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写实主义与平民英雄,抗战剧《绝地反击》的信仰叙事

写实主义与平民英雄,抗战剧《绝地反击》的信仰叙事
2020年10月30日 22:12 新浪网 作者 看-电-视

  文 | 叶实

  抗日题材一直是国产战争剧的重要类型母题与创作富矿,其在完成民族集体记忆构建、正能量意义生产与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如何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抗日群英谱,今日开播的电视剧《绝地反击》,进行了颇为有益的尝试。

  这部由北京海润新力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鹦鹉娱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中富盛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殷飞执导,王新、阿丽亚、王翌舟、吴旭东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绝地反击》,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八路军在鲁南、苏北抗战的故事,该剧以强烈的写实意识、平民书写和信仰叙事,呈现了一部非常有正能量有故事性的史诗正剧,实现了抗日题材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以真实抗日史实为背景

  《绝地反击》实现现实主义精神回归

  抗日题材剧能否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关键就在于剧集是否依照现实主义手法书写抗战故事。按照《绝地反击》导演殷飞的说法,为了让《绝地反击》在同类型题材之中实现一些独特的创作亮点,创作初期主创就确定了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不夸张,不矫饰,接地气,尽力呈现各具魅力的小人物投入热血抗战的真实历程。

  《绝地反击》有着真实历史的原型,故事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苏鲁边界、运河两岸,隶属八路军115师的一支著名抗日武装“运河支队”的英勇事迹,剧中朱雁鸣(王新饰)、李幕侠(阿丽亚饰)皆存在人物原型。

  历史上的运河支队始终顽强抵抗在一线战场,遵照上级指示,在一次次抗击侵略者的实战中发展壮大,成为了苏鲁交界一支战斗力强、组织性强的抗日中坚力量。

  真实背景为该剧明确了历史坐标,而为了保证写实性,该剧在剧本创作阶段也广泛查阅史料,并在沂蒙地区实地调研采景,大到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刻画,小到光线处理、影调搭配,都最大限度的契合现实主义手法。

  从情节设计来看,《绝地反击》遵照唯物史观,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态度重现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在桥段设置中既不夸大八路军的主观能力,也不刻意矮化丑化敌人的“愚蠢”,而是反映了抗战时期鲁苏地区抗日形势的险象环生,真实地呈现了敌人的凶残强悍和我军民的不屈不挠,也只有血淋淋的还原,才更加能凸显胜利的来之不易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正如该剧制片人徐健所言,“战争是残酷的,以弱敌强更是血色的,本剧用写实的方式记录放大了那场战争中我们先辈们的顽强与血性,再现了侵略者的残酷与狡猾,不忘历史才是我们最真的敬畏。”

  写实态度也贯穿在《绝地反击》各个环节的制作中。据了解,该剧全剧都是在冬季的沂蒙山取景,以荒凉、莽苍形成主要影调风格,以青灰色为主基调,强化年代的颗粒度和怀旧感;在光线处理上,以自然光为主,做到了真实动人,表现有力而凝重,在构图上,以人物亲切感为基调,做到了细层次追求。

  书写小人物的家国大情怀 

  还原“全民抗战”群像图

  电视剧的重要使命就是“立人”,即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绝地反击》的亮点在于,该剧对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堕入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路径,而是注重人物内在的丰富性以及人物成长的合理性。

  该剧表现了八路军林城支队在坚持敌后全面抗战的同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动员群众,争取土匪及国军士兵加入到共产党一起抗日的故事,在此背景下,一批普通平民在共产主义的影响下,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剧中,两个重要角色领孙大刀与童齐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一个是土匪,一个是国军散兵,两人之间又存在杀父之仇,但是同为中国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爱国情怀又让他们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从小处来看,孙大刀与童齐刚都是一身毛病、口吐粗话的小人物,但他们身上也都背负着原始而粗野的正义感,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草莽英雄”形象。剧中并未回避他们的局限性,而是直面孙大刀与童齐刚之间的罅隙,甚至将他们最初互为仇敌、相互陷害的情节进行了展示。

  而从大处看,经历了任务的频频失败后,在朱雁鸣、李慕侠等八路军的感召下,孙大刀与童齐刚逐渐解开心结,最终成长为识大体、顾大局的八路军战士,完成了信仰与价值观的转变,这种人物弧光与关系弧光的轨迹,戏剧张力很强,但因为该剧进行了草蛇灰线的情节铺垫,也使得二人的成长蜕变具有逻辑可信度。

  可以说,《绝地反击》中塑造了大量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英勇刚强的残兵、文雅果敢的八路军政委、憨厚朴实的煤矿工人,这些芸芸众生构成了一副抗日群英谱,反映了小人物的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也强化了“全民抗战”的主调。“这些人物有各自独特的性格魅力,狡黠、英勇、憨傻等等,但最终都为了抗战不惜献出生命,实现了心中家国大情怀。”殷飞强调。

  抗日剧的精神站位:

  红色信仰叙事注入正能量价值 

  该剧的主人公虽落草为寇但做的也都是劫富济贫的磊落之举,几经周折后,在信仰的感召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开始以大局为重,放下私仇与仇敌共同抗战,浴血杀敌,和一群虽有着不同命运但都一心向党一心为国的小人物浴血杀敌,并最终涅槃重生,完成自我救赎,实现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如殷飞所言,“凝聚人心的是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能量。”主创抓住了信仰叙事的主旨,令该剧获得了进一步的价值升格。

  可以说,《绝地反击》中的信仰叙事很好地书写出了抗战岁月,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站在最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宣传、动员广大民众,形成一个全民抗战的大好局面,最终赶走侵略者。

  而这种信仰叙事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种精神危机症候浮出水面,信仰的虚无成为转型期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如何填补精神真空,重建信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能做的很多,而《绝地反击》即是当下此类题材的一种尝试。

  整体而言,《绝地反击》这部抗日题材作品,虽聚焦的是宏大命题,却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模式,而是以真实历史原型为基础,通过小人物的平民视角,呈现了家国危急存亡关头的个体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信仰力量,较好地诠释红色信仰的正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抗日绝地反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