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他讲的马克思主义,你一定听得懂!

【党史学习教育】“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他讲的马克思主义,你一定听得懂!
2021年05月02日 19:26 新浪网 作者 保山日报

  他用“果树中找到桃树”,来讲解普遍到一般的哲学规律;

  他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解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

  他用最平实、简单的语言,揭开了哲学的“高深感”和“神秘感”,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就是党的“忠诚战士”艾思奇。

  4月25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跟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走过来时的路”采访团走进腾冲和顺古镇艾思奇纪念馆。艾思奇是毕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他用思想的穿透力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传播,照亮了前路,启迪着后人。

  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中国话

  艾思奇故居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四合院,如今,它还保留着从前的模样。艾思奇2岁以前就生活在这里。

▲艾思奇纪念馆位于腾冲市和顺古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出生于云南腾冲和顺水碓村。父亲李曰垓是一位民主革命家,曾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云南民主革命和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艾思奇从小受父亲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一生为国为民、廉洁自律、艰苦奋斗。

  14岁时,艾思奇赴香港读书,后又两次赴日本留学。期间,艾思奇认识到,思想上唤醒民众更为重要。他阅读了英、德、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原版和译版的著作,从而奠定了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基础。

▲艾思奇

  回国后,他在上海任教,课堂上,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简单、最生动的事例,把新哲学介绍给当时的劳苦大众和广大学生。1934年,时年27岁的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解读文章。为了尽可能地贴近青年与群众,艾思奇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用通俗化的口语来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期达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启蒙作用。他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解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癞蛤蟆能捉水里的虫子,却捉不到空中的天鹅,如果你所希望的事情和物质规律相违背,就必定要落下笑柄。日本军阀想征服地球,这是全世界人人明白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好典型。”

  随后,这些文章被集结为《大众哲学》出版,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他撕下了哲学高深、神秘的面纱,也让《大众哲学》如名字一般,让哲学成为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哲学,也被评价为“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中国话”。

  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

  “当时许多进步学生,因为看了《大众哲学》,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艾思奇故居讲解员伯雁婷介绍,这本书仿佛革命的火炬,为马克思主义更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照亮了前路,以致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艾思奇纪念馆内物品

  艾思奇所著的《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300多万字的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位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的学者和战士一生致力于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

▲艾思奇纪念馆内照片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严重的心脏病医治无效,一代哲人56岁英年早逝。毛主席听说之后十分痛心,在悼词上重重加上了“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及其弟李生勉等将艾思奇故居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经修缮后于1984建立“艾思奇纪念馆”并对公众开放。艾思奇纪念馆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这里仍保存着艾思奇使用过的俄语词典等文具、毛毯等生活用品和他喜爱的戏剧藏品。

  ▲毛泽东与艾思奇的书信往来

  自故居开放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把艾思奇纪念馆建成一个青少年和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充分挖掘故事,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普教育、爱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继承和弘扬艾思奇等老一辈理论,并组建了腾冲市“艾思奇百姓宣讲团”,这支有着400多人的百姓宣讲团,下机关、进学校、入火塘边……给百姓们讲解着党的创新理论和艾思奇的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审:王灿

  责任编辑:施媛媛  冉懦珲

  电话:0875-2203983

  邮箱:bsrbwx@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