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琉璃瓦》:念念不忘“金龟婿”,他机关算尽,却成三个女儿仇敌

《琉璃瓦》:念念不忘“金龟婿”,他机关算尽,却成三个女儿仇敌
2020年12月08日 23:50 新浪网 作者 博书文化

  《琉璃瓦》是张爱玲笔下的一部讽刺小说,写的依然是女性,但核心却是“中国式”家庭困局。在张爱玲的诸多佳作中,《琉璃瓦》因为题材格局有限,常为人忽视。但是事实上,《琉璃瓦》是张爱玲非常成熟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作为一部以传统家庭为题材的小说,《琉璃瓦》表现了传统父母与子女在婚恋观上冲突,还原了困扰几代人的“中国式”家庭困局,扯开了男权社会千年来的遮羞布。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也将她的讽刺艺术发挥到极致。

  小说《琉璃瓦》篇幅不长,讲述的是姚先生和姚太太为女儿择婿的故事,而张爱玲的幽默艺术在小说开篇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姚先生有一位多产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儿。亲友们根据“弄璋弄瓦”的话,和姚先生打趣,唤他太太为“瓦窑”。

  但是姚先生对“生女”这个事实,别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说:

“我们的瓦,是美丽的瓦,不能跟寻常的瓦一概而论。我们的是琉璃瓦。”

  姚先生是张爱玲笔下小市民阶层的代表。姚家在社会上属于典型的小康家庭,家里有“祖上遗下的一点房产”,姚先生则在一家印刷公司担任广告部主任。当然,姚家也并非富裕人家,在姚太太相继生下七个女儿之后,姚先生每个月的薪水只够补贴一部分家用。

  在传统观念看来,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姚先生却认为,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并且,他极其周到地开始为家里“一个比一个美”的千金,谋划她们的“前程”。

  父女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下,其实是对婚姻本质的叩问

  小说的主要矛盾是姚先生和三个女儿静静、曲曲和心心之间的矛盾,而矛盾又源于姚先生在女儿婚姻中的绝对权威。

  首先,姚先生根据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权衡,执意要将大女儿静静嫁给印刷厂股东的独生子刘启奎。但是在受过良好教育的静静看来,刘启奎在学历上并无过人之处。可是姚先生却再三威逼利诱,劝告女儿出嫁,甚至拍胸脯说:“以后你有半点不顺心,你找我好了!”

  讽刺的是,姚先生低眉顺眼的巴结只换来了女婿暗地里的轻蔑和嘲讽,以及女儿对娘家人的疏远。姚先生最后攀附亲家不成,落了个“赌气辞职”的结局。

  因大女儿的婚事有诸多不如意,姚先生灰了心,口头上说,从此对女儿们的婚事不闻不问,但一转眼又把二女儿曲曲推荐到了大机关去做女秘书,原因是曲曲个性强,难以管束,姚先生打算因势利导,让她多多接触大机关中的青年才俊,发展一个优质对象。

  可这一次姚先生竟弄巧成拙,他没想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单位里,曲曲偏偏看中了三等书记王俊业,最后还闹得满城风雨。骑虎难下的姚先生担心曲曲影响了其他女儿,只好成全了二人的婚姻,还倒贴了不少钱进去,可谓“赔了女儿又折银”。

  大女儿和二女儿的两桩婚姻,让姚先生受挫不小,于是他又寄希望于乖巧的三女儿心心。心心性格腼腆,不善交际,姚先生煞费苦心地为她物色了杭州富商之子陈良栋。可谁知相亲之日出了岔子,心心认错了相亲对象,没有与陈良栋对上眼,反而误打误撞看上了坐在身边的青年程惠荪。

  三次精心策划的计划,到此全部泡汤。没有攀上好亲家不说,姚先生还为此大病了一场。而在姚先生病中,大女儿静静因为丈夫出轨,跑到了娘家哭诉。这个意外的插曲极具讽刺色彩,让姚先生和姚太太二人十分难堪。

  张爱玲通过姚家三个女儿的婚姻闹剧,揭示了“中国式”家庭中,父辈和子女在婚恋上最难以启齿的矛盾:婚姻究竟是感情的结合,还是家庭的选择?

  讽刺传统门第观念的背后,批判了小市民的虚荣心和畸形婚恋观

  自从封建社会以来,男女婚嫁一直讲求“门当户对”,“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在婚恋不自由的传统社会中,门第的对等,一直被奉为婚姻的一大基石。

  从表面上看,姚先生为三个女儿精心择婿,是基于门第观念的传统婚姻价值观的体现。结合姚先生生活的时代,这种封建思想在他身上的延伸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细究“门当户对”这四个字,事实又细思极恐。

  前文我们提到,姚家在当时的社会,充其量是一个小康之家,但是细品姚先生心仪的几个佳婿,其中就有印刷厂大股东的儿子,机关单位的领导,杭城富商嫡子……这些人当中,任何一个挑出来,不是社会上的巨富,就是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

  由此可见,姚家不是追求所谓的门当户对,而是一心想要高攀。姚家人因为攀附而产生的卑微,从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出来。静静嫁入刘家之后,姚先生给女儿置办了三万元的丰厚嫁妆,但是阔绰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对方既然是那么富有的人家,少了实在拿不出手”。而在静静带着丈夫回门后,面对女婿的不礼貌,姚先生也不敢端出一点长辈架子。

  在所有盲目和气的背后,其实是姚先生的虚荣心在作祟,他希望通过女儿的亲事,获得事业上的发展。在姚先生看来,女儿们的婚姻就是一桩买卖,本质都是利益交换。这就造成了女儿择偶在明,父母择婿在暗的滑稽场面。

  姚先生一直将金钱和背景作为择婿的两大硬核标准,但却忽视了这种门第差距给女儿们带来的困扰。在静静结婚不久后,丈夫就质疑道:“有人说你爸爸把你嫁到我家里来,是为了他职业上的发展。”这种赤裸裸的质问和讽刺直接导致了静静与娘家人断了往来,也为后来二人情感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这种门第差距之下的婚姻,引来的非议广阔。就连二女儿曲曲也拿这件事情来堵姚先生的口:“爸爸,你就少管我的事吧!别又让人家议论你用女儿巴结人,又落一个话柄子!”

  张爱玲借曲曲之口,讽刺了社会上那种盲目攀龙附凤,为了现实利益,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的小市民们,将他们“吃相难看”的虚荣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批判包办婚姻之害的同时,鞭挞了“重男轻女”的社会弊病

  在《琉璃瓦》中,表面上看来,姚先生是张爱玲塑造的主要悲剧对象。他为几个女儿的婚事机关算尽,劳心劳力,最后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事实上,女性才是这篇小说的悲剧核心。

  在姚先生的三个女儿中,静静是包办婚姻的第一个受害者。她本是才貌双全,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在择偶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奈何最终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嫁给了父亲指定的对象。

  从一个小门小户的家庭一下子嫁入豪门之家后,静静并不幸福。一方面,他和刘启奎并无感情基础;另一方面,刘启奎一心认为她嫁入刘家只是图财。虽然这只是姚先生单方面的想法,但却无形中给身在婆家的静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落人口舌,静静只好选择疏远娘家。

  其实嫁出第一个女儿之后,姚先生本该因为静静的疏远而有所觉悟,但是他一意孤行,继续以忽视女儿情感为代价,追求自己的利益。当二女儿曲曲因为自由婚恋受阻,与父亲反目后,姚先生又将这种伤害加持到了三女儿心心身上。

  姚先生费尽心机地为心心安排了富商子弟陈良栋作为相亲对象,但是从头到尾,他想的都是如何掩饰女儿的缺陷,如何敷衍对方的舅父,全然不顾女儿的感受,只是将她视为货台上待价而沽的商品。当心心对陈良栋的相貌表示出不满后,姚先生直接指着她骂:

“人家不靠脸子吃饭!人家再丑些,不论走到哪里,一样的有面子!你别以为你长得五官端正些,就有权利挑剔人家面长面短!”

  由此也可以看出,姚家对待男女态度上的“平等”不过是假平等。姚先生虽然一反传统观念,从未视女儿为家累,表面上也倡导男女平等,送女儿们去上学,出去工作。但是事实上,姚先生的这种平等不是出于觉悟,而是出于骨子里的精明。因此,面对二女儿曲曲的反抗,姚先生对夫人说:

“你要是把她嫁了程惠荪哪!以后你再给我添女儿,养一个我淹死一个!还是乡下人的办法顶彻底!”

  在姚先生看来,女儿唯一的价值就体现在婚姻利益上。在一个男性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封建时代,这种父权的压迫其实是多数女性婚姻悲剧的源头。

  当然,现代社会中,这种极致的父权压迫已经不复存在,可是仍然有无数现代女性为这样一个问题迷惘:“父母觉得合适,但是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人该嫁吗?”在小说中,张爱玲分别用静静和曲曲的婚姻做了解答,大家如何看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