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她捐画支持抗日,怒骂蒋介石,深圳国家级美术馆以她命名

她捐画支持抗日,怒骂蒋介石,深圳国家级美术馆以她命名
2021年02月22日 10:27 新浪网 作者 有书

  有书君说

  在深圳,有一座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它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这里收藏、陈列的主要作品,都来自一位女性。

  她,就是何香凝。

  这位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品性高洁,犹如傲骨寒梅。

  画如其人,她的作品也充满激情,浩然正气。

  在山河破碎,民族危机时,她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对抗侵略,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走进何香凝的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的童年。

  因为“大脚嫁不出去”的封建毒瘤,“缠足”成为每个旧时代女性的童年噩梦。

  还在发育中的幼足被生生致残,女孩子们在钻心刺骨的疼痛中日夜啼哭。

  而何香凝的童年快乐,是她斗争来的。

  这个香港富商家的九小姐,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

  她最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隐约觉得,女人也可以如此不一样。

  在她5、6岁时,母亲依照惯例给她缠足。

  每到夜深人静时,她便悄然起身。

  拿出藏好的剪刀,干脆利落地将紧紧缠在脚上的长布剪破,伸展双足,又安心睡去。

  如此反复几十次,任父母想尽办法,也始终不能将何香凝的脚缠成“三寸金莲”。

  看实在拗不过,父母也只好随她去了。

  所以当别的女孩子在家忍受“足刑”时,何香凝却到处飞奔,上山爬山,非常快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何香凝非常渴望读书。

  何家却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仅送她去“女书馆”学两年儒家思想,就不许再读了。

  何香凝常常蹲在兄弟们上课的书房外,偷听私塾授课。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便让丫鬟去请教私塾。

  凭着刻苦自学,她十几岁时就会背诵许多名篇诗作,并能摸索着写些诗词。

  长大后的何香凝,在人人缠足的大家闺秀中,显得特别格格不入。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双大脚,成就了何香凝一段姻缘佳话。

  正当何家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忧心忡忡时,恰巧碰到要立志找一位“大脚女”做媳妇的廖仲恺。

  廖仲恺随父亲常年侨居国外,深深体会中国积弱遭受到的种种歧视,也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

  所以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要觅得一位“天足”的佳人做良配。

  如同命中注定的缘份,1897年,19岁的何香凝和21岁的廖仲恺喜结连理。

  婚后,何香凝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她跟随丈夫研读诗文,学习绘画,讨论时事。

  清净明澈的月光常洒在他们的小屋窗外,静静地陪伴着这两个年轻人。

  何香凝把这段美好的时光比喻为“人月双清”,从此自号“双清楼主”。

  19世纪末,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当时,留学日本和学习西方,是有志青年们最多的选择。

  1902年,何香凝变卖家产,送丈夫东渡日本留学。

  第二年,何香凝也到了日本,成为中国少数几个女留学生之一。

  她先后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和东京目白女子大学教育部博物科就读。

  在一次留学生集会上,他们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

  多次接触后,他们被孙中山革命救国的道理和方法,深深吸引。

  最终何香凝夫妇毅然决定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何香凝成为第一个女会员。

  孙中山谋划在国内起义,需要有人画起义的军旗、告示的花样、军用票图案等。

  何香凝在丈夫的鼓励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

  于1909年4月考入了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高等科,专攻绘画。

  她聪敏好学,绘画技艺突飞猛进。

  经过数年的学习,不管是绘画的技法,还是意境的表达,何香凝的画作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她的作品色彩明艳、笔法细腻,自成风格。

  最开始时,何香凝笔下展现最多的,是醒狮和猛虎,寓意为中华民族的觉醒。

  她说:“中国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如猛虎之雄伟。”

  寓意为唤醒更多的有志之士,将平生的血气和风骨化作狮子吼,以振兴中华。

  何香凝自身,也拥有像男子一样的气度和胸襟。

  有一次,廖仲恺潜赴天津为日后武装起义做准备工作。

  何香凝没有小儿女的牵绊和不舍,而是为丈夫作诗一首送行:“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勇敢决绝,跃然纸上。

  1920年底,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政权。

  当战争在国内打响后,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创立了妇女抗战慰劳会。

  何香凝组织书画展会,将自己的书画义卖,还动员其他书画名家参展,为军队筹款。

  她还率领各界妇女代表赶赴战场一线,携带药材、衣物等慰问品,到各军营慰问战士。

  慰劳会代表所到之处,士气倍增。

  1925年,孙中山逝世,不久廖仲恺被刺身亡。

  国民党与孙中山的建党初衷背道而驰。

  遭受重创又极度失望的何香凝,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闲居在上海。

  她与经亨颐、陈树人并称为“岁寒三友”,吟诗作赋,切磋画艺,借诗酒书画以排遣忧国忧民的郁愤之情。

  他们通过画松、梅、菊、竹等傲霜斗雪的植物,来颂扬坚持正义斗争的革命者,及在日寇入侵面前奋勇抗战之爱国者。

  何香凝以梅自比,表达自己孤高不羁的情怀。

  她笔下的梅花风格独特,自成一派。

  她不拘泥于传统梅花的“女”字形结构,不避讳梅枝的平行并立。

  秃笔硬毫写就的老干之上,冲出两条向上的新枝,既苍劲有力,又显出勃勃生机。

  这样不屈、向上的意境,几乎成了何香凝笔下梅花的符号。

  1927年,为继承丈夫“扶助农工”的遗愿,何香凝筹办了“仲恺农工学校”。

  两年后,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她远赴重洋,携带自己的画作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卖画筹款。

  她用卖画的十万银元,缓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后,又漂泊到法国,每日做诗、画画,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多年的磨砺,让何香凝的绘画技艺愈发成熟。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

  何香凝得知后,怒火中烧,愤然托人给蒋介石送去一条裙子,并题诗: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蒋介石看了后,大为恼火,但碍于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有极大的影响力,只好悻悻作罢。

  与此同时,身在法国的何香凝日夜兼程返回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她联合上海及全国书画界人士,组织了规模庞大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义卖活动。

  她动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动员了多个省市的书画名家捐赠作品参展。

  义卖活动前后共展出国内各大名家书画作品2000多件,盛况空前。

  除此之外,她还与宋庆龄一起发动妇女开办了数十所伤兵医院,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筹款救济前线将士。

  1936年,何香凝又在南京举办了第二次“救伤救国书画展”。

  为期11天的展会中,参加人数达10万之多,所有画作一售而空。

  她用义卖的款项,为抗日前线的战士赶制棉衣。

  又将印有“努力杀贼,雪我国耻”字样的日常物品,以及大批药品分批送往军营。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辗转到了桂林,居无定所,以卖画为生,日子十分艰难。

  蒋介石派人送去十万元,并邀她去重庆避难。

  何香凝严词拒绝了,并赋诗一道:“闲来写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那个时候,她的大量作品仍是以松、菊、梅为主,画作坚挺如铁,花似有香,一如她的本性。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在身兼数职、整日忙碌的情况下,仍坚持作画。

  她的画风一改过去的悲愤,而变为豪放硬朗,给人一种明快、清新的美感。

  她和齐白石等人合画的“和平颂”,被国家当做礼物送给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常为何香凝的画作题签,使她的画作更增加了收藏价值。

  1960年,何香凝以82岁高龄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成为中国第一任女性美协主席。

  直到92岁高龄,她还坚持作画。

  有时身边人劝她休息一下,她说:“平生作画,最愉快的时候就是现在,怎么会累着我呢?”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在她一生长达70年的美术创作生涯中,绘画和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在国破山河时,她用手中的画笔,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

  在民族危难之际,她挺身而出,贡献出珍贵的画作,尽自己微薄之力。

  她的画作,一如她的人品,赤诚纯粹,高洁挺拔。

  1979年,赵朴初先生在参观何香凝遗作展后,这样评价:“其画与其人,可以昭百代。”

  想听更多好书、好文解读,转发此文并私信【福利】,领取7天免费听书VIP卡片,打开阅读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何香凝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