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2017-12-05 10:57:14 汽车头条
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下海”创业18个月后,来自德国的“中国通”、原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现任BYTON拜腾汽车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戴雷博士(Dr. Daniel Kirchert),已经看到成功的希望,而且这种成功的可行性,随着首款量产新车——一款售价约30万元RBM、续航里程达500公里的高端智能电动SUV的到来,正变得越来越大。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日上午,BYTON拜腾位于号称“全球科技中心”硅谷的北美总部正式开放运营。这里不仅聚集了BYTON拜腾汽车从宝马、特斯拉和苹果等传统汽车和科技巨头“挖角”来的技术“大牛”,还有BYTON拜腾为下一步开拓北美市场的品牌公关和市场运营团队。

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戴雷博士】

当然,戴雷本人并不认为,所有奔着BYTON而来的各路技术大牛,都是通过高薪“挖角”而来的。

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冲着项目本身的前景和发起创始人的从业背景“自己投奔而来”。“我们从来没有挖过人,我们觉得加入我们团队必须要有自己的动力。如果不是有自己的梦想并且非常有激情,能力再强也不行的,因为我们做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很辛苦,会有波动。”

融资关已过,渡尽劫波更从容

媲美谷歌和脸书等科技巨头一样的舒适办公环境,置身“全球科技中心”硅谷的智能与互联科技前沿,品牌发布仅三个月的BYTON拜腾,以快马加鞭的创业公司节奏杀进了北美。而北美总部办公楼的启用,意味着BYTON拜腾这家年轻的中国造车公司迈出了品牌国际化的坚实一步。

虽然花白的头发早已爬上年仅42岁的戴雷鬓角,虽然在面对媒体时他坦诚过去十几个月经历了创业的“生死劫”,虽然从硅谷出发扬言要在中国组装的特斯拉仍然野心勃勃,虽然贾跃亭为代表的互联网造车“冒险家”已经因“梦想照不进现实”而不得不远遁北美……但这个行当里发生的一切风浪,都无法阻止戴雷实现他的造车梦。

“拜腾已经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尽管前面挑战依旧,但新产品的到来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在启用北美总部前一晚的私下沟通环节,戴雷跟包括汽车头条APP在内的部分中国媒体,聊到了拜腾初创团队和这家创业公司所经历的不平凡“过往”。“那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应当下中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热潮,戴雷一年半前宣布辞去在传统豪华车制造商营销高管职务,和宝马混合动力超跑BMW i8项目总负责人——现任BYTON拜腾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毕福康(Dr.Carsten Breitfeld)联手追寻造车梦。今年9月,新兴造车公司BYTON拜腾横空出世,落子南京筹建整车生产基地。

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毕福康博士】

虽然中国市场的占尽天时地利之便,不过,在项目运作初期,拜腾(彼时还叫“Future Mobility Corp.”简称FMC)遭遇了部分发起投资人撤出、职业经理人团队入股并重新筹资这一意料之外“变故”,险些让拜腾“面世”前就陷入卡壳的尴尬。好在,最终有惊无险,拜腾造车项目排除万难终上正轨。

劫波渡尽后,戴雷慨叹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整个创业团队因此更能抗压也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可能也不一定是好事。”今年6月,拜腾拿到了2.4亿美元的A轮融资,扼住创业“命运咽喉”的融资难题,阶段性得到迎刃而解。“我们的B轮融资已经启动,预计明年年中完成”。

投资人更关心的还是产品

“投资人最关注的是产品能不能出来,概念能不能落地,而现在我们的工厂已经动工,我们的产品和供应链都已经快完成。”戴雷坦言,一个新兴造车项目融资,最难的就是PPT阶段,那个时候只能依靠“创新概念”打动投资人;而一旦新产品落地并进入量产阶段,融资本身就不应该成为问题,否则项目本身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和创业的价值。

在北美总部启用仪式上,戴雷上台发言时大赞BYTON核心高管团队,他称这一支年轻且富有创业激情的高管团队是“BYTON高效成长、规模化发展和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保证”。在启动仪式结束后,戴雷告诉汽车头条APP:“决定造车项目成败的核心是产品及其体验,而背后定义这种产品和体验的,则是创业团队。”

在北美总部启用仪式上,BYTON宣布又有两位技术大牛加盟成为技术骨干,来自特斯拉并拥有30年供应链管理经验的魏思涛(Tom Wessner),被任命为BYTON全球供应链高级副总裁,而来自苹果公司并带领系统工程团队设计了多款Mac系列产品的丛浩仁(Jeff Chung)则担纲起BYTON智能汽车用户体验副总裁。

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BYTON首款纯电动SUV】

事实上,自从BYTON首款产品诞生后,决定BYTON品牌能走多远的,已经不是眼前的融资问题,而是产品本身。戴雷内心深处很认同这一判断,出身营销老总的他,在过去短短18个月里,已经俨然“进化”成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几乎能回答所有媒体抛给他的关于BYTON首款新车的所有产品体验和技术原理的提问。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产品,虽然还不是量产车,但设计和技术都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团队也很完美。所以投资人已经可以判断这个项目的确定性了。”按照既定计划,BYTON将在下个月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亮相首款定位“高端智能电动SUV”的量产样车。并将在2022年前陆续投放基于同一个电动车平台下开发的电动轿车和MPV。

从中国更容易走向全球

戴雷和他的团队渴望将BYTON打造成为一个立足中国市场,最终面向全球年轻用户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其品牌定位类似特斯拉但却能通过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生产制造成本优势,为全球用户提供比特斯拉体验更佳且综合价值更高的智能高端电动车。从理论上看,这完全可行,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又必须脚踏实地排除万难。

“我们的内饰体验不单单是依靠硬件和轮廓设计,我们依靠整个系统,所以我们不担心未来会有其他品牌也采用大屏幕。如果别的品牌也采用这样的大屏幕,说明他们认同我们的方向。”戴雷告诉汽车头条APP,BYTON已经申请了一些核心技术的知识产品,这些知识产权都是用中国公司申请的,他坦率地告诉笔者,BYTON会把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头条·对话丨戴雷:产品体验决定未来,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BYTON北美总部办公室】

汽车头条APP了解到,BYTON拜腾的全球运营总部、智能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都设立在中国南京;负责车辆设计与产品概念研发的设计中心设在德国慕尼黑;北美总部设在世界科技中心美国硅谷,负责智能汽车用户体验等前沿技术的开发,以及北美市场的开拓与运营。这意味着,从中国走出去的BYTON,将分别依托美国和德国作为“桥头堡”,分别进军北美和欧洲。

“我们的品牌在植根中国的同时又布局全球市场。”在戴雷看来,三地联动的全球化布局为BYTON拜腾统筹多元化的人才与资源,推进产品的研发与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的公司在中国,所以有很强的拓荒能力。我们非常接近中国的消费者,同时在供应链、工厂和人才方面高度本土化。”

立足潜能巨大的中国市场并构筑比跨国车企更具成本优势的供应链体系,融合德国豪华车开发经验和美国硅谷的前沿智能科技,德国人戴雷博士和他带领的BYTON团队所追寻的“中国造车梦”,听起来格外诱人并具备充分的可行性。三年以后的BYTON,会成为第一批从中国走出去的特斯拉吗?拭目以待!

以下为媒体对话戴雷博士实录(有删节):

提问01:为什么许多从传统豪华汽车制造企业走出来的人才会选择加入BYTON拜腾?

戴雷:其实我们团队也有许多成员,包括核心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是有过在特斯拉及其他电动汽车公司工作经历的,并不都是来自传统的豪华汽车制造企业。

我们从来没有挖过人,我们觉得加入我们团队必须要有自己的动力。如果不是有自己的梦想并且非常有激情,能力再强也不行的,因为我们做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很辛苦,会有波动。

那些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工作过的同事,他们已经对电动汽车很有激情,希望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我们现在做的全新的东西真的非常有意思。我自己以前从事传统汽车,我觉得我们把传统汽车与电子产品相结合的想法非常有意义。

我觉得这些人才加入我们团队与他们以前所在品牌本身没有关系,主要还是出于个人想法。如果他们不离开原来的公司,绝对会有非常好的事业发展;之所以他们选择出来,是为了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提问02:BYTON拜腾下一轮融资是否已经启动?会不会非常担心资金的问题?

戴雷:我创业这段时间以来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就是融资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健康的模式,可以让企业一步步走向成熟,具备真正的竞争力。比如每一年你都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虽然压力很大,但是会有提高。

很多人从大公司走出来,但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创业的构想,因为大公司的优势是不需要担心资金问题,但是在创业公司就不能犯错误。我们在早期A轮融资的时候其实并不容易,市场上类似的公司很多,没有产品出来的情况下,很难让大家去相信我们的前景。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启动了B轮融资,目标是明年年中完成。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产品,虽然还不是量产车,但设计和技术都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团队也很完美。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的投资人已经可以判断这个项目的确定性了。

投资人最关注的是产品能不能出来,概念能不能落地,而现在我们的工厂已经动工,我们的产品和供应链都已经快完成。我们的融资是全球范围的,中国的市场环境是最好的,但是美国、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投资人也对我们感兴趣,所以我们的融资方向是非常开放的。

提问03:硅谷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所不同,BYTON拜腾怎样融合多元文化?请介绍一下北美总部的现状和未来规划。

戴雷:其实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突还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去德国,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总部和硅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的办公区基本上没有独立办公室,都是开放式的,高管都是跟团队坐在一起。这是一种不同的文化。

我们的公司要融合传统汽车制造出身的人与互联网出身的人,要融合中国、美国和欧洲不同国家的人,这真的是一个难题。我们要避免让大家觉得是以某个领域为主,或者以某个国家为主。我们植根中国,但是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中国人、美国人和德国人都在一个体系里。

我和毕福康博士定了一个很简单的企业文化,一个创业公司的文化,那就是第一要有激情,每天看看我们的产品,要对它充满激情;第二要经常思考如何提升竞争力,关注自己也关注对手,每天思考如何提升竞争力让用户选择我们;第三要注重沟通交流,各国文化不同,但是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不管来自哪个国家,或者来自哪个大公司,我们的员工都认同我们的文化,做实事的文化。

BYTON拜腾北美总部现在有大约130人左右,其中智能汽车用户体验团队人数最多,另外也有一些小的团队,比如做美国市场的品牌推广和销售的团队。北美总部将以研发为主,很快将达到300人的规模。目前BYTON拜腾全球员工已经近500人,包括慕尼黑的50多人和硅谷的130多人,其余的员工都在中国。

提问04:BYTON拜腾为什么选择自己建工厂生产的模式,而不是像很多初创公司那样选择代工模式?

戴雷:首先,汽车不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设计出来找某一家代工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汽车的生产是非常复杂的,很多品牌的车完成研发但不能生产出来就是这样的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做真正高端的产品,生产难度很高,所以我们要自己生产。未来,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对产品的生产能力也会有所考量。

自己建工厂生产确实需要更多的资金,但作为一款新研发的车型,代工的资金压力也是非常大的。现在国内就有几个这样的案例,虽然是代工,但零配件基本上也全是进口的。而我们设计的工厂拥有非常灵活的模式。我们的工程非常灵活,分三期去完成,第一期的投资并不是那么大。

我们设计了三款产品,都能够基于同一平台,我们一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就是最好的成本体系。工厂产能达到30万辆是最理想的一个成本体系。

提问05:现在涌现出来许多新兴的电动车企业,其中很多都是互联网领域在跨界造车,请问BYTON拜腾与他们相比优势在何处?

戴雷:我觉得中国涌现出的很多新公司都非常不错,我希望能有多一些的公司成功,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

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兼具传统豪华车制造的成功经验和互联网科技的优势,并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平衡。我们许多高管都有过在宝马、特斯拉和苹果等公司的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司在中国,所以有很强的拓荒能力。我们非常接近中国的消费者,同时在供应链、工厂和人才方面高度本土化。我们的品牌在植根中国的同时又布局全球市场。

提问06:BYTON拜腾的产品研发,除了智能驾驶和用户体验这些领域,在产品性能方面是如何做到差异化的?

戴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安全和质量。

受众认可一个全新的品牌,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安全和质量。我们并不追求性能,但是我们的产品会有好的续航能力。现在我们有两种方式供选择,一个90千瓦,一个60千瓦,90千瓦可以达到500多公里的续航,60千瓦可以达到350公里的续航,加速也会不错,比传统车快大概2秒左右。

我们觉得比加速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非常好的内饰体验。

我们的内饰体验不单单是依靠硬件和轮廓设计,我们依靠整个系统,所以我们不担心未来会有其他品牌也采用大屏幕。如果别的品牌也采用这样的大屏幕,说明他们认同我们的方向。我们已经申请了一些核心技术的知识产品,都是用中国公司申请的,我们会把核心技术放在中国。

提问07: BYTON拜腾的第一款产品上市还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里技术在发展,用户体验也在变化,如何确保到时候上市的产品搭载的是最新的技术?如何确保产品符合那个时候用户的预期?

戴雷:首先技术进步确实非常快,但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包括大屏幕、方向盘、智能系统以及L4和L5级别自动驾驶传感器等,我们都非常有信心,到2019年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将会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我们在这些技术方面也有着更新的准备,例如到2019年的时候我采用的电池技术绝对会是最新的技术。这些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时我们未来在2021年和2022年还会继续更新技术。这些我们在现在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关于销售体验方面。我们觉得前期的体验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大家对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有很好的体验,所以我们计划在2018年开设第一家线下体验店,我们会把拉斯维加斯CES上展出的样车放在里边。

随后的线上线下联合也非常重要。我们要让受众在线下体验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也能在网上体验到我们最新的技术,这种线上线下联合的体验将是非常强的体验方式。我们要加强数据管理,从开始就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这会是一种品牌文化,一种客户体验文化。

当然还有许多细节的东西需求完善,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把车压给经销商的销售模式。我们希望保持稳定的、有竞争力的价格,所以会采用直销的模式,跟消费者建立深厚的关系,让消费者能够真正与厂商零距离互动。我们的南京工厂也准备了定制化生产流程,我们将会按照客户的需求去生产。(完)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