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花木兰》:“文化输出”还是“文化挪用”?

《花木兰》:“文化输出”还是“文化挪用”?
2020年09月11日 22:33 新浪网 作者 娱理

  《花木兰》的火,不出意外伴随着各种争议。

  而且你会发现,国内国外、男性女性、看过动画版和没看过的、有迪士尼公主情结和没有的……对这部电影喜欢与挑剔的点都不同。

  做一部跨文化语境、想满足不同国家受众的电影真的很难,中间有太大的鸿沟需要弥合。

  有人说《花木兰》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成果,有人说它是好莱坞文化挪用的罪证。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碰撞是一场冒险实验,难以计算出结果。

  《花木兰》中国版海报

  银幕上的中国风高定,电影界的左宗棠鸡

  从发布第一支预告片起,一直到现在电影上映,《花木兰》里的中国元素一直受到热议。

  网友@猫叔Mack说:“你看奢侈大牌出的中国风限定款是什么感觉,你看本片就是这感觉。”

  夸张戏谑的鹅黄面粉妆,地理穿越的福建土楼,很有“网感”的媒婆家对联,颇为现代的书法字体,挂在祠堂里的红灯笼,嫔妃宫女闲庭信步的议政大殿,邪魅狂狷的皇帝形象,来路不明的女巫和柔然族,集中西方风格于一体的服饰、盔甲、武器……

  还有一个变种人般的女主花木兰,要在人间小心翼翼隐藏潜能。她掌握一种名叫“气”的超能力,还能召唤凤凰给她打辅助。

  李连杰饰演的皇帝坐在造型魔幻的龙椅上

  木兰妆容及媒婆门上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 

  如果说预告片时一些网友还在努力为鹅黄妆引经据典,到了正片时,基本跟典籍中木兰所属的时代完全脱节。你不能把这部电影看作一部历史片,而是要当成一部背景架空的迪士尼公主童话+中国风奇幻武侠大片,这样才更容易接受一些。

  其实98年版动画片《花木兰》情况也差不多,水墨写意、园林山水、舞龙舞狮、张灯结彩、皇宫、祠堂、八卦、如意纹、祥云图……同样也是一锅中国元素大乱炖。这些符号仿佛都是静止的,不需要了解历史朝代,也无需考虑上下文情境,只要一股脑地堆砌到一起,它们就成了“中国”的代表,像唐人街一样。

  所以迪士尼两版《花木兰》拍的都不是中国,是西方想象中的中国。

  真人、动画两版《花木兰》

  比起老版动画,真人版《花木兰》其实更小心谨慎地揣度了中国观众的心理,比如去掉了动画里海外人气最高,但当年在中国受到过“魔改”非议的几个角色——木须龙、蟋蟀、祖宗的魂魄、活泼的祖母,据称也删掉了木兰和陈宏辉的吻戏。现在的中国跟98年可不一样,已经成为和美国本土旗鼓相当的市场了,迪士尼不可能不想迎合中国观众的喜好。

  98动画版《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与木须龙

  电影《花木兰》中的凤凰

  动画版《花木兰》全球票房大获成功,但在98年的中国几乎没什么票房,也受到过很多国内学者的批评,到今天才被很多影迷重新认证成经典

  西方人对神秘古老的东方文明总是充满好奇与想象。

  201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过一个“中国:镜花水月”主题展,是该博物馆有史以来最受欢迎、话题度最高的展览之一。这场展览基本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符号元素大拼盘,还请了王家卫做艺术总监。

  吃瓜群众可能对同主题的慈善舞会Met Gala印象更深,可以用群魔乱舞来形容。看似欧美明星和他们的设计师对中国风有着深深的误解,但其实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也是一个画风。 

  展览主办方似乎对吐槽早有心理预期,提前准备好了导览说明:“这个展并不是关于中国本身,而是一系列关于中国的幻想。它提出了探索一切文化想象的美学重要性,至于这些作品对‘他者’文化的呈现是否真实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相反,我们希望能对这些呈现本身进行研究,欣赏它们独立的创意。”

  王家卫也表示,东方的月亮投入西方的水镜之中,呈现出来的不一定是现实,却是不一样的审美。与其把它叫镜子,不如说它更像个窗口。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镜花水月”主题展

  《花木兰》亦如此。

  打个比方,湖南名菜“左宗棠鸡”风靡美国,它既不是地道的湖南菜,也跟历史上的左宗棠没一毛钱关系。但是不要紧,这不妨碍美国人对这道菜的痴迷。你在美国开一家正宗的中国菜馆,不一定卖得过左宗棠鸡;

  还有,我们在北京吃的肠粉也不像在广东那么正宗,不是北漂的广东老板失了手艺,而是老板会根据北方人的口味做出一定“改良”,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有人说这叫中国的文化输出、文化欣赏,也有人说这是好莱坞的文化挪用、文化误读。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者看来,东方主义源于欧洲中心主义世界观,包含西方人对泛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藐视态度和偏见性思维;西方人通过想象对东方故事进行本土化重构,客观上会加剧双方误解和认知偏差,是为实现自己利益而对其他文明进行压制、同化的行为。

  但也有国内外学者认为,借助“他者”的眼光,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顾历史、认识当下。且“他者”身份不是静止的,是随着每一个时代的人为建构而改变的。

  电影《花木兰》ScreenX版海报

  关于“文化挪用”这个词,近几年来围绕它展开的争议一直不断。挪用不仅会冒犯到文化源地的人民,在西方受众间同样引起过很多次讨论。

  比如《阿拉丁》也曾被批评家认为充斥着东方主义和狭隘的种族主义;阿黛尔晒过一张穿着牙买加比基尼的照片,便因涉嫌文化挪用而被骂上推特热搜;

  还有穿旗袍参加毕业舞会的外国女学生,把内衣命名为和服的金·卡戴珊,分不清罗马尼亚和非洲文化的某时装品牌……都被不同国家的网民炮轰过。在“欣赏”和“误读”之间,有时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界线。

  经济全球化势必会带来文化上的趋同,而文化在碰撞、融合、脱钩中注定会不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这是跨文化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电影《阿拉丁》剧照

  忠、勇、真、孝:土洋结合的花木兰精神

  花木兰作为迪士尼唯一官方认证的中国公主,与其他公主有诸多不同——

  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王子救难,除了见媒婆的喜剧化段落以外,全片从头到尾,刘亦菲都是素面朝天,没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公主时刻。

  迪士尼两度看中这一题材,除了吸纳异域文化元素、拓展海外市场的考虑之外,根本原因还是花木兰是个能够改造成全球化叙事、具有普世价值观的故事。最妙的一点是,还搭上了席卷全球的女性主义思潮顺风车。

  花木兰的故事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

  北朝民歌里的木兰替父从军,主要寄托的是孝道思想,男扮女装、实现自我价值都是附加结果。战后她谢绝奖赏,回家侍奉双亲,恢复为传统女性形象;

  真人版《花木兰》首张定妆照

  明代徐渭的杂剧作品《雌木兰替父从军》将战争定性为反侵略,强调了木兰的英勇,而且给功成归来的木兰加上了一个喜结连理的情感结局,从此木兰的故事多了浪漫与戏说色彩;

  有民间志还一度加入了“天子想将木兰纳入后宫,木兰宁死不从”的抓马戏码,把木兰塑造成一个忠孝礼智信都占全的刚烈女子;

  常香玉的豫剧版《花木兰》唱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著名唱段,为的是给抗美援朝做动员;

  到了70年代,木兰的故事被华裔女作家写进《女勇士》中,成为华裔女性争取自由平等、渴望树立成就的写照,也正是这本书的畅销引起了迪士尼的注意。

  所以你看,每个时代的花木兰都有着不同面孔,就看那个时代的创作者想表达什么了。说到底,木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都无从考据。

  老电影中的花木兰

  2020真人版《花木兰》可以说是集各版本之精华(也有很多人认为封建忠孝是糟粕),反复借片中角色之口高喊“忠勇真”的主题思想,最后皇帝又赐了一个“孝”字,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争取西方观众理解之间努力找了一个平衡点。

  忠,指对皇帝的忠诚;

  勇,指战场杀敌的勇敢,片中木兰自称喜欢勇敢的女子而被大家哄笑;

  孝,是对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精神回溯;

  至于这个真,就忽然变得很西方史诗味儿了,就差巩俐对刘亦菲说follow your heart了。主人公打开内心,勇敢面对真实自我,然后就开始刀枪不入战无不胜,最终击败反派成为大英雄。不用“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用努力练功习武,而是木兰本来就天赋异禀,只要她愿意“真”,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电影《花木兰》“忠勇真”海报

  ——这究竟是宇宙原力少女,还是中国版神奇女侠?

  木兰从军本来是弘扬集体主义的行为,在迪士尼电影里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撼动雪山、击退敌军,把皇帝的命从反派手里夺了回来。

  迪士尼两版《花木兰》将传统版本中朦胧、朴素的女性意识确立为西式女权主义思想,这是迪士尼改编的成功之处。木兰不再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牺牲品,女性也可以解放自我、主动示爱、建功立业。尤其真人版的结尾,花木兰甚至要去做皇帝的护卫军将军了,更进一步发扬了男女平等观念。

  美国小朋友可能理解不了什么叫“忠勇孝”,但她们会乐于打扮成一个酷飒的中国女战士。这对于一部迪士尼公主片来说就成功了。

  电影《花木兰》,刘亦菲的两场“翻转”动作戏

  好莱坞为何总是误读中国?

  在世界电影史乃至舆论场上,很多时候中国的自我表达都处于失语状态。真实的、正统的内容传播不出去,过时的刻板印象便占据了主流。

  从邪恶的“黄祸”傅满洲、一脚踢开东亚病夫招牌的李小龙,到聪明正义的警探陈查理、善良又虚荣的妓女苏丝黄……

  好莱坞影史里的重要华人形象就这么几个,要么有着封建残留的落后和愚昧,要么充满东方式的神秘高能。一直到《加勒比海盗3》里周润发的角色、《钢铁侠3》里的满大人,以及还没开拍就引起国内网友抗议的《尚气》,都还陷在刻板印象里止步不前。

  依次为《加勒比海盗3》里的周润发、《钢铁侠3》里的满大人,以及《尚气》官宣梁朝伟出演图片

  新时代以来,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相继走出国门,但他们的作品大多走的是电影节路线,普通观众能看到的机会不多。

  在美国卖的最好的几部华语片,《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一代宗师》,以及合拍片如《功夫梦》等,都是功夫片动作片——美国观众真的没看过别的。如果知道成龙、张艺谋,顶多再加上王家卫、贾樟柯,在外国影迷里就已经可以算“中国通”了。

  新版《花木兰》作为一部试图融入中美两国观众的武侠片,能看出做了一些中国武侠片的功课,有模仿和学习的痕迹。但这种模仿停留在基础阶段,仅供娱乐。

  电影《花木兰》中的动作戏

  最近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崛起、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终于变得不一样了——

  有的强行加上中式场景、中国元素,有的一定要在队伍里插进个中国配角;

  《2012》《地心引力》这类灾难片太空片开始把中国塑造成世界拯救者;

  还有公司在制片层面就开始寻求合作,比如曾经的东方梦工厂。

  但是从中国电影的角度来看,依然没有把故事讲给全世界的能力。《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工业水准是够了,对外输出却依旧乏力。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但有野心的创作者应该不满足于此。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在这一点上,或许《花木兰》、迪士尼和好莱坞是值得学习的—— 

  广泛吸纳各个国家的文化素材作为外包装,将之灌注以普世接受的价值观,运用成熟的叙事技巧、工业制作水准、全球发行策略,在全世界获得文化认同和票房回报。如果好莱坞做得不够好,那就应该有人做得更好。 

  听说,好莱坞还有其他公司也在计划拍摄真人版《花木兰》。目前木兰已经被翻来覆去拍过至少十几个影视剧版本,希望有朝一日能诞生出真正令人满意的一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花木兰中国元素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