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养殖塘口标准化改造带来“双赢”
塘口租金翻番,养蟹收益更高
3月23日上午,泗洪县龙集镇万亩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去年年初还杂乱无章、杂草丛生的养殖塘口,经过标准化改造后,塘坝平整,养殖区域道路硬化通达,塘边防逃设施和塘内不锈钢杆桩、测水仪、无人投喂机等配套设施齐全,整洁有序。
“养殖塘口没改造前租金都是一样价,每亩800元。标准化改造后,蟹塘都是竞标获得,不少塘口租价都翻番,这些增加的租金归原来的塘口土地所有人,他们也增加了收入。我家西边的26亩蟹苗塘竞得价每亩2140元,东边的70多亩成蟹塘竞得价每亩1760元。”正在塘边巡查的龙集镇滨湖社区10组养殖户杨同江说。
泗洪县龙集镇三面环湖,水产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在水环境维护与生态修复中,龙集镇近年先后筹资5500万元,对1.2万亩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即通过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了养殖池塘、池塘护坡、河道清淤护岸、尾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尾水监测设备、数字渔业平台及道路等,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规模集中连片、水系及设施配套、尾水处理规范的养殖区。该镇仅去年就改造了3620亩,共涉及养殖户132户,杨同江便是其中之一。
“标准化改造后,养殖户塘口实行标准、苗种、技术‘三统一’,其他养殖成本节约了不少。”龙集镇农村工作办负责人朱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蟹塘防逃设施每亩节省约400元,节水设施每亩节省约200元,苗种成本每亩降低约600元,日常管理如改善水质、调节水温等成本每亩降低300元左右,算下来,可抵消养殖户增加的租金成本。
“养这么多年螃蟹,没有像现在这么轻松过,供水、投喂饲料等基本上都是遥控的,在家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塘中螃蟹的生长情况。塘里有防漏水设施,不漏水,不长草,水也清,螃蟹病害少,产量和品质都高了。每亩平均养成蟹300多斤,肯定有得赚,比以前高。”62岁的杨同江感慨。
沿着杨同江养殖塘口的边沟向前百米处,三四十个由悬浮式模块、固定式模块、截滤体、曝气机、吸沫机、喷泉等组成的生物仓横排沟拦截片区所有塘口排出的水,进行处理后排进龙西河,流入洪泽湖。“基地每个塘口的总磷、总氮、悬浮物、pH等指标一清二楚,一旦有异常情况,工作人员会立即联系并指导养殖户整改。”在养殖基地工作室,龙集镇党委书记伍献指着基地智慧平台介绍。据第三方检测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基地池塘养殖水质达到《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规定的二级以上。
泗洪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泗洪县是水产养殖大县,池塘养殖面广量大,保证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是县域水环境提升的重点攻坚目标。县里近年加强养殖池塘的督查管控,督促全县所有水产养殖乡镇推进并实行养殖户排水备案等制度,明确排水去向。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已完成9万多亩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治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陈亚前 郑成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