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技引领,常州农业走出高质量发展道路

科技引领,常州农业走出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2年08月14日 10:1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报业网

  田畴能织锦,沃野可生金。

  一只雪山鸡,“孵”出省内畜禽养殖企业上市第一股;一台拖拉机,“拉”出一个百亿农机产业;一粒水稻种,“种”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智慧渔场、无人养殖场、未来农场,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器人加工车间、基因编辑技术……自古农耕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常州,近十年来依靠科技创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到2021年的71%,科技创新成为常州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科技创新全省领跑

  前不久,常州农业领域传来喜讯,4个涉农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是江苏省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农业科技方面,从稻麦种植到禽类养殖加工,常州均保持全省领跑水平。

  “光肥料成本这一项,每亩地就省了60到80块钱。期待今年的稻米丰收,能够卖个好价钱。”金坛区种粮大户戴祥华今年夏管期间采用了最新的水稻测深施肥技术,该技术就源于今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金坛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稻—麦两熟丰产高效绿色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项目。

  稻麦两熟是我国南方主流种植制度之一,苏皖是我国稻麦两熟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区域,稻麦总产占全国的22%,关系国家口粮安全。该项目围绕稻麦周年生产环节中的肥料运筹、品种搭配、茬口衔接、田间管理等,进行技术攻关与优化,帮助农民通过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效益。目前,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金坛的粮食生产。

  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鸡遗传资源评价、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在鸡资源新品种培育(雪山鸡)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发现;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参与的“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风险形成机制及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小麦独特防病增产、降毒效果方面获得显著成果;江苏立华食品有限公司和省农科院共同参与的“禽肉工业化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应用”项目成果中的多靶点抗菌保鲜技术,为整个冰鲜销售链争取到更多时间。此三项涉农项目均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内生后劲之所在,转型升级之所系。目前,常州农业系统累计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奖项约70余项。常州还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58家,涉农科技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0个。

  “常州现象”引人注目

  晒种、清种、分装、编号……5月中旬,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将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的4万多份育种材料整理入库。“现在,所有育种材料已经完成试验田播种,力争尽快选育出‘高富帅’。”该所副所长朱邦辉告诉记者,所里的科研团队去年12月奔赴海南,历经5个月,完成2万多份材料的育种工作,并成功收回4万多份材料。

  水稻选育极其繁琐,每个品种都要从成千上万的组合中挑选。

  母本在水稻遗传育种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筛选聚合多个抗性基因和优质基因的材料,再进行稻瘟病菌液接种鉴定,来鉴定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和接种鉴定双管齐下,有效提高抗稻瘟病材料命中率。最后,筛选育苗材料的丰产性,确定目标材料。”朱邦辉介绍着水稻育苗工作。

  目前,武进水稻研究所的粳米谷优质化水平已达到80%以上,稻米外观品质优良的品种已达到60%以上。

  独特的种业发展“常州现象”引人注目。

  武香粳9号,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跨越计划的香粳品种;武运粳21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花脸猪、金坛米猪、溧阳鸡,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雪山鸡、江南白鹅、花山麻鸡,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

  近十年来,在现代种业发展上,常州作为江苏唯一没有农业大学大院大所(综合性农业科研院所)的地级市,逐步构建了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人才支撑的育繁、保护、推广一体的特色种业创新发展体系,是江苏唯一新品种培育实现农牧渔产业全覆盖的地级市,为全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

  人才赋能农业科技

  在大自然中,动物们求偶时常常会分泌生物信息素相互吸引,并因此产生美妙的“爱情”。但害虫间的相互吸引,只会产生更多的害虫,让农民们苦不堪言。

  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新和他的团队通过生物技术制作人工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从源头降低害虫数量,为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问题、恢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陈新告诉记者,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是守护农民辛勤劳动果实的良方。

  10多年前,陈新辞去杜克大学教授职务,通过“龙城英才计划”,在常州创立宁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组建包括多名博士在内的科研团队,开始绿色防虫害的研究。

  对于搞科研是一把好手的博士们而言,“找钱”却是个不小的困难。陈新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很快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创业有技术,但是缺资金。常州给了我们100万元现金支持。现在,公司3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和办公室也都是常州免费给我们使用的。”

  如今,宁录公司已拥有40多项专利技术,研发出了60多种信息素产品,在江苏、河南、云南、山东、广东、安徽等省推广应用了100多万亩,并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近十年间,常州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引进了一批农业高端科研人才,培养了大量本土涉农博士、硕士、本科生,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下一步,常州将立足农业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依托,打造10个左右现代农业重大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农业科技人才能力水平提升。

  (记者 郑雨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常州市江苏省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