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基层人物 | 朱延安:老电影放映员有了新作为

基层人物 | 朱延安:老电影放映员有了新作为
2021年03月12日 11:5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报业网

  中国江苏网3月12日连云港讯 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侍庄街道朱胥村,你要打听“朱延安家住在哪儿?”好多人也许会一脸疑惑,“朱延安?他谁啊?”但如果你提起“朱电影”,从嘴里没几颗好牙的耄耋老人,到满嘴跑火车的娃娃,几乎无人不晓。“噢,你说的是他呀。呶,他家就住在村西头。你是来找他放电影的吧?”

  曾经也是“人气王”

  朱延安今年55岁,从1981年开始跟着老师傅学放电影,到今年正好干了40年。40年,老朱从一头青丝干成了两鬓斑白,侍庄全境的18个村(居)跑了一轮又一轮,总共放了将近8000场露天电影。

  这种露天老电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是很吃香的玩意儿,经常是一个村接一个村排队请他去放。放映的时候场面十分火爆,男女老少挤在一起,边看电影,边聊家常,嗑瓜子、喝茶、唠嗑,像赶大集一样热闹。

  “那时,不管走到哪儿,我们都是‘人气王’。孩子们看到我们来了,都开心地围着我的平板车转。村民们也是奔走相告,都提前拿着小板凳来占座。”朱延安说,“很多其他村子的人听到放电影消息,跑几里路也要赶来看一场。有的人来迟了没有好位置,索性就站到幕布后面看,即使画面是相反的、模糊的,大家也看得很开心。”

  “老百姓看场电影不容易,所以高高兴兴跟过年似的。不过放映员却不轻松,蚊叮虫咬都得受着,一场电影两个小时左右,有时候还会连着放映两三场,散场往往都是半夜了,还得一个人拉着平板车往家赶,辛苦得很呢,不过心里还是很快活的。”

  风光不再路迷茫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仍然较为贫乏,群众看电影的热情非常高。朱延安的生活也基本围着电影转,不是在放电影的路上,就是在放电影,一年要放200多场次电影。“只要我出去放电影,走到哪里就落脚到哪里,不回家。”

  下雨的时候,朱延安就想方设法在屋子里给群众放电影,考虑到电影放映前的空白期是宣传政策的好时机,又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围观,他学会了打快板,自觉充当起了文化宣传员的工作,他结合当时的国家政策,编写了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快板,宣传计划生育、土地大包干等政策。“对呀么嘿,对呀么嘿,党的政策就是好,包产到户吃得饱。从前穷得叮当响,现在家家有余粮……”说到动情处,老朱眉飞色舞,当年的快板书内容竟然脱口而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电视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后,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多元化,露天电影慢慢失去了市场,开始淡出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朱延安电影放映的场次持续萎缩降低,到90年代末的时候,全年仅仅放映了60多场次。从“人气大王”变成了“门可罗雀”,朱延安倍感失落。不过,群众对电影放映的需求仍然存在,在附近群众的红白喜事时候,一旦有人家邀请朱延安上门放映,他仍然乐呵呵地应承下来。

  抖擞精神再启航

  一晃到了2010年。在街道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朱延安的放映事业又开始焕发生机。他更替了原有的放映机设备,积极参与到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中,向群众宣讲侍庄街道最美家庭故事,传扬侍庄街道最美家庭事迹,使良好家风家教沁润人心,常态化助力乡风文明和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2019年9月,王继才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后。朱延安开始利用公益电影放映机会,大力宣传王继才守岛卫国先进事迹,先后巡回播放《对话守岛夫妻》《王继才夫妇的守岛故事》《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等专题教育片数百场次。王继才夫妇的感人事迹和爱国奉献精神,引起群众的强烈共鸣,村民纷纷表示要向王继才学习,爱国奉献,建设家乡。此外,朱延安还利用公益电影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环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普法禁毒、文明城市创建等内容,成为侍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支重要宣传力量,朱延安也多次获得“侍庄好人”、街道“最美基层人物”等荣誉称号。(马鹤文 徐兆祝 周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农村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