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德国的身躯,苏联的意志——“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传奇

德国的身躯,苏联的意志——“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传奇
2020年09月29日 18:40 新浪网 作者 北方机械制造生产联合体

  德国的身躯,苏联的意志——红海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传奇

  文/北方机械制造生产联合体

  本文系刊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8年增刊B的《永远未完成——卫国战争前的红海军重巡洋舰计划》的文字节选,禁止一切形式的商业转载与抄袭行为。

  战前苏德军事技术交流

  1922年4月16日,德国同苏维埃俄国签订了条约,使德国成为第一个与共产主义阵营缔约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被国际主流社会所排斥,而且都有充足的军事上的理由来促成双边合作——对德国来说,苏联是一个用来可以试验被凡尔赛条约所禁止武器的试验场,而苏联人则渴望得到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在整个20年代,苏联红军和魏玛共和国国防军之间存在着普遍而广泛的联系。但魏玛政权下的德国海军似乎并不屑于同苏联工农红海军展开更深层的技术交流,因此两国海军之间的合作要远远少于其他军种。

  直到1926年3月,访问柏林的苏联海军代表向德国人表示了他们对U艇技术的兴趣,并提出希望能够在德国海军学院和苏联海军科技委员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经过再三犹豫之后,德国拒绝了苏联的大部分请求。事后,苏联代表责备德国人太过保守。相比之下,意大利人对苏联的各类提议就要开放的多。希特勒掌权后,本来就零星的两国军事交流就被迫中止了。

  尽管希特勒发自内心地仇恨苏联人,但他体内充足的实用主义思想还是让他认识到,和苏联保持一定的接触同样可以服务于他个人的目的。就像在20年代意大利所做的那样,德国请求苏联保持对德原材料输送,以确保苏联不去干涉德国入侵波兰的计划。1938年底,两国开始就几项贸易方面的协商展开谈判,次年7月这场谈判从经贸领域向政治层次进发。这些秘密的谈判,最终落实了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同年9月28日签署的《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

  

  1939年9月,由造船人民委员伊万·费德罗维奇·捷沃相(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Тевосян)率领的苏联商品采购委员会访问了德国。在捷沃相出发之前,斯大林告诉他:“尽你所能购买最多的战舰回来……记住,每多买一艘船回来,就意味着德国海军又少了一条能够用以充实战力的战舰,这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两条船的优势。

  在德国,苏联代表团获准登上了各种德国战舰,包括在建的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KMS Graf Zeppelin)、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KMS Scharnhorst)和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KMS Admiral Hipper),他们甚至被允许参观更先进的“俾斯麦”号(KMS Bismark)战列舰!

  在亲眼目睹了诸多德国海军的科技水平之后,苏联人愈发渴望获得德国战舰上的那些舰载武器和技术装备、甚至是战舰成品。事实上,斯大林和他手下的造船业专家们有一个详细的对德海军武器采购清单,包括从克虏伯公司采购Drh LC/34型双联装380毫米主炮塔的成品和新型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塔的设计图纸,此外还提出要德国人要帮助苏联设计280毫米口径的海岸炮台等等。作为回报,苏联将向德国输送340万吨的食品和工业原材料。

  83型重巡洋舰工程

  1940年2月,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贸易协定》后,两国在贸易和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成为了这场政治联姻的附属产品。为换取德国维持战争所必需的原材料输入,德国人表示他们愿意向苏联提供一些机械工业制品,其中自然也包括让苏联人眼馋的海军武器。有关向德国购买海军装备的两国代表团会议是由斯大林亲自主持的,一位与会德国代表对斯大林在专业问题上的知识印象深刻。这场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关于从德国购买尚未完工的“吕佐夫”号(KMS Lützow)重巡洋舰,而当时会上讨论的内容正是讨论这艘巡洋舰上炮塔的具体参数。这正印证了捷沃相此前在1939年召开的苏共第18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总之,没有任何一艘舰艇,一门火炮,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能够脱离斯大林同志的掌控。

  “吕佐夫”号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5号舰,这一舰名继承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沉没的德国公海舰队“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2号舰“吕佐夫”号(SMS Lützow),名字来源则是普鲁士王国将军路德维希·阿道夫·弗赖赫尔·威廉·冯·吕佐夫(Ludwig Adolf Wilhelm Freiherr von Lützow,1782~1834)男爵。“吕佐夫”号最一开始计划按照搭载150毫米主炮的轻巡洋舰于1936年7月18日以L号舰的名义订购的,建造费用83590000帝国马克。1937年8月2日,这艘轻巡洋舰在德国的不莱梅船厂铺设了龙骨(船厂建造编号941)。

  

  开工后的第二年,由于获悉了苏联在建造搭载180毫米主炮的26型轻巡洋舰的计划,德国海军遂决定将“吕佐夫”号重新作为重巡洋舰的设计进行建造,改为装备4座与前几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相同的双联装203毫米主炮塔。1939年7月1日,“吕佐夫”号重巡洋舰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仪式由威廉·彼雷特泽尔海军上将(Wilhelm Prentzel)主持,还请到了前一代“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舰长的遗孀哈尔德夫人出席。在下水前,“吕佐夫”号就已经吸取了“沙恩霍斯特”号等舰的航行经验改用了前倾艏柱,也即著名的大西洋型舰艏,而在“吕佐夫”号之前建造的其他同型舰采用的都是直立式的艏柱。

  

  “吕佐夫”号重巡洋舰水线长199.5米,垂线间长212.5米,舰体宽度21.9米。该舰的设计排水量为16238吨,其中空船体重13581.2吨,带有舰内设备的船体重量为14521.4吨。船上的动力系统由3台各44000马力的“瓦格纳-德希马克”型(Wagner-Deschimag)涡轮机和9台“瓦格纳”型(Wagner)高蒸汽参数水管锅炉组成,三轴三桨推进,预计最高航速可达32.6节,在19节经济航速时的续航能力为6800海里。发电系统则由3台各150千瓦的直流柴油发电机、1台3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4台460千瓦的直流涡轮发电机以及1台与150千瓦直流柴油发电机相连的230千瓦涡轮发电机组成,发电机总装机容量2870千瓦。

  “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主炮为8门搭载于Drh LC 34型双联装旋转炮塔内的SK C/34型203毫米/60倍径火炮,可发射122千克重的Pz.Gr. L/4.4型穿甲弹、Spr.Gr. L/4.7 Bdz型半穿甲弹以及Spr.Gr. L/4.7 Kz型高爆弹,弹丸初速925米/秒,理论身管寿命600发。该炮在37°仰角时的极限射程可达36550米,不过其最大有效射程只有25000米。该炮在其他距离上的射击参数详见表11,最大后座距离450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160毫米,顶部和侧面厚70毫米,其中A、D两个主炮塔的背面装甲厚度为90毫米,B、C两个炮塔则为60毫米。一般情况下,舰上会各装备320发采用弹头引信与弹底引信的高爆弹分别用于射击非装甲和轻装甲目标,另外再携带320枚穿甲弹用于攻击重装甲目标,主炮总备弹数为960发。

  

  不同于前几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采用SK C/33型双联装105毫米高炮与SK C/31型双联装88毫米高炮混用的形式,从“欧根亲王”号起就将舰上的副炮兼重型高炮的型号统一为了炮塔重量更轻的SK C/37型双联装105毫米高炮。中型和轻型高炮方面,“吕佐夫”号将装备6座SK C/30型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10门Flak 30型20毫米单管机炮。舰上的鱼雷武器为12枚预先装填在4座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内的G7a型533毫米鱼雷,该鱼雷长7.163米,重1.538吨,战雷头装药为280千克TNT,在最大雷速44节时的航程为5.8千米。此外,舰上还可携带3架阿拉多Ar 196型水上飞机,1具FL-22型水上飞机弹射器布置在主烟囱与后桅之间。

  1940年2月11日,苏联正式出资1.0655亿德国马克买下了完工程度已达54%的“吕佐夫”号重巡洋舰,这笔款项略贵于德国人自己订购同型舰“欧根亲王”号价格(1.045亿德国马克),按照当时的币值汇率计算约合1.16亿卢布。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德方应于1941年5月之前向苏方提供“吕佐夫”号的全部图样和技术文件,供应尚未完成安装的设备、备件和附件,交付双倍基数的炮弹和25枚鱼雷,并由德国舰船与机械制造股份公司(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缩写为DeSchiMAG)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对之后在苏联船厂的续建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苏联人还为此额外支付了5000万马克。

  

  

  

  同年5月31日,“吕佐夫”号重巡洋舰从不莱梅港被拖航至列宁格勒第189造船厂的舾装码头。随后抵达的还有一支70人的德国专家小组,并由德国海军工程少将费格(Feige)担任总顾问,他们负责协助苏联人解决在舾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吕佐夫”号被苏联人重新列为83型重巡洋舰,领导这一项目的是第17中央设计局的年轻设计师萨维切夫,他负责统一组织有关该舰的设计、测绘研究与资料翻译等工作。为了对“吕佐夫”号的工作设计文献进行技术工艺研究,第189造船厂的舾装车间专门成立了一间Л设计室(Л是“吕佐夫”号的俄文首字母,但也有文献称Л是“破冰船”的俄文首字母),并委托第17中央设计局将“吕佐夫”号的设计资料按照苏联现行的文献规范进行翻译。

  

  根据海军人民委员部的命令,“吕佐夫”号在1940年9月25日被重新命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按照时间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本应于1942年完成续建工作并加入红海军服役。而此时的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开战,显然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兑现这些承诺的打算。即便这样,为了避免苏联人产生猜疑,德国人还是断断续续地向苏联运去一些零碎的设备部件。但在一些最关键的材料设备上,他们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了交货,这引起了苏联人的警觉。

  在1941年4月于克林姆林宫举行的会议上,斯大林从库兹涅佐夫那里了解了有关重巡洋舰的建造以及设备供应状况。但为了维持与德国的关系,斯大林决定不终止两国贸易协定的进行。同年春季,负责领导德国驻苏联专家小组组长的费格海军工程少将借口身体不适提早归国,而其他的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也陆续以各种理由返回德国,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人于6月21日离开苏联国境。

  据库兹涅佐夫所著的《前夜》回忆(中译本为《大战前夜的苏联海军》),他在德国入侵苏联前一周同斯大林的会面中就谈到了德国人已停止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供货的问题。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进攻苏联之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技术准备程度仅有70%,甚至出现了个别重要设备被德国人窃走的情况。苏联人到开战前最后一刻也没有得到多少可以立即转化为战斗力的海军装备,却用巨量的战略物资喂饱了纳粹贪婪的战争机器。

  

  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塔林突围行动后,波罗的海舰队将舰队主力撤至喀琅施塔得,以集中力量保卫已经暴露在德军炮口下的列宁格勒。根据海军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在1941年7月31日下达的命令,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组建了隶属于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海军炮兵部,受其指挥的海军舰炮、岸炮以及铁道炮能够在个别地段起到加强陆军炮兵的作用。此时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虽然尚未建成,但德国人在战前已经向苏联人提供了足量的203毫米炮弹,1号和4号主炮塔上的4门203毫米主炮也已经装配调试完毕,防空炮则配备了1座SK C/30型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8门Flak 30型单装20毫米机炮。

  

  不过,“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上的3台主机中只有2台安装到位,也就是说该舰不具有完备的自航能力。1941年8月14日,舰上仓促组建了以瓦尼法捷耶夫海军中校为舰长的舰员队伍,但只配备了规定编制人数的60%。次日,该舰提前升挂苏联海军旗,作为波罗的海舰队少数装备大口径舰炮的水面战斗舰破格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舰员们则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工人的帮助下,加紧熟悉舰上德制武器及船舶系统的操作流程。

  同年9月初,波罗的海舰队又将包括“甘古特”级战列舰“十月革命”号在内的部分舰只调入列宁格勒,并编成了三个火力支援舰艇中队以压制德军的炮兵部队,分别为:部署在“布尔什维克”工厂和伊万诺夫急流滩之间的涅瓦河舰艇中队、在喀琅施塔得-列宁格勒地域的舰艇中队以及停泊于列宁格勒商业港内的火力支援舰艇中队,“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正隶属于该中队。临战前,舰上又调换了另一位舰长巴甫洛夫斯基海军少校。

  

  9月7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上的203毫米主炮首次向兵临城下的德军开火。但在9月11日上午9时10分,该舰1号主炮塔左侧的火炮在发射炮弹时发生炸膛事故,使得原本就不密集的火力锐减了四分之一,只有剩下的3门主炮能够正常开火。不过在之后的短短10天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向正在不断逼近列宁格勒的德军进行了40轮射击,极尽所能地迟滞德国陆军部队的推进,总计消耗了676发203毫米炮弹。

  

  当然,德军也并不是单纯地在挨打。他们利用空军所掌握的制空权,大摇大摆地在白天以密集队形从4000米到1500米的高度向停泊在喀琅施塔得锚地还有涅瓦河上的苏军舰艇进行俯冲轰炸。这些临时组织起来的舰艇既没有足够防空火力掩护,在狭小的港区内也无法像海上作战一样靠频繁机动来规避敌机投弹。“十月革命”号和“马拉”号两艘战列舰先后被炸弹重创,暂时失去战斗力。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虽然在德军的多次空袭中幸免于难,但在9月17日这一天的中午遭到了德军21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集中打击。根据作战日志记录,在短时间内有53发20至210毫米口径的炮弹落到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周围,其中至少有8~12发炮弹直接命中。舰上唯一电力来源的发电机被打坏,主舱壁开始漏水,失去电力供应的2座主炮塔也停止了射击。与此同时,因舰内爆炸和起火而出现的伤亡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舰上共有10人丧生,另有20人不同程度受伤。

  

  

  

  按理说,这种程度的损伤并不至于让重巡洋舰级别的战舰立即失去战斗力。但对于未完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来说,舰上并没有配齐完备的消防损管系统,只安装了3台60吨/小时的电动消防泵、5台600吨/小时的排水泵以及A、D两座主炮塔的弹药舱注水系统,此外还在甲板上临时布设了消防水管。至于计划安装在内部舱室里的10个化学窒息灭火站,则根本没来得及配备。

  当天13时左右,被德军炮火重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以左倾3°的姿态搁浅,船体陷入淤泥约1.5米。见“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偃旗息鼓不再开炮还击,德军认定该舰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便继续向该舰开火,试图阻止苏军组织船只对该舰实施救援。为了减少人员损失,巴甫洛夫斯基舰长下令舰员从舰上撤离,并指示优先安排对伤员的救治,舰上只留有少数警备人员。

  1941年9月后,失去战斗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的舰员队伍就地解散,只保留了由第5战斗部门部门长西马科夫领导的一支机电技术小组。原编制内相当一部分军官被调往拉多加湖区舰队作战,从舰上拆下的德制防空炮则被重新安装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的舰艇上。舰上大约50名红海军战士和军士被调入喀琅施塔得参加了当年10月苏军在彼得霍夫地区的登陆作战,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仅有6人幸存。

  经过检查,受损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虽然舰体多处进水,但只要舰上恢复供电,3门203毫米主炮依然能够正常开火。因此,波罗的海舰队军事委员会认为将该舰捞起后,可以作为浮动炮台继续参加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不过,由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坐沉的位置距离前线只有4千米,一切打捞和修复工作都要在夜间秘密进行。打捞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随着卫国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冬季的到来,涅瓦河很快被冰面覆盖,水下特种作业队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打捞工作。但舰上人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便携式排水泵抽光了1号发电站所在的后舱中的海水,对其中发电机进行修复后投入使用,波罗的海造船厂也支援了2台新的柴油发电机。之后的排水作业就可以利用电动泵完成,船体逐渐开始上浮。到了白天,舰员们会向部分隔舱注水,造成“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仍沉在水中的假象。

  

  1942年的4月4日和5日这两天,还没完全浮起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又在德国空军发起的“冰凌”行动(Operation Eisstoss)中,成为了由拉特上校指挥的第4轰炸机联队隶下31架He-111重型轰炸机的活靶子,再次受创搁浅。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终于在1942年9月11日晚被秘密打捞出水,然后在9月16日被拖到波罗的海造船厂的码头旁,对火炮、电气设备还有船舶系统进行修复。为了对水线以下的破口进行密封,波罗的海造船厂还专门制造了一个尺寸为12.5米×15米×8米的大型沉箱。到当年12月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又恢复了原有的作战能力,再次投入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4年的1月,列宁格勒的苏军开始向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发起反攻。为了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波罗的海舰队将麾下的200多门大中口径火炮(包括舰载火炮、岸防炮和铁道炮)集中编为5个炮群,“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浮动炮台与“十月革命”号战列舰、“基洛夫”号、“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轻巡洋舰还有2艘驱逐舰一同被编入第2炮群,并被拖回到列宁格勒商业港火车站附近一个新的射击位置。1月15日,列宁格勒海军舰艇群向德军阵地开火。同日晚上9时20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浮动炮台在火炮部门长格雷斯海军上尉(Я.К.Грейс)的指挥下炮击了德军的防御工事,仅这一天就发射了250发炮弹。15日至20日,该舰先后射击了沃罗尼亚山、德军在红村地区的指挥所、基尔戈菲观察哨所还有维尔拉斯地区的指挥所,共消耗了800发203毫米炮弹。

  据战后苏军公布的档案显示,仅1月19日,德军就在密集的炮击中损失了29辆汽车、3门火炮、68辆运输工具和约300人。1月20日后的克拉斯诺谢利斯克-罗普辛进攻行动中,部分海军战舰因德军撤出阵地而陆续停止射击,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继续发挥其203毫米主炮远射程的优势向敌军开火,共进行了31轮射击,消耗弹药1036发。1944年1月24日,该舰最后一次向德军开炮。同年9月1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被重新命名为“塔林”号(Талин)。1945年夏天,该舰被拖回波罗的海造船厂,对战时受到的损伤进行修复。

  

  “塔林”号巡洋舰的战后命运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海军领导层曾不止一次地就是否将战前以重金购得的“塔林”号重巡洋舰继续建成的问题进行讨论。考虑到此时已经获得了由“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改建的辅助航空母舰“威悉河”号,苏联海军遂于1946年指示第17中央设计局对利用该舰的部件完成“塔林”号续建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布尔加宁大将(后来当上了苏联国防部部长)对此并无异议。但若将必要的修理工作考虑在内,该舰的技术准备程度仅有35%。即便挪用“威悉河”号上辅助航母上的设备部件,建造费用还需要1.6亿卢布(战后汇率)。

  83型重巡洋舰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主炮的换装,苏联人战后没能在德国军火库中找到从“塞德利茨”号上拆下的主炮塔(可能早已被钢材紧缺的德国人拆解回炉)。经过谨慎权衡之后,海军人民委员会不得不同意为“塔林”号配备战前设计的МК-3-180型三联装180毫米炮塔装置,也就是26/26-бис型轻巡洋舰的主炮塔。不过,由于工业部门重启МК-3-180型主炮塔的生产还需要2到2年半左右的时间,而且其战术技术性能在战后已显落后,这一方案最终未能付诸实施。再加上整个第17中央设计局的设计人员正因为当时同时开展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而分身乏术,对83工程进行设计修改的工作也就此搁置下来。

  

  随着战后苏联经济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恢复,海军重新提出了将“塔林”号予以建成的计划。1949年1月12日,停泊在列宁格勒第189造船厂码头旁的“塔林”号重巡洋舰按照苏联海军新的分类规则被归入轻巡洋舰的行列。同年12月23日,苏联海军部下发了将其以83К型轻巡洋舰予以建成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任务书中提出,83К型轻巡洋舰将保留83型重巡洋舰原有的船体设计和主动力装置,主副炮换为与已开始批量建造的68-бис型轻巡洋舰相同的4座МК-5-бис型三联装152毫米主炮塔和6门СМ-5型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副炮,小口径防空炮则计划改用最新设计的6座СМ-20型四联装45毫米高炮和6座2М-3型四联装25毫米高炮。

  1951年9月,海军造船总局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中指出,由于苏联尚处于战后恢复阶段,海军造舰经费较为拮据。经过缜密的成本核算,若要将“塔林”号轻巡洋舰按照83К工程的设计方案予以建成,则需要耗费至少2.46亿卢布,其中2.3亿卢布要用来采购进口设备,而建造一艘全新的68-бис型轻巡洋舰也不过只要3.22亿卢布。考虑到“塔林”号本身的技术性能已经落后,因此不论从成本上还是作战能力上来说都不适合将该舰继续建成,除非是以牺牲一艘68-бис型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为代价将其续建完成。

  不久后,第17中央设计局又草拟了一个将“塔林”号轻巡洋舰以训练巡洋舰建成的方案(类似于卫国战争前的78型训练巡洋舰工程),舰上三联装152毫米主炮塔的数量减少到2座,副炮也降低标准改为安装2门Б-13型双联装130毫米炮,45毫米与25毫米高炮则各削减到2座。训练巡洋舰的航速下降到25~28节,舰员编制550人,可容纳1000名见习水兵居住。不过,这一计划最后也没能付诸实施,主要是海军并不需要这种战技状态的舰。1953年3月11日,“塔林”号轻巡洋舰改为非自航式训练船“第聂伯河”号(Днепр),1956年12月27日又改作ПКЗ-112号浮动营房。1958年4月4日,该船从海军舰艇名录中除名,并于1959~1960年作为废金属被出售给黑色金属回收局进行拆解。

  

  

  参考资料:

  Буров В.Н.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е военное кораблестроение в третьем столетии своей истрои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1995 г.

  Шитиков Е.А., Краснов В.Н., Балабин В.В. «Кораблестроение СССР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95 г.

  Грибовский В.Ю., Нарусбаев А.А. и др.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судостроения», Том IV,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1996 г.

  Платонов А.В. «Крейсер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флот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Галея Принт, 1999 г.

  Jürgen Rohwer & Mikhail S. Monakov. «Stalin’s Ocean-going Fleet: Soviet Naval Strategy and Shipbuilding Programmes 1935-1953», Abingdon, Ox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1.

  Платонов А.В.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советских надводных кораблей. 1941-1945»,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Полигон, 2002 г.

  Stephen Mclaughli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Краснов В.Н. «Военное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накануне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2005 г.

  Платонов А.В. «Германские тяжелые крейсеры под советским флагом»,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Гангут», Выпуск 37, 2006 г.

  Литвинов Д.П. «Крейсер «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 в обороне Ленинград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Гангут», Выпуск 45, 2006 г.

  アンドレイ V. ポルトフ.《ソ連/ロシア巡洋艦建造史》,日本,《世界の艦船》,2010年12月号増刊(№ 734).

  Кофман В.Л., Князев М.Б. «Бронированные пираты» Гитлера. Тяжелые крейсера типов «Дойчланд» и «Адмирал Хиппер», Москва, «Сталинград», «Яуза», ЗКСМО, 2012 г.

  Васюнькин В.В. «Крейсера Советского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Часть 1, Галея Принт, 2014 г.

  Bernard & Graefe Verlag. «Heavy Cruisers of the Admiral Hipper Class»,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Great Britain, Seaforth Publishing, 2014.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