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谭卓:完美主义者的“断舍离”,亚新奖评委的进阶

谭卓:完美主义者的“断舍离”,亚新奖评委的进阶
2019年06月24日 12:00 新浪网 作者 烹小鲜娱乐

  作者|申敏

  昨晚,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揭晓了获奖名单,来自亚洲各国的优秀电影人齐聚一堂。随着颁奖典礼的落下帷幕,身为评委之一的谭卓也功成身退。

  几天前的晚上八点,谭卓坐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下榻的酒店沙发上,侃侃而谈。一身牛仔衣,带着bling bling的戒指和项链,好酷一女演员。她坦言自己曾经背着“完美主义者”的壳,但在负重前行的途中,学会了断舍离的哲学。

  谭卓这次抵沪,是以上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的身份亮相。八天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第一天她要走上影节开幕式红毯,工作人员说谭卓在几套礼服间穿梭,要换上相应的妆发,跟打仗似的。紧接着还要出席两部新片的发布会。剩下的时间就被观看参评影片、与评审团讨论最终获奖者等“职责”之内的事情填满。

  车轮战式的看片,对她来说,是种享受。精神的放松,给了身体蓄力的时间。谭卓承认自己较真,但现在“退化”后的自己比以前圆融了许多,一些棱角被周遭光怪陆离的“容器”磨平,一些棱角却依旧坚挺。一年后再回看去年的爆红,她仍坚持“是命运的安排”,但强调相信命运不等于服从命运。

  谭卓内心有个小宇宙,用自己的行为规则屏蔽外界杂音,年龄对她是享受而非束缚。她在乎的是在演员与角色做情感交易的表演中,天赋的重要性。随遇而安的心境,赋予了谭卓看淡得失的松弛。所以当爆红降临,她依然可以过平凡人的生活。她不要被束之高阁,更不想做透明鱼缸里的金鱼,被陌生人观赏。

   

   

  演员变评委,对新人寄予高期望

  “今天看过的几部参评影片,哪部给你带来惊喜或者让你触动很深?”——敏锐的谭卓迅速将我的第一道问题“拒之门外”。显然,她很快适应了这次亚新奖评委的新身份,明晰能说与不能说的界线。她要保持客观与公正,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否则对参赛者不公平。也罢,“忌讳”跳过。

  其实,谭卓与上影节的缘分要追溯到八年前,2011年由她主演的影片《Hello!树先生》获得了“亚洲新人奖”、“金爵奖最佳女主角”和“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三项提名。此番从演员变身评委,她身着华服成为聚光灯下的耀眼“明星”。她不用再被动地把能否得奖的好运寄存在他人手里,而是成为掌控了一定话语权的人。

   

   

  “很感恩能得到这样一个被赏识的机会。随着积累的表演经验越来越丰富,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话语权,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次能做评委我特别开心。”

  谭卓喜欢这种国内外专业影人齐聚一堂的纯粹,电影成为跨越国界的交流话题。尽管此前她已是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但每每都带着宣传作品的“任务”,无法尽情享受观影的乐趣。这回,遗憾终于得以弥补。

  设立于2004年的亚新奖行至今年已15个年头,本届主席是宁浩——去年谭卓曾与他合作过《我不是药神》。另外,评委团成员还有苏有朋、石井裕也、谢福龙。谭卓是里面唯一的女性。在媒体见面会上,宁浩说“青年导演的独特创造力、个人风格、审美特点都将作为这次亚新奖的评判依据”。谭卓也表示,“希望看到属于新人时代的新鲜内容”。

  创意,成为新人突围的杀手锏。以电影为载体呈现时代作用下的感悟与态度,是谭卓认为的“新人的价值”。

  翻看谭卓的履历,会发现她与新人导演的渊源不浅,主演的影片“导演”一栏大多为新鲜面孔。从与忻钰坤合作《暴裂无声》,到与文牧野合作《我不是药神》,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既有撕心裂肺的疼痛,也有隐忍不发的坚韧。

   

   

  其中在另一部由新人导演执导的影片《小荷》里,谭卓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通常,新导演的作品往往会面临初期融资难的困境,尽管市场上有不少扶持计划和创投机会,但“幸运儿”凤毛麟角。于是,谭卓索性零片酬出演了这部影片。

  “我接到那个项目的时候,完全被打动了,看到它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就果断地放弃片酬,把这部分钱用在更重要和急需的地方。对我来说,依然希望有机会选择到好的新人导演的作品,同时能继续出演这类作品,也希望有更多人支持和帮助新人导演。他们能做出杰出作品,是我最大的希望。”

   

   

  新人导演旺盛的表达欲与周遭条框的量度,看似矛盾的两者,是任其日积月累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还是找到平衡点相互融合。在谭卓看来,取决于前者是否懂得“变通”。

  “如果你有才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会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方式去做自我表达。”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加上全球信息互通的便捷性,可以将有用的资讯转化为创作的助力。谭卓感到新一代的年轻导演都非常非凡,有非凡的能力跟能量,展现的东西和以前也有很大不同。

  新生力量的崛起,也体现了电影界薪火相传的精神。对电影有着特殊情感的谭卓,感触深刻。她希望无论是前辈还是新人,大家都能学习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携手同行。“每一部作品都要全身心投入,不要辜负自己,也不要辜负别人”,这是谭卓的自我要求,也是给新人的寄语。

  呼吁多元化审美,演员应享受年龄的馈赠

  这回谭卓参加上影节,还顺带宣传了两部新作品《烈火英雄》《被光抓走的人》,都属于现实主义题材。鉴于去年上映、由她主演的《暴裂无声》和《我不是药神》这类直击现实问题的“严肃电影”,我以为这是谭卓当下特别亲睐的作品类型。可她转头就否定了。

  “演员很被动,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可选空间里,选择我们更倾向的那个。我首先会选择整体性好的项目,因为影视剧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可谭卓也承认,愿意呈现能引起大众严肃思考的内容,这是演员的职责与使命。

  她坦言,六年前开始演的那部关于生命轮回的话剧《如梦之梦》,的确给了自己更多的思考契机。从某种程度而言,严肃电影跟《如梦之梦》有些异曲同工。“当你演完这些戏,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在你心里留下一种潜在和无形的印记,它可能会影响你对事件的思考。”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事物,都是完成自我升级迭代的催化剂。

  最近两年出现了一个新趋势:一些话剧演员转战影视剧且表现不俗,譬如刚斩获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倪大红和最佳男配角的郭京飞;一些影视演员投身话剧舞台,譬如赵薇、倪妮。当“话剧成为演技修炼场”愈发变成演员的共识,谭卓却已早早冲在了前面。

  2013年她在赖声川经典话剧《如梦之梦》里,饰演青年时期的顾香兰。从前期的濒临崩溃到后期的游刃有余,谭卓完成了一场优秀演员的蜕变。话剧让她了解了表演的丰富性和更多可能性。

  “无论是话剧、电视剧、电影,或者一些纯艺术项目的即兴表演和行为表演,它们会汇聚到一起让我思考什么是好的表演,以及在不同形式下应该呈现哪种风格的表演,包括它的分寸。”

   

   

  话剧是无NG的直播式表演,考验的是演员的瞬间精准爆发力;影视剧是演员根据剧本、导演建议、对手演员等多方因素在片场进行的二度创作。两者无所谓哪个挑战更大,因为谭卓的每次表演经历都是如履薄冰。

  意大利名优沙尔文尼在《演员自我修养》一书中写到,「伟大的演员应该充满情感,对于自己所表现的事物尤其应该感应。不仅在研究自己的角色时要把一种情绪感应一两次,以后的每一次表演,还要多多少少感应原来的情绪,不管是演第一次或第一千次。」

  可见,丰沛的情感度与敏锐的洞察力对演员多么重要。对拥有发达感性触角、被徐峥调侃看《天气预报》都能哭的谭卓而言,她已具备了先天的优势。

  尽管非科班出身,可谭卓自成一派。她把自己的全部性灵灌注到角色里,实现灵与肉的融合。内里,与角色达成精神与心灵的契合;外在,为角色赋予最贴合的声台形表。

   

   

  虽然真实地活在虚构的躯壳里,但杀青那刻,谭卓却能轻松地从相处了许久的角色中抽离。“每部作品结束时,我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但是基本上每次拍完戏之后,当那口气松下来,就会开始生一场病。”所以,她想演喜剧,希望得以平衡情绪,不愿始终辗转于“悲痛”底色的人物——这是沉浸式演员的某种自我调节术。

  谭卓的每次表演都能让人感觉到她的拼命。《我不是药神》里一段20秒的钢管舞,谭卓魔鬼训练了一个半月,导致脚踝软骨粉碎。《延禧攻略》里,她学会唱昆曲,顶着20斤的头饰,嘴咬酒杯,转身、下腰、拂袖,贵妃醉酒的戏一气呵成。在《西小河的夏天》,又学习了越剧。

   

   

  拍一部作品,get一项新技能,谭卓却否认自己是一个喜欢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演员。她把拼命的原因归结为内心的小骄傲,做一件事总会为自己设立非常高的目标,然后尽力去达成。

  出道至今,谭卓塑造的女性形象鲜少重复。时而是在同性恋人的泥潭中挣扎、选择退出以掩盖内心五味杂陈的女工李静,时而是对婚姻生活充满纯真向往的聋哑女孩小梅,时而是既要容忍丈夫精神出轨又要管教叛逆儿子的家庭妇女杨惠芳,时而又是因儿子失踪背负精神枷锁、体弱多病的农村母亲翠霞……

  在把谭卓带入大众视野的《我不是药神》里,她又演了一位女儿患白血病的自强不息的单身妈妈刘思慧。每个女性角色在谭卓的细腻演绎下,都有血有肉、饱满立体,同时折射出特定时代下中国女性的独有面貌。

   

   

  面对“中国女演员一旦迈入30岁大关,事业就会遭遇瓶颈期”的说法,谭卓纵身一跃、跨过了这道关卡,“我认为演员就是塑造角色的一份职业,你可以塑造不同年龄、身份的角色。我演的时候不太会想是否女演员到了辛酸的阶段,我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担心。而且如果大环境是这样,也不是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我尊重这个环境,并且在里面做自己最好的选择。”

  谭卓会羡慕国外女演员广阔的表演生命,在艺术长河里她们能随心追求向往的各类角色,不受限制。从某种意义来说,脸谱化单一的角色与时代和大众的审美息息相关。这也是谭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浮于表面的肤浅审美观轰炸着人们的眼球、充斥着人们的耳鼓,“颜值即正义”仿佛变成一把心照不宣的标尺衡量着所有女性。而杀死美貌的最大“凶手”——年龄,好像成为一件让女人谈之色变、避而不及的不堪之事。凭什么30岁变成女性的一道“紧箍咒”?为何要把世人的偏见变成自己的人生准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专属的鲜明特色,多元化审美才应该是被提倡的时代发展方向。由此及彼,影视剧等艺术作品里的女性角色,也需要百花齐放。

  “我们应该享受年龄带来的馈赠,只有卸下包袱,人生才能更快乐和从容。不应该让病态的审美,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我觉得健康美才是最重要的。”谭卓略微加快的语速,流露出感同身受后的些许激动。她希望能建立良性的舆论环境,改善现状。

  不做鱼缸里的金鱼,拒绝被观赏

  去年《我不是药神》《延禧攻略》的接连爆发,让谭卓的事业攀上高峰。大众把她归为“演技派”,当事人却直言这个头衔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谭卓的减压方法是不逞强、袒露最真实的一面,哪怕是缺点。

  “大家对我的信赖和期待,会觉得我一定会做得特别好。但是我首先会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人,有时候很累、状态真的很不好,有些戏就会心有余力不足。我必须接纳自己不是一个机器人,没有办法做到完美。我不会承诺任何人,我永远都是最好的。”

  谭卓将“真实的自己”化为利刃,击碎大众对明星的完美幻想滤镜。作为演员,她身处舞台中央、被聚光灯追踪一举一动,但拒做没有感情的提线木偶。作为女人,她退居幕后、享受着人间烟火的惬意。公共舆论的裹挟和泥沙俱下的娱乐圈大染缸,丝毫不能改变她骨子里的我行我素。

   

   

  谭卓曾在多次采访中表达,从小宽松的成长环境和母亲开放的教育态度对自己性格塑造的影响,这些都无形中奠定了她成为演员的基石。谭卓承认是自己个完美主义者。经过这一路成长,现在的她如同当年那位高中老师所言——在社会河流的冲刷下,身上的一些棱角被磨平,变成一颗鹅卵石。

  那你现在保留的棱角还有哪些?

  “我觉得那个棱角应该是一种青春的态度——不拘一格、无忧无虑,包括年轻人的小叛逆,我觉得我的内心还是这样的。”谭卓沉默思索了约十秒,找到了解开难题的钥匙。

  每个角色都如同一面镜子,演员通过与其合体对话,不断刷新对自己的认知。可人又是自然界最复杂的动物,具有多面性,当虚构乌托邦里的幻象映射回现世时,想对号入座找到一个明确的自己,很难。

   

   

  于谭卓而言,也是如此。但她在表演和生活之间划下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两者都不能缺失,共同构建出完整的自己。她用“晃晃荡荡”形容自己,颇有番闲云野鹤、逍遥随性的放养状态。

  没有工作的时候,谭卓喜欢素颜,去菜场买菜砍价、坐在路边喝汽水、跟好友在咖啡厅聊天……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这位女演员的身影。有一回,谭卓没有化妆坐在机场休息室吃饭,听到旁人一直在小声议论“是不是谭卓”?她爽快回应对方“别研究了,是”,后来大家愉快地打了个招呼。

  所谓的明星的束缚,在谭卓看来,都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并没有意义。“你不能让我把自己‘贩卖’了,让我完全变成一个假人,这样是不可取的。”

   

   

  明星被束之高阁,就像鱼缸里的金鱼,被困在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透明非私密环境里,任凭周围的陌生人观赏。谭卓有些惧怕这种感觉,她不要自己走到这一步。对做明星,她笑称“脑筋在这方面有些简单”。

  表演上,谭卓深谙并践行着“生活于角色”的演员真谛,用行云流水的方式消解与角色间的屏障。生活中,她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名利未至时,平静自处;名利降临时,淡定不慌。时光在谭卓身下留下的是智慧,而非焦虑,这种状态——刚刚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