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2019-10-20 13:13:39 汽场新媒体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说起特供,大家会想起来什么?特供烟,特供酒,特供菜,凡是搭上特供两字,似乎就和等级搭上了边,格调瞬间就提高了很多。

但是在汽车市场情况就有点不同,“特供”车好像失去了光环,成为厂家不愿提及的贬义词。

早些年,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特供车,意见就非常多,大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减配、采用了老旧平台、和全球车型相比被区别对待了,认为这是厂家在忽悠国内的消费者。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那特供车到底是不是在忽悠消费者,车企是否区别对待的嫌疑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特中国的特供车。

首先要承认,特供车作为车企针对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专门生产的车型,只针对这个国家销售。

既然有针对性,那特供车就必然和全球车型/原型车有所差异。

特供车主要以下几个类型:

1、整车特供:整车特供是指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生产的全新车型,只在中国有,在国外没有原型车。代表车型就是朗逸(配置|询价)

2、配置特供:这种特供车是根据中国人的用车需求,对原型车做了轴距加长或者增加了相关配置。典型代表就是奥迪系列,像A6L(配置|询价),A4L都是成功案例,后来宝马和奔驰也都做了跟进。

3、品牌特供:是指针对中国市场更换品牌、重新定位的车型,通俗点讲就是同款车不同车标。比如东风本田INSPIRE。

表面上看,中国的特供车被区别对待了,但它确实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就比如说加长。可能是出于面子,也可能是出于买车目的是基于全家出行,所以,国人都十分看重后排空间,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海外原型车的后排空间不够大从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于是车企们在国内就开始了轴距加长,不仅是空间变大了,车身尺寸也变随之变大。从之前的奥迪,再到以操控见长的宝马和以豪华见长的奔驰,再到大大小小的合资品牌,都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轴距加长。

当然,原型车的设计本是经过无数工程师的辛勤劳动以及精密计算得出来的最优解,在操控品质、安全方面都是有保证的,而在中国说加长就加长了,很容易让人产生“这就是区别对待”的看法,尤其是对那些资深的、对汽车无比热爱的车迷们和键盘侠们,这简直就无法接受。

但是,客观来说,这一部分人数能有多少,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相比,他们的看法显然已经微不足道。(很多时候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太偏执,原厂的不一定就是完美,适合的才是王道)

更何况,大家日常驾驶,无论在市区,还是高速,轴距加长对一辆车的安全性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要说影响只出现在极限驾驶状态下。

从市场层面来说,特供车是一种妥协的产物。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中国市场真的很大,真的很重要。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早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但是,如果按人均占有来算的话,人均估计只有美国的一半。面对这样一个市场,你最想做什么?当然是倾尽全力地卖车啊。

要想迅速地占领市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肯定要揣摩消费者的心思,消费者喜欢什么。

投其所好是全世界所有商家都会做、也正在做的事情。车企当然不例外。

什么能够打动消费者,什么能够让消费者动心,那市场主流就是什么。如果有人不顺应这个主流,那就会被一败涂地。

诺基亚,作为手机市场曾经的王者,当年何等威风,就因为没有跟上智能和大屏的市场主流,现在已经销声匿迹;还有三星手机也是声名赫赫,但在中国市场却销量惨淡,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在手机爆炸后对中国市场的召回政策,完全不顾及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

车企里标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车是好车,论产品力,无论是内涵还是格调都可圈可点,论地位,它可与桑塔纳(配置|询价)享有同样资历和不俗的市场表现。但这几年就是销量不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标致太骄傲,完全忽视国人需求。

所以,在中国市场必须要考虑消费者需求,照顾消费者情绪,否则,市场就会淘汰掉你。所以妥协是必须要做的。

而且我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妥协并不丢人,东西好卖不出去才最丢人!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特供车是一种市场妥协,但妥协并不意味着特供车就是减配、老旧平台的代名词。

当然这种情况在早期的特供车车型确实存在。

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朗逸,它作为整车特供的典型代表,只存在于中国市场,没换代之前它搭载的一直是老旧的PQ34平台,被很多人觉得这是厂家在用落后技术糊弄消费者。

大家光知道PQ34平台老旧,那你知道它到底旧到什么程度吗?这个平台诞生于1998年,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了,朗逸一直用到了去年换代。

有人要说了,平台老旧怎么了?结实耐用就好了。结实耐用是一回事,安全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20年前的底盘设计,很难满足当下安全测试的标准。

除此之外,之前还有一些特供车型玩起了减配游戏,有的车型配备手摇窗户,有的车型顶配都没有ESP系统,有的车型后独悬改成非独悬,LED灯减配卤素灯源。减配的花样之多,有的时候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之前的特供车平台老旧,配置缩水,那为什么卖得还不错,销量还挺好呢?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特供车因为生产组装都是在国内,零件基本都是国内生产,并且,只是针对国内路况和使用情况去研究和试验,因此在前期的成本较低,成本的降低最直接的就是可以拉低售价,毕竟产品竞争中价格才是王道。

特供车在各方面的设计出发点都是针对国内的消费者需求。例如:国内消费者喜欢空间大,喜欢较软的悬挂,喜欢不那么个性的外观。特供车就是根据这些喜好去打造的一辆车,自然会更容易打动消费者。

时代不同了,玩法也不同了

不吹不黑,中国特供车到底是市场妥协产物,还是消费者最优解?

特供车在中国市场发展到今天,它也改变了之前的做法。朗逸采用了最新的MQB平台,消费者热烈拥护,很多车型配置缩水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变,能上智能互联的就上智能互联,能来真皮座椅、豪华大天窗、中控大屏,这些越级配置一个都不能少。

毕竟现在马上就要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了,中国市场早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了,消费者再也不是二十年前的汽车小白了,车企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和做法也发生了变化。

眼下,汽车市场野蛮生长的年代已经过去,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如何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如何讨好消费者,如何推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就非常重要,不论是特供车,还是原型车的本土化,合资车企如果还像前几年那样糊弄消费者,其结局可想而知。

写在最后:

事实上,特供车从来都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美国市场、欧洲市场这些全球主要的汽车市场都有特供车的存在,比如本田的Pilot,丰田-Auris,北美版的奥德赛,它们要么是整车特供,要么是原型车的本土化产品,大家都看到了吧,这和中国的情况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特供车口诛笔伐。

只不过,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特供车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是不是有安全的保证和重要配置的不缩水。

与其说特供车是市场妥协的产物,倒不如说它让更多消费者得到了满足。

没人买的好产品,是没有价值的。

您觉得呢?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