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立法给吸毒者提供“产品质检服务”,为啥老有外国政府向毒品“投降”?

立法给吸毒者提供“产品质检服务”,为啥老有外国政府向毒品“投降”?
2021年04月13日 18:51 新浪网 作者 华舆News

  编辑:张一天

  华舆讯 综合报道 当地时间4月11日,埃及检方透露了3月26日当地一起致18人死亡的列车相撞事故细节:相撞列车司机的助手和离撞车现场不远的一个车站的调度员都曾用过毒品。控制塔台警卫抽大麻,而火车司机的助手则使用大麻和阿片类镇痛药。

▲当地时间3月26日,埃及南部距离开罗460公里处的索哈格省塔塔区发生两列列车相撞事故,18人丧生。埃及检方事后透露,多名司机、调度员等事发时吸毒。(中新网资料图)

  这起事故无疑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毒品的危害。然而不幸的是,世界各国政府对毒品的打击力度不一,总有些国家试图划出一些“软毒品”将其合法化,或是以“反正也管不了”之类的借口向吸毒者妥协。近日,新西兰立法试图帮吸毒者验证手中“产品质量”的计划就引发争议。

  在音乐节上提供“毒品质检”,议员责问:“这玩意还有安全的?”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报道,此次新西兰引发争议的法案,主要内容是关于在音乐节上进行“药物检测”。所谓的检测不是检测受试者有没有吸毒,而是检测人们手里的“摇头丸”到底是什么成分。

  ▲(图片来自pixabay)

  “摇头丸”是一类毒品的俗称,主要通过口服服用,起兴奋作用,因为很多吸毒者使用后会在娱乐场所里随着音乐摇头晃脑而得名。传统的摇头丸主要成分是苯丙胺类物质,也就是俗称的冰毒。

  近年来毒贩们“推陈出新”,各种不同成分的危险物质被制成“摇头丸”。其中最危险的一类就是俗称“浴盐”的卡西酮类物质。

  这类毒品算是冰毒类毒品的“加强版”,吸食成瘾者长期滥用或是过量使用,就会出现妄想、幻觉、焦虑等精神障碍,从而失去控制产生暴力倾向。

  此前曾有多宗吸毒者失控后暴力攻击,甚至撕咬他人的事件发生。视频显示,吸毒者状貌癫狂,犹如恐怖电影中的“丧尸”。因此这类毒品也被称为“丧尸药”。

  新西兰的立法者认为,大量所谓的摇头丸实际是合成卡西酮,购买使用这类毒品的年轻人可能对此并不知情。

  法案的支持者援引一项相关研究显示,68%受访的音乐节观众表示,药检服务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一些人在检测过后丢掉了手中的药物,一些人减少了服用量,大多数人(87%)表示,通过与检测团队交流,他们对服用药物的危害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研究得出结论:药检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伤害,拯救生命。

  然而显然,作为一项“服务”,药检不与任何强制措施挂钩。事实上,承担药检工作的大多是各类非政府组织,法案只是为其工作“正名”而已。不管来人手里的“摇头丸”是冰毒还是“浴盐”,要不要吃下去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中文先驱报报道,确实有议员指出,这一做法会给人们带去错误的安全感,导致更多的药物服用。但最终,更多的立法者还是认为“没有证据显示药检会增加危害”,通过了这一法案。

  向毒品“妥协”有时不得已,但不能无限放任

  为吸毒者提供“服务”,减少其吸毒带来的危害,这并不是一种新鲜的思路。

  荷兰、法国、加拿大等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曾尝试“医护监督注射室”举措。这一措施简单地说就是在公立医疗机构建立注射室,吸毒人员可以携带毒品前来,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使用安全的器具注射毒品。执法机关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立法者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减少注射毒品带来的吸毒过量死亡、共用针头传播艾滋病等问题。几十年来,类似机构的工作一直不乏争议。有研究称其降低了吸毒人员死亡率,但也有调查称使用类似机构的吸毒者,其绝大多数的吸毒行为都是在监督注射室外,这也意味着该设施的作用其实极其有限。

  讽刺的是,类似机构近年来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是因为问题解决,而是相反,吸毒人员吸食的毒品从以海洛因为代表的传统毒品,转为以冰毒、芬太尼等为代表的合成毒品,吸毒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不再依赖注射吸食。可见,从“医护监督注射室”到“毒品质检服务”,其背后的逻辑,与面对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这类“服务”的最大危害,无疑是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政府目前的手段无法有效控制毒品”。

  这当然不是说对抗毒品就要毫不妥协。今天的中国是全世界禁毒力度最大、禁毒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一些地方也开展过“交换针具”工作。为了减少吸毒人员共用针具导致艾滋病传播,中国云南一些地方的卫生部门率先向吸毒人员提供清洁针头与注射器,以防止艾滋病传播。

  这项举措在当时也产生极大争议,有评论认为这违反了中国法律中“不得为吸毒者提供用具或帮助”的条款。但最终,这种举措被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正名,写进了《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中。

  在中国,对抗毒品的努力向来是一套“组合拳”,暂时的妥协只是为了更好的遏制毒患。以云南为例,早在2010年,中国公安部就曾要求各地借鉴云南的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管理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把戒毒康复人员作为完成强制隔离戒毒后需要康复的病人来看待;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创新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积极引进和发展康复生产项目,帮助戒毒人员学会一技之长,增强谋生能力,顺利回归社会等。

  据法制日报报道,此前曾试点“交换针具”的云南省临沧市,近年来在辖区现有吸毒人员较多的乡(镇、街道)建立社戒社康工作服务站,招聘配备社戒社康专职工作人员,确保吸毒人员精准有效管控。新增吸毒人员由逐年上升变为逐年下降,由吸毒引发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可见,只要在全局上应对得力,在局部给吸毒人员留下一点“便利”并不影响大局。

  但如果向毒品的一次妥协之后跟着另一次妥协,情况就很难如此乐观了。美国和加拿大被认为是近年来“毒品合法化”较为激进的国家之一,许多地方立法机构不仅宣布大麻等“软毒品”合法,甚至还在推动毒品整体“去罪化”。支持者振振有词:政府当前通过刑事威慑、逮捕的方式遏制吸毒行为并不奏效,而且吸毒者由于通过“非卫生方式”吸食毒品,导致因毒品过量暴毙的人数逐年猛增。

  ▲2020年新年伊始,美国南加州艾尔蒙地市的华人抗议者正式向市府提交征集到的签名,要求废除允许在当地开设大麻零售店的提案。(图片来自美国中文网)

  当地华人对这种“管不了就不管了”的逻辑深恶痛绝,多次掀起抗议活动,但由于当地社会普遍轻视毒患,因此只能是屡败屡战。2020年新年伊始,美国南加州华人迎来“丰收”:在洛杉矶华人聚集的艾尔蒙地市(El Monte),以当地华人为主的抗议者团体正式向市府提交征集到的签名,要求废除允许在当地开设大麻零售店的提案。这是当地反大麻斗争中,征集到支持最多的一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吸毒新西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