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企业实习:别让自己变成“学生工式的廉价劳动力”

企业实习:别让自己变成“学生工式的廉价劳动力”
2018年01月25日 16:36 悦见行家作者:悦见行家

  这几天,实习生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山东某高校学生在社交平台发出一封“求助信”,信中反映“被学校强迫实习”“一天要干13个小时”“不实习没有毕业证”等问题。

  是“企业实习”还是“学生工”

  企业实习:别让自己变成“学生工式的廉价劳动力”

  ▲从早晨8点到晚上11点,工作完不成甚至更晚,我们向老师提出了很多疑问和请求,但是他回复正在协商,尽快解决,还要挟我们说完不成实习的话不给毕业证。此外还有学生反映有人不适应在流水线上长时间当普工,出现发烧、手起泡等状况。

  对于这件事,人民日报在今天发表的评论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组织动员学生顶岗实习在不少地方都是必修课。正因如此,打着实习旗号、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违规操作,往往多发于职业教育院校。而这封“求助信”的涉事院校则是高等院校,它不仅折射出“学生工”的问题屡禁不止,还出现了向高等教育蔓延的趋势。

  一份合格的实习,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既能帮助学生提早准备面向职场的身份转变,也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实习生不是“学生工”,更不是廉价劳动力,越出边界,性质就变了。

  大学校园不应该充满“就业”的气息

  企业实习:别让自己变成“学生工式的廉价劳动力”

  ▲据了解,以前为促进各高校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国教育部门有要求每所高校统计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并把就业率作为重要的考核高校就业工作的指标。为提高初次就业率,不少大学还把大学毕业这一年作为“就业年”,教育教学为毕业生实习、招聘会让路,这导致大学教育缩水。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将学生的就业引导和规划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本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作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府,过分的关注就业问题而疏忽学术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呢?

  前一阵子,因为辞去清华副校长职务而广受关注的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对当前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做出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

  企业实习:别让自己变成“学生工式的廉价劳动力”

  现在的大学很有意思,比如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这非常不可思议。

  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所以,相比盲目的引导学生就业,大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们的学术素质培养,让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

  变了味的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别让自己变成“学生工式的廉价劳动力”

  ▲为了迎合学生对于企业实习的需求。市场上作为“企业实习”的产品鱼龙混杂。500强企业、国家一级实验室、国企、行业巨头这些耀眼的关键词成为了吸引学生加入的噱头。

  受到种种压力的影响,不仅学校错误的理解了企业实习的作用,盲目的要求学生尽快找到实习岗位。学生自己也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对企业实习的作用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许多学生为了充实自己的实习履历,盲目的追求企业名气是否够大、岗位是不是高大上,忽视了它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以致很多大学生的实习内容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半点关系。而且很多人大多都是停留在打打下手、填个表格、印个东西这种最基础的层面上。

  前面提到过,企业实习是一种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说到底,实习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选择,能帮助学生提早准备面向职场的身份转变。

  企业实习应该是检验、提升学生专业/学术能力和职场适应力的平台;而不是增加简历含金量的工具和企业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方式。

  悦见六芒星测试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