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再见,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展

再见,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展
2020年10月18日 23:53 新浪网 作者 娱理

  消息越短,事情越大。

  10月18日晚,平遥国际影展突然召开媒体群访。群访过程中,影展创始人贾樟柯透露,这将是他和他的团队最后一次主办平遥影展,之后将交由平遥政府,另找其他团队运作。

  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这已经是整个影展排期的倒数第二天晚上,前一天颁奖典礼已经结束,除少数影迷及个别记者外,绝大部分媒体、产业嘉宾、电影主创均已离开平遥。此前娱理工作室多次询问采访事宜,也未收到答复。这完全是一则意料之外的新闻,在周日的夜晚如同平地惊雷般在影迷间炸开。

  毋庸置疑的是,平遥影展仅用四年时间就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团队和机制,打造出国内最真诚、最纯粹的一片迷影热土,在国内外均获得不错的口碑和美誉度;并且,影展在第四年的时候实现了不依靠拨款,彻底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尽最大可能争取到了国际影展优质影片100%的国内首映率——这一切的一切,背后都离不开贾樟柯及团队数年来持续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贾樟柯个人的艺术成就、人脉资源、国际声誉,为最初起步期的影展起到关键作用。在占地并不大的平遥电影宫院内,你几乎能在所有场合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映前映后,沙龙大师班,主创见面会,政商艺各方social,甚至影人饭局、影迷午夜蹦迪……很难想象失去精神领袖的平遥影展是否能真的如科长调侃的那样,从今往后,彻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

  四年了,一个分界点。科长辛苦了,向平遥致敬。

截图自官网

  今夜群访中的贾樟柯,神情平静,言语间带着些许不舍。因为连日操劳,面色显得蜡黄,眼袋比四年前更深了。

  2020年10月18日晚的贾樟柯说:可能今年是我们这个团队做的最后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全部是社会的资本,我们已经把这个品牌打造好了。

  回顾今年的第四届影展,其实已经出现一些不明端倪——

  首先是临近开幕才开始放票,没有确切的排片表,有几部电影甚至连片名都没有,被命名为“藏龙A/B/C/D”。而后这四部ABCD又对观众进行了退票,只做内部保密性质的“学术交流”,不再公开售票。

  后来才得知ABCD分别是《不止不休》《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裂流》《汉南夏日》——今年平遥口碑较高的四部电影,最后都拿了奖,却无缘跟专程来到平遥的影迷相见。

  然后是影展进行到一半,媒体和影迷才拿到刚刚印好的展映片小册子——在这之前,媒体只能每天等到半夜,才能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次日的展映及活动安排。很多场次和活动悄无声息就取消了,一切都非常机动和临时。

  再有,17日晚平遥影展举行了“平遥之夜”,也就是俗称的颁奖典礼,揭晓了各类奖项的归属。但是第二天,已经看不到任何关于奖项结果的官方发布。

  任何一个大型活动,背后都是各方因素的复杂平衡、博弈。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可以引用《不止不休》导演王晶在平遥之夜台上说的话:

  “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的全貌时,我们可以试着对它抱有善意。

  贾樟柯导演,跟着您的十年,是我人生里最好的十年。”

  今夜在平遥的贾樟柯:电影展是一代一代人要往下办的,它不是一个人,这个机制也不应该是离开一个人就不能再办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早离开,早培养新的团队,让新的团队接手,让平遥国际电影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让它获得独立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们选择在它强壮的时候离开。

  世界上叫得出名的影展,几乎再没有第二个是以一名导演的个人影响力来为其成败背书的。他不仅要把这件事从无到有张罗起来,还得负责让它不出差池地运转下去。

  别看平遥影展只有四岁,它是科长多年来的心血。

  就说这平遥电影宫吧,看起来只是个柴油机厂改造的老旧厂房,已经是中国范围内最好的,严苛点说甚至是唯一的专业级电影节展场所。在北影节、上影节看片,影迷得在全城范围的影院间拼命奔波;FIRST氛围也很不错,但是是合作的现成的一片商业区。

  而平遥不同,方圆区区几百米的范围内,你就能看到全部的展映片,跟所有明星、导演、学者、影迷小伙伴邂逅交谈。走出院子几十米,就能在酒吧里激情party。

  2018年的平遥电影宫

  建造这样一个电影宫,涉及土地规划、政商关系、节展策划、团队建设、全年经营……方方面面的麻烦事儿。平遥电影宫是清华调研设计、上影技术支持,从2017年5月破土动工,一砖一瓦地改建成现在的样子的。去过平遥元年的影迷,或许还记得第一年来时的慌乱、找不着北、无所适从。而后每年电影宫都在添砖加瓦、越变越美,原本今年贾樟柯计划扩建几个影厅,因为疫情耽搁了。

  现在的小小电影宫,早已承载不下全国影迷的热情了,来了买不到票、看不到几部电影的情况比比皆是。它还在等待新一轮的升级。

  2019年的平遥电影宫

  除了建筑团队,PYIFF还需要影展运营团队、设计团队,以及马可·穆勒率领的全球各个大区的选片团队等。

  一个影展是否专业、用心,是无数个细节印象在参展者心中堆砌出来的结果——

  比如,老马和选片团队每年都能从全球不知道哪里淘来几部惊喜(或者惊吓)的片子。每次放映结束,炸裂的口碑便能迅速在古城里和网络上扩散开;

  比如,平遥从第一年起就能请到国内最具分量的电影人,大师班总是从天蒙蒙亮就排起长队,活动名称都别出心裁——《张艺谋:为了电影的每一秒》《陈冲,冲啊女性电影人》《施南生:南生北上》《田壮壮:小城又逢春》……

  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贾樟柯与张艺谋、陈冲、田壮壮

  比如,影迷从一开始只能吃电影宫外的碗秃和栲栳栳,到后来电影宫里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中西方美食,每个看完片一身疲惫的午夜,都有啤酒和舞池灯来点燃你的神经;

  比如,平遥每年的海报及周边都超级好看,风格协调,审美稳定;影展主题和slogan也寓意深远。今年因为疫情缘故,改掉了原本计划的致敬20年代主题,变为“电影,从来不是孤城”……

  没想到在疫情年里,电影还真的成了绝唱,成了孤城。

  2018年的平遥电影宫

  其实国内根本就不缺影展。除了上面提到的最有名的几个,其他大大小小各种名目的电影节展和奖项,几乎数不过来。

  叫“节”的都是官办,比如北京、上海、丝绸之路,财力雄厚,规模巨大,往往承担着一座城市甚至几个国家的文化使命。但正是因为太大,有时重点不是那么集中。比如在上海,你想关注产业就很难有时间看电影,你想做影迷可能就没精力混圈子;北影节的版块多到你想不到,很多版块影迷永远都没听过去过。

  叫“奖”的也是官办,比如金鸡、百花、华表,星光耀眼,全城瞩目——对,有时候要不同城市轮流举办,所以还有旅游宣传功能。轮流举办的问题是团队人员永远都在变,本来就不是专业策展,也没什么机会积累经验。对了,颁奖就纯是颁奖,去了基本看不了任何电影。 

  相比之下,走“小而美”路线的民间影展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办得最好的就是平遥和FIRST。FIRST专攻青年导演,平遥关注非西方世界及潜力导演,各自蹚出一条路子。两者都是专业策展团队全年公司化运营,都经过多年实践达到或努力接近收支平衡。对上不花拨款,对下满足投资人、创作人、学者、影迷等各方不同需求。

  平遥国际电影展前三届海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定位的节展有着不同的存在价值,它们可以并且应该有机共存,共同为推进中国电影而助力。艺术不该整齐划一,展示艺术的平台亦是如此。

  贾樟柯退出后的平遥影展会走向何方?

  这个问题我们也无法回答,只能留给时间。祝福平遥,祝福电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贾樟柯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