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学辅修的双学位,如何成为指南者学姐录取港大会计学的跳板?

大学辅修的双学位,如何成为指南者学姐录取港大会计学的跳板?
2021年02月25日 09:48 新浪网 作者 指南者留学

  学员背景

  

  X同学

  本科背景

  武汉大学

  生物制药(主修)GPA:3.5/4.0

  会计学(双学位)GPA:3.77/4.0

  雅思:6.5

  录取学校(2021年秋季入学)

  香港大学 会计学

  申请时间:2020.11.27录取时间:2021.01.15

  香港城市大学 专业会计与企业管治

  申请时间:2020.11.26

  录取时间:2020.12.17

  对于很多人来说,留学有着丰富的意义,无论是得以在专业领域深造、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还是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在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飞速变化时,更要有所计划,将留学作为职业规划的一环去考虑,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今天我们邀请到一位21fall指南者学员来分享她的申请经验,通过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发现,从修习双学位、选择留学到提高标化、丰富实习,她在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在明晰个人的职业规划。X同学也想借这篇文章来提醒大家,求职规划,永远不会太早。在大学阶段可以跳出书本,在实践中明确方向,留学时更有针对性地去选校定位,以完善职业发展能力的心态去为自己增值。

  

  辅修会计学,找到兴趣所在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本科就读于中部某985高校,由于高考成绩不算特别出众,最终接受调剂进入了生物制药专业。尽管我的家人大多从事医药行业且对我寄予厚望,但受我个人兴趣的影响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并不喜欢也不擅长该专业的学习,所以萌生了在大学转专业的念头。但很遗憾,我并没有通过学校的转专业考试,因此就继续学习主修专业。 大二时,学校开办了双学位课程,我当时希望可以通过双学位的学习多掌握一门外语,这样可以为未来工作创造更多的机遇。但阴差阳错的,当年学校取消了外语专业的双学位课程设置。 尽管如此,为了不虚度光阴,我在和家人的沟通后,挑选了其他专业作为我的双学位。选择会计学的原因可以说十分朴素,在当时看来,我觉得会计学是一门更务实而且接地气的学科,在具有一定知识储备之后,我可以选择做一名会计师。同时,会计学是我校双学位挂科率前两名的专业,这让我意识到该专业的学习不会是去混一个文凭,而是能学到真才实学。 在几年间,我没有一个周末,没有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我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贡献给了双学位的课程,我要花费时间精力完成与课程匹配的作业,案例研讨等等。修读双学位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件事情的难度基于我选择了会计这个专业,还要加一个“更”字。我所在的双学位班级从一开始报名录取的80余人,到了大四,只剩下十余人依旧在坚持上课。和其他人的不同在于,我当时就告诉自己不可以半途而废,无论如何我会坚持到最后,把学位修完。 (苦修双学位时,我的朋友圈) 幸运的是,在过程中我发现,我十分擅长会计学的学习。我用了不如主修课程多的时间,却拿到了比主修课程更好的成绩,甚至这样的绩点(3.77/4.0)放在会计学主修生中都属于比较突出的。我开始思考自己要不要转而选择会计学作为我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的职业道路的规划与明确是发生在大二的暑假。这个暑假我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作为学院代表之一前往法国友校交流学习了一个月,这段经历让我开始思考或许留学也可以作为我未来的道路之一,我可以有机会尝试新的环境和更广阔的天地;另一件事情是为了了解我当时的主修专业——生物制药,我希望能深入基层,选择了学校所在城市的一家小型研发型新兴药企作为我的实习公司。 国内的大型药企在没有学校推荐或作为实习基地的背景下很难得到短期的实习机会,但是在小型的药企也有好处,我有了更多的机会看到“隔壁”组在做什么,一个企业到底是在如何运作着。也是在这所公司,我遇到了我的leader,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考虑到我的专业学习情况和就业市场现状,鼓励我考虑医药相关的投行作为未来的就业目标。她甚至安排我在工作之余,跟随公司特聘的分析师做一些简单的行业分析相关的事情。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所学的两个专业不一定要二者择其一,反而跨学科可以作为我在职业发展上的优势。因此,在职业规划这件事上,我建议对未来比较迷茫的学弟学妹们不要仅仅拘泥于书本的学习,而是要在保证学习优良的前提下去多多尝试,譬如:实习,学生会,社团,访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不仅能丰富履历,还能在多样的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背景相似的前辈会成为很好的参考,每一次新的尝试都会遇见新的人,带给你新的视角。

  

  选择留学,开始精心规划它

  到了大三开学的时候,我正式开始思考如何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我的备选项是考研或留学。基于事实,考研尤其是跨考的确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相较之下我最终选择筹备留学。同时,我可以选择会计学或继续学习生物制药专业,我谨慎地考虑过生物制药是一个十分光明且有意义的行业,研发生产可以真正意义上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上战场”的“尖刀利刃”和“防护铠甲”。但很可惜,我的能力限制导致我实在是很难在该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所以便以会计学方向作为主要申请目标。

  01标化

  语言是拦在我面前的第一座大山,我从小就不擅长英语,英语也一直是我学习中的噩梦。我考雅思的次数是相当之多的,多到我有的时候会在夜里哭,觉得对不起爸妈的支持和鼓励。一开始考试是总分不够线,最后又死磕小分。我或许在一部分同学看来很可笑,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笨,但这是客观事实,我真的不擅长英语。 记得第一次考雅思是在大一寒假,想的是只要有成绩就可以参加学院的交换项目,虽然当时我利用周末时间认真上课和备考,但首考5.5让我很受打击。到了决定留学的时候,我最先考虑的就是:我真的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雅思考到6.5或者更高吗?我还咨询了一位高我两届的直系学长,他选择的是商学双学位,后来去香港留学。他给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确自己想去哪里,如果是香港的话,建议雅思考到7,GMAT考到700。我当时是非常崩溃的,雅思考到7对我来说已经难如登天了,更何况在短时间内还要准备GMAT。在这种极度不自信的影响下,考虑到生物医药相关的专业不要求GMAT,我初步决定混申。 在不断努力下,我最终的雅思成绩考到了6.5。虽然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分数,但以下的心得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学语言有障碍的同学们,那就是语言是用进废退的,练习单项真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决定留学后我第一次雅思总分是6,但阅读是8.5,这和猛刷阅读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后来我针对其他薄弱的单项练习,放松了阅读训练,尽管我的雅思成绩有起色,但阅读却不再那么优秀了。同样的道理,我的口语一直是短板,但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口语每考一次都会比上次高出0.5。话虽这么说,直到最后我也没有达成学长建议的“双7”目标。但这也侧面印证了标化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只要在满足学校门槛要求的基础之上扬长避短,去选择合适的项目才是最优方案。

  02 实习

  对于跨申商科的同学来说,通过实习丰富自己的商科背景尤为重要。得知我有意寻找实习,我在财经院校就读的朋友开始替我留意她身边定向的实习信息,并分享给我一个投行研究所医药组的实习生岗位。由于研究的行业特质,该公司要求实习生有一定的医药背景,所以无法在单纯的财经类院校招到合适的学生。而这个机会就非常适合我,朋友也鼓励我去尝试。这一段实习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我在这个公司远程实习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段实习中,我真正明确了个人职业规划,更加清楚了我想要什么以及我要做什么。 和我一样的跨专业同学,我在实习方面的建议是:第一,抓住自己跨学科的优势争取机会;第二,充分利用起身边目标专业的朋友所能提供的资源。第三,多尝试,不要气馁。通过实习真正地帮助自己去思考与规划,才不辜负你付出的每一段时间。我的确很幸运,第一次投简历就得到了满意的实习机会,但我想对于更多的同学来说,抓住每一个潜在机会会显得更难得。

  03 找到指南者

  一边在证券公司实习,一边上由于疫情影响所开设的网课时,我在这期间里开始寻觅合适的留学机构。我也曾思考过是否DIY,但我身边缺少跨专业申请商科留学的有经验者,加之我十分不自信,最终选择了指南者。我的诉求很简单: ·受疫情影响,我的父母只允许我选择港新作为留学地点;·我希望可以混申,用我的主修专业作为保底,尽力申请更好的商科项目

;·我的英语水平不好,希望学校不要求7及以上的雅思,同时尽量不需要GMAT。 指南者的老师很专业,我很感谢我的几位老师提出的建议。老师很贴心地为我设计了合适的申请方案,并在难易程度上加以区分。

  

  (老师贴心地提供申请备选方案)

  

另外,关于文书的撰写以及申请时机的把握,由于我的英文水平限制,我基本将这部分的工作全权交给了文书老师来做,双方总是在第一时间去沟通和完善,配合的挺默契的。由于我辅修的会计学专业最后也有相应的学位证书,在申请时老师将我本科所修两个专业的成绩都递交了,以此来证明跨申的实力和匹配程度。

  

  (我想问之“十万个为什么”)

  现在,我已经收到了港大会计学港城大专业会计与企业管治的录取,感觉向成为一个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职业发展目标又前进了一步。回首整个留学申请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明晰自己的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其次,充分信任你的家人朋友和老师,尤其是父母,去和父母充分沟通想法而不是一次次意见相左的争吵。愿每一个同学都能圆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