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2018年04月15日 17:16 肥罗大电影作者:肥罗大电影

  从票房的意义上,“年度最佳科幻片“《湮灭》正在遭遇一场湮灭。而Netflix早已成为了《湮灭》的接盘侠。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由于本片只在中美两国上映,因此在北美首周票房仅1100万美元,目前累计票房不到4000万注定失利之后,这部投资5500万美元科幻片的最后希望,就只剩下了中国市场,可是中国市场并没有像《生化危机6》这些北美票房不如预期的科幻片一样,带给《湮灭》一场票房上的绝地反击。

  上映两天,票房不到3000万,相比同样曲高和寡,但还是斩获了超2亿美元全球票房,内地最终票房为1.09亿的《降临》,业内认为《湮灭》最终票房仅为5000-6000万。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这场票房失利多少令人有些意外,IMDb评分7.0,烂番茄新鲜度87%、Metacritic79分,后两项评分均超越了《星际穿越》,爆棚的北美口碑让本片在定档内地之前就被冠以“年度最佳科幻片”的称号。

  某国内电影公众大号,用了3个“必看”,3个“电影院见”,为本片造势。但影片不仅票房被上映已经超过两周的《头号玩家》完爆,口碑同样陷入巨大争议中。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豆瓣7.3还算不俗,但猫眼仅有6.9分。更大的问题是评价的两极分化,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传世杰作,但也有观众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一句话——就是难看。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到底怎么回事?

  高口碑烧脑科幻片“叫好不叫座”这种事在《降临》那里就发生过,可为什么《湮灭》比《降临》的票房更糟?到底是市场选择,还是观众品味出了问题。难道真如悲观者所言,我们的观众配不上好电影?

  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湮灭》只在中美上映,因为该片在北美首周票房失利后,派拉蒙已经将其海外地区(除中国内地)版权转卖给Netflix,以谋求提前收回其成本的一部分。

  那么,《湮灭》被湮灭,真能赖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湮灭》在北美票房扑街,靠中国市场救不回来有什么奇怪的?

  《湮灭》当然是一部好电影,可是从一开始,这部好片的市场命运就已经被注定。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该片最早是定于今年2月23日进行全球大面积发行的,可在该片试映过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影片“太晦涩”的不看好之声。观众普遍认为这部由《机械姬》导演执导的影片太过深奥抽象,太知识分子。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派拉蒙希望导演做一些补拍和重新剪辑,对影片做出一些改变。

  而拥有终剪权的执行制片人跟导演站在一边,拒绝按派拉蒙的命令行事。被困住的派拉蒙最终决定将国际发行权卖给Netflix,避免很可能遭遇的票房失利。

  事实证明派拉蒙的做法是正确的。

  影片在北美上映首日票房只有386万美元;而2016年派拉蒙另一部高口碑烧脑科幻片《降临》的首日票房是936万美元。影片北美最终票房被认为很难超过4000万美元。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湮灭》投资大概为5500万美元,卖给Netflix的版权费能够弥补一些损失,但影片要收回成本,还得看中国市场的表现。

  现在看来,中国市场注定要让派拉蒙失望了。

  《湮灭》到底好不好看?

  这看上去有些不合情理,因为从影像奇观的角度看,《湮灭》比《降临》更好看。

《湮灭》改编自美国小说家Jeff Vandermeer的星云奖同名科幻小说,是《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是《当权者》和《接纳》。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由于原著的结构和寓意都十分复杂,多数人认为根本无法改编成电影。

  但《机械姬》导演最终把它打造成了一部主打科幻概念以及心理惊悚的科幻片。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电影围绕娜塔丽·波特曼扮演的生物学家的遭遇展开。在丈夫失踪一年离奇出现、又突然大出血并陷入重度昏迷病危等一系列事件后,她主动加入了一个探索 “The Shimmer”的远征队。这个幻境包裹在一个巨大的、色彩斑斓的膜里面,最终会吞灭整个世界。她的丈夫是上个远征队中唯一一个生还的人,但现在生命垂危。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影片通过闪回的方式,一早就告诉观众,只有女主一个人再度生还,整个故事,就围绕这支女子远征队在环境遭遇的各种离奇事件展开,这其中既有很多惊悚元素,又包含大量的哲思。

  一方面是文明的反思,从闪光外面进入闪光里,像是从一个已知文明抵达另一个未知文明。在另一个世界的离奇解构中,观众再次理解了外星人,比起过去,他们更接近《三体》中的外星人,更像一种超脱形体的能量。

  另一方面,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电影里有个一闪而过的场景,莉娜手中拿了一本书,书名就做《亨丽埃塔的不朽生命》,其中提出了海拉细d胞。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书中讲述,1951年人们从一个患宫颈癌的黑人女性身上提取出一个不朽细胞,妇女死了,而细胞却一直存活,并可以无限分裂,后来它被命名为海拉细胞,用以科学研究。

  人类之所以会死,因为细胞无法无限分裂,可是海拉细胞却一直活着。

  而“闪光”里的能量体,就像海拉细胞,可以永生不死,无止境地分裂下去。

  但影片借角色之口提出的反思是:永生是好事吗?

  片中女心理学家这么说: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 我们喝酒我们抽烟我们毁掉好工作或者是美满的婚姻。

  当这种反思达到高潮,最终以影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文崔斯在死亡到来前,说出了影片的核心:

“我知道它们在我体内了,它跟我们不一样,我不知道它想要什么,或者是想不想要,但它会生长,直到包围一切,我的身体和思想都将分解成最小块的部分,直到一块都不剩,湮灭。”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说完,文崔斯身体发亮,口吐火焰。当火焰化作漫天星光。人类的身体消失,却仿佛化作一个宇宙。

  湮灭,到底是摧毁,还是重生?由此成为影片留给观众的深深浩叹。

  但电影不是一部坐而论道的哲学片,正好相反,影片主创团队以有限的成本,创造了惊人的影像。

  在反对将影片海外版权卖给网飞时,导演亚力克斯·嘉兰说:“我们这个电影就是为影院而拍的。尽管我不抗拒小屏幕……但从我、以及众多影片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为大银幕而拍的。”

  亚力克斯·嘉兰没有撒谎,这部电影就是拍给大荧幕的。

  为了还原原著中瑰丽精绝又惊悚恐怖的世界,从布景设计、画面视效、优秀CG技术和声效辅助,再加上摄影师罗伯·哈迪超现实主义的拍摄,影片用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恐怖的未知世界。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长成人形的植物、鹿角会开花的梅花鹿、发出七彩折射光线的“闪光”世界,最终带给观众的是神秘莫测的肃杀美感和近乎眩晕的观影体验。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但即使如此,这依然不是一部大众意义上的商业大片。

  亚历克斯·嘉兰其实对原著进行了不少改编,甚至直接跳出原著进行大量再创作。这种做法直接得罪了原著党。

  而对于普遍观众来说,《湮灭》牵涉到的又是一个极其难理解难解读的世界观,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很容易产生影片故弄玄虚的感觉。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湮灭》没什么大场面,尽管有着幻境的影像奇观,但缺乏同期上映的《狂暴巨兽》那样酣畅淋漓的大场面,更不用说结局那巨大的晦涩感。

  中国观众还没有做好接受这种硬科幻片的准备。科幻电影要在中国受欢迎,大多是靠的“大片感”。反之,影片的科学设定越复杂,以及从中衍生出的人性探讨越深入,反倒越可能赶走大量路人观众。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湮灭》是一部好电影,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观众来说,只有部分深度影迷才会认为它是好看的电影。

  那么它的票房失利,还意外吗?

  别因为《湮灭》失利,就把不识货的帽子扣到中国观众头上

  这让人很容易将影片的票房失利归结为中国观众又一次不识货。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为什么海外口碑和《湮灭》相当的《降临》的中国票房,就比前者好得多?

  同样探讨的是解构、重生等哲思命题,同样早早揭开谜底的《降临》,大场面比《湮灭》更少,但影片探讨了最为纯粹的亲情话题,尽管这并非影片的核心主题,但这隽永的主题依然因此打动了部分路人观众。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而《湮灭》具有更强的作者性,台词像是导演的喃喃自语,故事也略显抽象。它是一个突破性的作品,但显然不是一个面对大众的作品,在这个科幻文化不太成熟的市场里,它也不会是一个赚钱的作品。

  甚至在影片营销上,也出现了不少水土不服的问题,从风格上来看,亚力克斯·嘉兰和丹尼斯·维伦纽瓦都很擅长营造神秘感,但《湮灭》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带有一种克苏鲁式的恐怖感,影片大量的惊悚场面,绝对有令人脊背发凉的功力。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如果影片在营销中主打惊悚而非科幻,在宣传中突出“最恐怖科幻片”的看点,也许能吸引更多观众,但在很多人仅仅是把电影当成一种娱乐方式的当下,只是强调深度和口碑,只会让很多人对《湮灭》敬而远之。

  有一种说法是,真正牛逼的科幻片,都没有商业上的好下场,从《银翼杀手》到《湮灭》,似乎果真如此。但这真的是观众品味的错吗?

  观众没有任何理由为不喜欢的电影买单。因为观众给差评构成了对电影的伤害,就认为观众没水准甚至刻意抹黑,这才是玻璃心。

  不是说所有迎合已知的故事套路和感官刺激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可是站着把钱给赚了,并不是绝无可能。

  通常来说,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充分激发观众的感性体验,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科幻电影,对于普通观众意味着科幻场景、特效和大场面,这些都是观众更喜欢在电影院里欣赏的内容。《湮灭》虽然提供了视觉奇观,但却没多商业元素,更需要观众去思考、琢磨里面的细节。

  而且,类似人类死亡是为了重生、人类反思这样的概念,中国观众很难有这一层的情感共鸣。那么海外“口碑好”,这对于观众来说,只是一个没法落到实处的概念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猫眼评分会低于豆瓣评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一部完全看不懂的电影,能有多好?

  基于观众口碑的两极分化,类型壁垒,以及《狂暴巨兽》和余威犹在的《头号玩家》等科幻片的市场分流,再加上海外Netflix提前发布了资源,《湮灭》的中国票房扑街并不是令人意外的结果。

  《湮灭》两天票房不足3000万,真能怪中国观众不识货吗?

  这部电影本就不是为了观众的G点而存在的,导演甚至不愿为了迁就观众修改影片,那么观众不买单、票房失利就是求仁得仁。这件事,和观众识不识货有什么关系?

  而由此衍生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主题、哲学深度、故事甚至氛围上与《湮灭》、《降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三体》,如果真的被拍出来,是否也会遭遇这些硬科幻电影类似的商业命运?这个问题,只有交给未来来回答了。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