国文学时深有体会。当时的论文要以悲剧为题,悲剧涉及到古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悲剧、欧洲悲剧等,虽然最终没有选择希腊悲剧,但我也进行了一些了解,直到现在希腊悲剧还影响着我。所以跨学科、多方位的了解是有好处的。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设计系的学生正在做衣服

  谈孩童教育,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澎湃新闻:在中国很多孩子很小就被父母带着学“艺术”,但有时却适得其反压抑了孩子的艺术天性,您的学校最小的孩子是从4岁入学,你的教师团队是怎么给4岁的孩子上课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学什么?

  布华顿: 我12岁学钢琴,只学了两年就放弃,因为当时只想到户外踢足球。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能持续学习下去。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孩子压力已经很大了。童年时代的玩乐会滋养想象力,所以如果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在培训班,什么时候才能做回孩子呢。孩子还小的时候(比如3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主要就是“玩”,因为“玩”是他们的天性。反观人类历史,“玩”其实是人类智力的集中体现,是进步的动力,所以我们鼓励幼小的学生玩。老师会给他们一些玩的材料,比如一杯水或一些颜料,他们很快就开始研究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同时,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习如何和别人相处、分享和交流。我们发现学校里8岁左右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要比普通学校的学生高很多。而且他们通常更自信,面对成年人也不会畏怯。

  澎湃新闻:您的“红房子”学校学生年龄是从4岁到16岁,他们如何相处?对于不同年纪的孩子你期望达到怎样不同的学习要求?

  布华顿:高年级学生一般会照顾低年级学生,就像在家里那样。我们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档案,有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动态,不会等到学生发生问题再回来找原因。我们是防微杜渐式的,所以在学生管理上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且我坚信好的纪律是从内心养成的,不是靠外部的规定,所以我倡导学生从内心认可纪律的重要性。在学制上,我们没有设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只在每一年升一级,学习不同的内容。我对他们的期待就是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院长对话|布华顿:艺术技法是重要的,创造力和观念不可或缺

  学习烹饪的孩子们

  澎湃新闻:您是从哪里找到志趣相投的老师呢?招生条件又是什么?

  布华顿:在英国,很多老师都对现存教育制度不满,我们开设了这个学校之后,自然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最优秀的一批留了下来。招生方面,没有设定特别的入学考试,但是需要家长申请,然后按社区远近选择,目前学校有九百多名学生,还有许多在等候入学批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