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宿迁革命英烈的故事|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江上青

为了新中国——宿迁革命英烈的故事|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江上青
2019年06月29日 08:25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报业网

  宿迁网讯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祖籍安徽,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27年进南通中学读高中,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转入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32年,返回扬州开展学生运动。

  1938年10月,安徽省六安县县长盛子瑾出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有一定的爱国思想,主张抗日。他与控制国民党安徽省军政当局的新桂系素无渊源,同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也有矛盾。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便在皖东北地区站稳脚跟,他请求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派遣青年骨干随他赴任。根据盛子瑾的要求,中共安徽省工委以省动委会的名义,派遣江上青等同志随盛子瑾赴皖东北,并将其中的秘密党员组成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为特支书记。特支的任务是建立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此,江上青开拓皖东北的革命生涯揭开序幕。

  江上青首先到达今宿迁市泗洪县境内,其后在皖东北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宿迁市泗洪县境内。在宿迁的战斗岁月,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为国家、为民族贡献最大的时期。

  促成建立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江上青在隐蔽战线为党工作,始终牢记特支使命,积极向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谋划并直接参与“罗岗会谈”。

  1939年3、4月间,江上青派特支成员吕振球前往河南,把盛子瑾的亲笔信送给彭雪枫,并汇报皖东北党组织与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斗争的情况。稍后,彭雪枫委派张爱萍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代表和八路军高级参谋的身份、刘玉柱以新四军六支队政治部秘书的身份前往皖东北。7月10日,张爱萍、刘玉柱到达泗县双沟北罗岗(今属泗洪县)专署所在地,由江上青带领,会见了盛子瑾。张爱萍与盛子瑾进行友好会谈,江上青与刘玉柱参加会谈。双方达成联合抗日、反对汉奸、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等多项协议。根据协议,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很快在泗县张塘(今属泗洪县)正式成立。

  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促使皖东北出现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战的良好局面。

  致力于党组织创建工作

  江上青率皖东北特支到达泗县后,即和朱伯庸等先期到达的同志取得联系,统一了皖东北地区的党组织。

  由于形势需要,皖东北特支划归中共山东分局领导。1939年初,江上青两次派朱伯庸到鲁南(抗日根据地,包括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向中共山东分局汇报工作。1939年2月底,中共山东分局派杨纯以特派员身份,秘密到达皖东北专署所在地——泗县管镇(1985年从泗洪县划属盱眙县),建立了皖东北特委,杨纯担任书记,江上青担任特委委员。皖东北特委建立后,进一步统一了从大别山、山东、豫皖苏、延安等地派来的党员。同时,山东分局向党中央报告了苏皖边区的工作,提出以洪泽湖为中心建立中共苏皖区党委的动议。4月24日,中共中央明确作出关于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5条指示。根据指示,1939年5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成立。

  为了将来根据地建设的需要,江上青积极发展党员。他在皖东北军政干校培训的两批学员中发展党员并建立了党支部;在青年干部和保甲长训练班里秘密发展一批党员,使他们成为党在地方基层政权中的骨干;在党领导的“六抗”三支队中发展党员,并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在皖动八团、抗日剧团、抗演六队等文艺团体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江上青很注重抓基层政权建设。泗县五区、六区紧挨洪泽湖,战略地位特别重要。1939年2月,他征得盛子瑾同意,把五区、六区合并成立洪泽湖特区,派遣皖东北特支组织委员赵敏任特区区长,又安排地下党员吕振球为一区区长,地下党员石青为二区区长,不久又在三区、四区也陆续安排了地下党员担任区长。

  组建抗日武装

  当时皖东北的日、顽、伪、匪武装势力非常猖獗,各踞一方。盛子瑾虽被委任为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第六专员公署抗敌武装司令部司令,但实力很小,一些桂系武装力量名义上归他领导、实际上不听指挥,成为了掣肘。盛子瑾到皖东北后便急于扩充势力,江上青等利用这一有利机会,积极组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江上青把在宿县(今安徽宿州)东部一带活动由秘密党员赵汇川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四五百人枪编为“六抗”武装司令部第三支队,把在固镇、五河一带活动由秘密党员徐崇富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四百左右人枪编为“六抗”武装司令部特务支队;调任地下党员石青担任泗县二区区长,把区、乡武装四五百人编为“五游”农民三支队,还有吴亚民的农民二支队、卢新民的淮河支队。这几个支队二千余人枪成为党在皖东北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不久即直接编入新四军。

  创办报纸、干校

  为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39年1月,江上青以专员公署名义在管镇创办《皖东北日报》,委任地下党员贺汝仪为报社社长。《皖东北日报》成为在皖东北特支领导下的抗日喉舌。江上青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等。在江上青谋划下,皖东北宣传阵地一直牢牢掌控在皖东北特支和稍后的特委手里。

  1938年底,江上青劝导盛子瑾以专署名义创办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盛子瑾任校长,江上青任副校长。干校设在管镇东北、洪泽湖畔的黄庄,先后招收两期学员,共有600余人。江上青编写政治教材,给学员讲课、作报告。学员结业后分配到各个抗日岗位上,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血洒小湾村

  1939年7、8月间,盛子瑾和新桂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新桂系反共顽固分子灵璧县长许志远也乘机不断与盛子瑾制造摩擦。为了维护和促进皖东北团结抗战局面,张爱萍建议盛子瑾与许志远进行一次会谈,以解开双方矛盾。江上青积极参与斡旋,双方终于同意于1939年8月29日举行会谈。谈判结束后,盛子瑾和江上青带着特务连沿濉河堤返回青阳(今泗洪青阳),走到泗县小湾村头,突然从树林里传来一阵枪声。盛子瑾一听到枪响,赶快下马躲进岸边树林中。江上青带领一个班在前头开路,不幸遭枪击牺牲,时年28岁。

  江上青牺牲后,泗洪人民将烈士遗体安葬在崔集(今泗洪孙园),并分别在烈士生前战斗过的青阳、崔集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1982年,泗洪县委、县政府把烈士遗体迁葬在县革命烈士陵园,并于1983年对江上青烈士陵墓进行重修。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革命英烈抗日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