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概念
智力的概念: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智力的测量
★级考点,常考题型:单选
智力测验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他们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
智龄:是通过对某一年龄组的测验项目来确定的,即通过测验确定儿童的实际智力达到的年龄水平。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它所反映的是智龄和实足年龄的关系。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代表的智商。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它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表示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数),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试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2)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3)标准化。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选择题目时需要考虑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难度指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该项题目对不同水平的答题者反应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较好。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信度高,效度未必高。
智力理论
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智力的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提出来的。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取决于一般因素的数量。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形态。
流体智力:
(1)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2)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3)适用于不同文化的公平测验。
晶体智力:
(1)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与教育、文化有关;
(2)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甚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记忆技巧:
流体智力:流动的智力会随着年龄而先升高后下降,生理功能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先升高后下降,所以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其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
晶体智力对比记忆:与教育文化有关,与年龄无密切关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七种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也即社交智力)、自知智力(也即内省智力)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来的,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智力差异
个体差异
1.智力类型差异
是指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例:有的人长于记忆,有的人长于思维等。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即一般能力的差异,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有高有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为三等级: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一般认为,IQ超过140属于天才,IQ超过130为智力超常;IQ低于70为智力落后,大部分人属于常态儿童。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①有的人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或特殊能力,这叫“早慧”或“早熟”;
②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这叫“大器晚成“
群体差异
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等的差异。
张老师用一套试卷对程度相当的两个平行班进行测试,学生的成绩基本上一致。这说明这套试卷具有较好的()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是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单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