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痛风是吃出来的?2种肉、3杯“水”是祸根,千万别再往嘴里塞

痛风是吃出来的?2种肉、3杯“水”是祸根,千万别再往嘴里塞
2021年02月21日 08:00 新浪网 作者 健康之路官方微博

  为什么会得痛风?是“吃”出来的吗?

  我们先来看看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指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临床综合。

  看不懂没关系,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够了: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基础。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人体自身的代谢产生以及摄入的食物中嘌呤分解产生。

  因此,长期摄入高嘌呤的食物可以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持续增高,诱发痛风发作,但不能说,痛风都是“吃”出来的,因为尿酸还来源于人体自身代谢,而这部分原因就与遗传基因相关,并且还是引起痛风的主要原因。

  2008年的一篇研究报告中表明,饮食习惯因素其实仅占痛风成因的12%,另外还有60%与基因相关。

  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患者明明很注意饮食,但还是早早地被痛风“缠”上了身,反复发作。

  除此之外,患有慢性肾病、肥胖、高血压,以及服用抗结核药等人群,也容易影响尿酸代谢,引起高尿酸血症,从而导致痛风。

  总之,痛风不单单是“吃”出来的,它与许多因素都有关。

  既然饮食只是痛风的诱因之一

  那么

  为什么痛风患者还要控制饮食?

  因为相较于基因、疾病等因素,饮食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并且只要能管住嘴,就能有效地控制血尿酸水平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和频率。

  而要控制饮食,最主要的就是要减少嘌呤的摄入,可以参照以下3个原则:

  嘌呤<50 mg/100g可以吃;嘌呤50~150 mg/100g少吃;嘌呤>150 mg/100g不吃。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吃东西前做到查食物的嘌呤含量,再来决定能不能吃。一般来说,食物的嘌呤含量有以下规律:

  蔬菜水果

  普遍嘌呤含量都低,有些甚至不到10mg/100g。因此,蔬菜水果可以放心吃,特别是蔬菜鼓励多吃,有利于尿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香菇嘌呤含量比较高,要少吃)

  豆类

  包括豆腐、千张、豆浆等,基本会高于50mg/100g,注意少吃一些就可以了。

  肉类

  纯瘦肉如猪肉、牛肉、鸡肉、鱼肉等,嘌呤在100~150mg/100g之间,控制每天的总量不要超过100g。

  Ps:痛风患者还要注意尽量食用新鲜肉类,以白肉(鱼肉、禽肉)为主;不要吃腊制、腌制、熏制的加工肉类,含盐太多,会干扰尿酸代谢。

  动物的内脏以及海鲜

  如肝脏、大肠,还有海鱼、带壳的海鲜,如带鱼、鲳鱼、牡蛎等,嘌呤指数普遍在200 mg/100g左右,基本就不能吃。

  除此之外,痛风患者的饮食,还要注意烹饪方式:

  尽量避免油炸、煎制、卤制或火锅等方式调料上也要少用盐、糖和香辛料提倡食材简单水煮后再食用(不喝汤)

  总之,对痛风患者来说,低嘌呤的食物可以放心吃,中等嘌呤的食物少吃一些就可以,但高嘌呤的食物最好一点都不要碰。

  想要稳定血尿酸水平

  除了控制“吃”

  喝,也是饮食控制的重要一环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痛风的发生与我们常喝的2种饮料相关:

  含糖饮料:研究发现,含有果糖的饮料在代谢过程中会增加尿酸的产生,同时减少尿酸的排泄。含酒精的饮料或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增加尿酸的浓度,产生的乳酸影响尿酸的排泄,同时合成嘌呤,间接增加嘌呤含量。

  从而增加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诱发和加重痛风。

  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在“喝”的控制上,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喝含糖、酒精的饮料,不喝酒。其次,还应该做到:

  少喝浓汤:特别是肉汤、海鲜汤、海带汤等(包括火锅汤),汤中的“精华”基本都是嘌呤,这些浓汤都会让嘌呤摄入一下子升高。水要喝够:喝水太少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因此,对无肾脏病、心力衰竭的痛风患者来说,每天的饮水量要达到 2~3L。多喝牛奶:有研究显示,奶制品特别是低脂或脱脂奶制品,摄入较多的人,不容易发作痛风。所以痛风患者可以多喝牛奶,注意要选择不额外添加糖的。

  总之,痛风患者在日常中

  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

  坚持低嘌呤饮食,减少尿酸的产生

  同时,还应尽量避免海鲜、动物内脏

  不喝酒,不喝含糖饮料

  多喝白开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痛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