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美取消“暑期档”?!到底变的是什么?

北美取消“暑期档”?!到底变的是什么?
2018年03月20日 09:45 巴塞电影作者:巴塞电影

  北美院线把“暑期档”取消了?!听着像个手动震惊脸.jpg的大事,即便电影人们不发声,估计影迷们也得闹上好几天吧……

  似乎“前哨”一点动静都没有,“暑期档”就要悄悄地没了?

  一周前,漫威英雄大串烧系列的第三部《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宣布提前上映,从5月4日改成4月27日,整整提前一周。

  电影调档和火车晚点差不多,排片撞车,制作延误,三天两头有电影宣布换档期,但是像“复联”这样的大制作,临近上映的节骨眼忽然有动作,就得说道说道了。(《无限战争》这种砸钱搞事的大部头通常提前个几年定档,然后打死不换,以“宣誓”对这段时间的主权)

   

   

  ▲《复联3》将档期提前至4月27日

  北美的“暑期档”通常从五月的第一个周末开始,到八月中旬结束,严格来讲,其实是从阵亡将士纪念日开始,到美国劳动节结束(五月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和九月的劳动节都是美国的法定假日)。

  说白了“暑期档”和夏天本来也没啥硬关系,片方扎堆挤进“暑期档”,就是趁着人闲多挣钱。

  全球气候变暖之后,所谓“暑期档”早就突破了原来的日期限制——翻开日历,好像除了一月全年都是暑期档。这种分散排片的趋势正在蔓延,“复联”提档4月就是打破传统暑期排片的第一个信号。

  而为什么出品方纷纷打破“暑期档”排片?不妨看看以下三点原因——

  1.现在的电影,放到以前其实都能进暑期档

  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问世,海啸式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全行业对于档期的重视。从此开始,片方们在排片时将一年分成三段。

   

   

  ▲排队观看大白鲨的人比影片海滩上的人还要多

  每年的一月到四月,发行方会放出一些面向成年观众的影片,除了极少数留名影史的经典,这段时间的电影大部分都水掉了。另外,上一年延期放映的电影往往挤占这一时段,新片通常不会赶在1月上映,所谓的“春季档”其实是从二月到四月。

  然后是“暑期档”,从五月开始,到9月结束。此时会有一个短暂的冷却期,在此之后,冲奥影片迅速崛起,影院开始放映那些适合举家观看的大部头来迎接年末的观影高峰。

  这样一来,在1月和9月形成了两段空档,发行方找些半死不活、没有爆款潜质的作品填进这两个月凑数,观众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偶尔也会冒出一部早春或早秋上映的佳作,但这种弯道超车的异类极少。

  近年来,“错峰出行”的影片越来越多,大制作纷纷跑出拥挤的暑期、抢占观影淡季。举两个例子——

  二月上映的《黑豹》,已经成了开年大片的票房霸主,全美票房即将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纪录(未计入通货膨胀率);根据恐怖小说改编的《小丑回魂》去年九月上映,却意外地兑现了大片级的销售潜力。

   

   

  ▲《小丑回魂》去年9月8日上映

  再看看今年三月、四月档的队伍:《时间的皱折》,《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头号玩家》……要么是名导演,要么是大IP,题材都和特效紧密相连,光看海报和预告片就知道卖相差不了。

  大片与普通影片的分水岭恰恰在此,普通影片按套路说事儿,大片却从概念起就充满张力。好莱坞已经很久不纠缠“中产”型的影片了(投资500万~7000万美元区间),“中产”影片曾经是电影业的中流砥柱,但不适合海外发行(都是我们在付账),何况老一批观众如今都在家看电影,即便是在美国本土,这些影片也不再享有市场。

  虽然偶有《消失的爱人》或《看不见的客人》这样的影片从“中产”突围,但其投入产出比仍然远低于所谓“大片”。这笔帐很好算——一部票房突破十亿的“大片”能养活好几个同类型的项目,说不准其中哪个就是下一个十亿;剩下的边角料还能做点“微投资”,搞个定位垂直的恐怖片或者轻喜剧,一不小心弄个《逃出绝命镇》出来,投资方可以拿去吹个几年。

  好了,我们已经理解了好莱坞大片经济的出发点,但是大片拍了总得有地儿放,这就得说说原因2了——

  2.暑期档实在太挤了

  我们先来看看,2016年我们经历过一个怎样的夏天:《X战警:天启》,《超能敢死队》,《星际迷航3》,《谍影重重5》——“大片”一个接一个,上周还占着娱乐版头条的电影,这周可能已经排不上片了。

   

   

  ▲在拥堵档期中艰难行进的《X战警:天启》

  好莱坞式“大片”的主要受众,一直是15~20岁的青少年,这个群体仍然活跃,但大部分家庭观众早就不为“大片”买账了。

  那一年最成功的三部电影里有两部都是动画片,随便整两只会说话的兔子狐狸,票房轻轻松松就破十亿。举家观影的观众都选择了动画电影,这样留给“大片”的就只剩下那些铁杆粉丝,每人刷上三五回……给投资商拼个零头。

  2017年的夏天沿用了相同的剧本——不叫“神奇女侠”的都赔了,我们数一数都有谁吧,《加勒比海盗5》,《变形金刚5》,《猩球崛起3》,《蜘蛛侠:英雄归来》,都是有名有姓的大IP,因为拥挤的档期,没有一部撑过两周,集体遭遇了60%以上的票房缩水。

  发行方赶忙翻开日历,在大片拥堵的“暑期档”外寻找空档,手快的公司迅速圈中了春假和秋假,孩子们这两周不用上学,父母似乎也没那么忙。于是乎,《美国队长:冬兵》《小丑回魂》《黑豹》率先进线,在这场抢车位的游戏里成了最大赢家。

  胜出的这三部影片,都是受众基础广泛的IP改编,而且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陷入片荒的观众们在假期如饥似渴,他们“很恰当”地出现了。

   

   

  ▲《环太平洋2》将于3月23日上映,可能是上半年最尴尬的档期

  如果《黑豹》和《环太平洋2》换个档期,难说还能不能追上《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特别是考虑到届时《死侍》和《星战前传》都得来分一杯羹。(不过《黑豹》有着令人惊讶的家庭观影号召力,既然能把迪士尼的《时间的皱折》拖下马,说不定有手腕搞定暑期)

  刚才说《黑豹》们是“手快”的那一批,是因为制片公司们矫枉过正——大家集体躲避高峰之后,2018年的暑期反而更宽敞了。漫威和皮克斯的神神鬼鬼,恐龙公园跑出来的爬行动物们今年夏天肯定要继续作妖,但相比于前两年,这个暑期的空间非常充足——我们看看今年十二月的片单吧:《海王》,《X战警:黑凤凰》,《无敌破坏王2》,随便哪一个都够受的。

  不难想象,制片公司已经在盯着今夏这块肥肉,到时候空降一个《敦刻尔克》级别的冲奥作品……嘿嘿。

  3.“暑期档”本来就是我们YY出来的……

  一个有想法的导演出现了,拍出来的东西很不错,然后他被请去拍“大片”,再然后他拍的东西他妈都不认识了——现在的导演都是这么过来的。

  举个例子,乔什·特兰克,拍了一部还可以的《超能失控》(戴恩·德哈恩主演),然后就整了个4.2分的《神奇四侠》;再举个例子,科林·特雷沃罗,《安全没有保障》刚刚觉得有戏,他就跑到《侏罗纪》去拍恐龙了。

   

   

  ▲戴涵涵的《超能失控》,左一迈克尔·B·乔丹在《黑豹》中饰演埃里克

  稳扎稳打的导演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走了两步就想跑,不管玩不玩得转,都要先搞个“大片”挂上名字再说。

  相比于挤破头的奥斯卡,流量大片的投入产出比高得多,“明白人”早摸清了个中利害、纷纷加入流量大军。

  然后,张牙舞爪的“IP”就像外星入侵者一样统治了整个电影市场,衍生和再衍生系列成了制作的第一选择,反正——选片时人们都不带脑子,有认识的先看认识的,没认识的先看长得像认识的……

  更讽刺的是,刚刚这条“最优路线”已经被证实有效,即便是拿到了最佳原创剧本的《逃出绝命镇》,其影响力也无法与同题材的IP改编《小丑回魂》相媲美,更是被《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的7.45亿美元票房甩出几条街。

   

   

  ▲《黑客帝国》系列,首部于1999年4月上映

  新生代的影迷们可能对下面说的两部电影没什么概念:1999年最具影响力的两部大片《黑客帝国》和《第六感》,一部四月初上映,一部八月底上映,都不是严格意义的“暑期档”。彼时“暑期档”的定义较现在宽泛得多,说白了就是夏天放的电影。

  到了21世纪以后,“暑期档”才慢慢变成了爆米花式巨制的代名词。影人们为此已经重启了很多80、90年代的项目,像《回到未来》和《大白鲨》等经典都被再次搬上银幕,老片中可供开掘的空间越来越少。但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勇敢者游戏》们的成功都证明了这条路仍具有可行性。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1999年吧,那一年“暑期档”的定义才刚刚兴起,那一年五月诞生了一部堪称典范的“暑期档电影”——《星球大战:幽灵的威胁》,人们在夏日里排着长队,组团到影院把这部电影二刷、三刷,乐此不疲。

   

   

  ▲《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曾经风靡一时

  如今,北美把他们的金字招牌“暑期档”取消了,实话实说,或许我们记忆中的“暑期档”早就不在了。

  电影公司们一面在日历的空缺位置下注,一面留着五月、六月、七月的底牌,他们已经把这手“爆米花套路”打得烂熟,但是像以前那样技惊四座的操作怕是再也见不到了。

  好吧,承认吧,其实不是“暑期档”霸占了日历,而是从前顶着炎炎夏日、在影院门口排队的期待和兴奋——再也没有了。

  (文/王小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