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兴枣工匠|他带领11名大学生回乡务农,助农民增产增收

兴枣工匠|他带领11名大学生回乡务农,助农民增产增收
2021年05月04日 11:53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韩微 吕档档

  2012年,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张延坡听说山亭成立了一家个人独资企业类家庭农场,就毅然决定放弃广州优越的工作,回乡加入家庭农场团队。从最初放弃一切、白手起家,到现在的11个大学生、两个农业技术专家的团队建设,200多亩的项目建设、农业种植基地,张延坡用9年的时间,给自己坚持的未来一个越来越明晰的答案。

  从设计师到农业技术大拿,设施农业发展壮大

   在山亭区龙潭农场第一眼见到张延坡,记者很难把他跟“种地”联想一起。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有点瘦弱。张延坡说,2011年从广东海洋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后,自己也没想过有一天会回到家乡“种地”。

  回想创业之初,“回来种地”这让家人很不理解,就连个人感情问题上,对方一听说是搞新技术“种地”,最后也不了了之,张延坡坦言自己承受了不少压力。“家人就觉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广州也有很好的工作,不错的收入,竟然回来种地了,这不是让别人笑话嘛!就是找对象,人家一听也不理解,就认为你是个种地的。”张延坡说,直到农场慢慢上了规模,这些“闹心”的问题才算迎刃而解。

   创业前两年,为了让专业知识跟上团队的需要,张延坡先后考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检测资格证、省级种子质检员考试并取得资格认证书。“任何行业都是要钻研的。同样是种地,对于现代农业来说,设施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从2015年开始,我带领技术团队与天津大学智农创业团队,创新开发出了专门针对普通百姓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张延坡说,为了完成这个研发项目,他们走访了1000余户农民征询意见,通过2年的方案设计,最终研发出了适合普通百姓就可以操作拥有的大棚设施,目前已升级到第6代。而龙潭农场也完成了230亩地的设施大棚建设任务,其中,高标准日光温室30亩,连栋大棚110亩,拱棚60亩等各种类型设施大棚,铺设水肥一体化管道5000米,微滴灌管带20000米。

  创新不仅是产量,口感才是团队的坚持

   在龙潭农场,主要种植了番茄、马铃薯、草莓、甜瓜、花椰菜、卷心菜等经济作物。张延坡说,自己现在最骄傲的就是他培育种植出的蔬菜有小时候瓜蔬的“口感”,在张延坡的团队里,大家信奉“口感比产量重要”这句话,只有好的口感,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同时提高产量上的培育,这样才能对的起每一寸土地。

   张延坡说,在生产上,园区通过应用生态循环模式生产的堆沤肥料、水肥一体化、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栽培技术,可每亩减少肥料投入500元,减少农药投入100元,且产量有保障,其中,番茄平均每亩达到7300公斤,年总产达到146万公斤。

   除此之外,张延坡的团队中11名大学生,其中有很多还是重点大学毕业的,靠着每个人的专业技能,农场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搜集新产品、新技术,推介家庭农场绿色农副产品和农业观光资源,实现了新平台和新农业的互联发展。目前,龙潭家庭农场已发展为集绿色蔬菜生产、工厂化育苗和系列化服务的科技型农业综合体。且带动贫困户13户25人实现增收脱贫。

      2021年,张延坡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张延坡说,这个荣誉让他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是,家乡和新农村的建设应该有更多的知识和创新的加入,他希望枣庄的年轻人毕业后,能考虑回到家乡,运用自己的学识,实现专业梦想,也为美丽的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对于他和他们的团队来说,下一步的重点将更多的放在科研创新上,现在已与山东农科院成立新型土肥实验基地,还和山东农业大学开展嵌入式生物防治体系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实验数据。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学习合作,将更好的把知识和成果转化到为乡亲们的科技技术服务中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广州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