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父亲的嗜好

      叶瑞刚

      故乡流行一句俗语:男人不抽烟,天要黑半边;男人不喝酒,枉来人间走;男人不喝茶,莫想把财发。我的父亲生前非常酷爱烟、酒、茶,自己没有文化,然而,却把烟酒茶文化运用自如,发挥极致,令人敬佩。

      一

      “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这是香烟盒上醒目的文字。父亲没有读过书,自然认不得烟盒上的字,而且也不买市场上的香烟,他吸的是金子一样颜色的黄烟。

      说起黄烟,就想起栽烟的日子。乌蒙山区的故乡,土地里永远是包谷、洋芋、烟叶“老三样”。包谷、洋芋不值钱,烟叶是故乡唯一的经济作物,是家家户户子女学费、修房盖屋等家庭费用的主要来源。

      每年春节一过,平整土地、移栽烟苗、施肥浇水、打药除草。烟叶变黄时,开始扳烟、辫烟、烤烟、理烟、卖烟。从栽到卖,200多个日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昼夜蹲在烤房火炉边添柴控温,像关爱婴儿一样精心呵护。每当卖完烟,父亲数着花花绿绿的票子,他那张被风吹日晒、雨淋沙粘变得黑里泛红、布满皱纹的脸上,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记忆中,父亲最早用一根竹筒水烟筒吸烟。有一年他来部队看我,到一位老乡家吃饭,看到老乡的烟筒很好看,父亲咕嘟咕嘟吸了几口,感觉尚好,爱不释手。这是用装四〇火箭弹空筒做成的水烟筒,颜色好看,便于携带,不易损坏。父亲虽然未开口,但老乡心知肚明,就把这根烟筒送给了父亲。从此,父亲像士兵爱护手中的武器一样爱护这根烟筒,他走到哪里,烟筒就到哪里,真可谓是“工具不离手,烟筒不离身”。

      有一年休假回家,我买了一条高档香烟孝敬父亲。他把过滤嘴掐掉,吸完后,又拿来一个铁盒,抓了一小撮黄生生的烟丝柔成团,放在烟筒嘴上,用打火机点燃,咕噜咕噜吸了起来。吸一阵,张开口,缓缓吐出一缕乳白色的烟雾,满屋烟雾缭绕,呛得我眼冒金星、咳嗽不止。而父亲的脸上充满着惬意,挂满了满足的神情。父亲说:“这条烟可买一头小猪崽了,今后不要买了。”

      家里办酒席时,父亲也会买香烟。但基本上发给客人,自己不抽,即便抽也只是礼节性陪一下。小时候,父亲多次对我讲:客人进家,先让坐,后敬烟。敬烟,先撕开烟盒,轻轻弹一下,露出两三支,双手捧至客人胸前,客人取烟后,打火点烟……

      二

      父亲喜欢烟,更钟爱酒。如果在烟酒中让他选择,我毫不思索回答:他肯定选择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诗。我想,李白如果没有饮酒的亲身感受,恐怕写不出这种千古绝句。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众多文人墨客、江湖侠客为酒痴迷,酒是情感寄托,亦是兄弟情义,千言万语都融在酒里。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喜欢喝酒。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肚子吃不饱,酒自然成了父亲的一种奢侈品。每年分红后,父亲掰着手指算来算去,总要挤出几角钱买酒。当时,邻村有户人家酿酒,我称呼他舅舅。舅舅家的酒作坊,仿佛是父亲包谷酒的专供店,只去他家买。每次都是挎着一个军用水壶去,灌满壶,刚好两市斤,不敢多买。年夜饭如果没有酒,山珍海味嚼在父亲嘴里也无味。平时舍不得多喝,即便在极度劳累后想喝点解疲劳,也只是轻轻呷一口……

      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下放到户。秋收季节,家里梁上挂着包谷,楼板上堆的还是包谷,黄生生一片。粮食丰收,父亲打酒的军用壶变成了塑料桶。后来,父亲买来烤酒工具,到舅舅家学技术,当上了村里的“酿酒师”。从此,父亲天天像过年一样,随心所欲喝着自己酿制的“老白干”。

      俗话说:“饭后一杯酒,活到九十九”。不论白天黑夜,不管有无饭菜,父亲想喝的时候,就拿起酒壶咕嘟咕嘟喝,像喝蜂蜜水一样。父亲酒量有多大?我也无法说清。只是记得他年轻时候上山办木材,其他人随身带的是水,他肩上挎着的是酒壶,晚上回家,壶是空空的。在我们村,父亲的酒量,虽然说不上第一,但肯定能排在前几名。

      酒虽好,少饮长寿,多饮伤身。父亲年轻时喜欢喝酒,但不酗酒,不劝酒,能喝多少喝多少,不会喝的也不强求。我在脑海里寻找了几遍,没有找到父亲因酒误事的片段,倒是记起了一件小事。一天中午,家里正在招待客人,门外传来吵闹声。进家后,我才认出他们是村里的两兄弟。父亲让他们坐上桌子,摆好酒盅,一盅下肚后听他们讲。原来是弟弟家的鸡啄了哥哥家的小白菜,吵了起来,俩妯娌还动了手,闹着来找担任村长的父亲理论。父亲听清事由,再喝一盅,说:“我还以为是天大的事,为鸡毛蒜皮小事吵架,值不值得?你们兄弟虽然分了家,但根分得了吗?让一步海阔天空,如果硬要据死理,理赢了情也断了,说出去让人笑话……”兄弟俩的情绪渐渐稳定,几盅酒下肚,握手言和。

      父亲再苦再累,只要喝口酒,就精神焕发;再难的事,只要喝口酒,就会找到解决困难的“钥匙”。酒,仿佛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壮胆增力和战胜艰难险阻的灵丹妙药。

      那年,我带父亲到北京旅游,想给父亲买点纪念品,但他什么也不要。旅游结束,坐飞机返回,过安检时,仪器响了起来。安检人员从父亲的绿色军用挂包里找出两小瓶酒。过安检后他才说:来一趟北京,不带两瓶二锅头回去,村里人会笑话,我用毛巾把两瓶酒裹了好几层,想必他们看不见,没想到弄巧成拙了。在他心里,北京的二锅头比名衣名表还要好。回到昆明,我买了几瓶二锅头给父亲带回家。

      三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家庭生活中,除果腹必需品外,最重要的就是茶了。

      说到茶,眼前就浮现父亲当年炕茶的画面。故乡虽然贫穷,但有两样东西家家都有。一件是水烟筒,另一件就是茶罐。那时候,喝进嘴里的茶,都是经过小茶罐精心焙烤后入口的,不像现在用杯子泡茶喝。

      家里有个青紫色的陶瓷茶罐,大小跟拳头差不多。晚饭后或是有客人来时,父亲从山墙边拿来茶罐,放进火塘。手握茶罐把手,抓一把茶叶放入茶罐,左右摇摆,前后推扯。父亲像一个武林高手在表演手法,又像一个魔术演员在表演茶具,只见茶罐时而在空中飞转,时而在地上滚动……

      茶出罐,端茶敬客。别看小小敬茶,故乡非常讲究。用双手端茶盅,按年长次序或辈分高低为序,如果有远方的客人,就要按先客后主顺序。一罐炕茶,朴素得极其简单,却贵重得金钱难计。它像一根情感的丝带,缠绕着亘古不变的亲情,它还如一种哲思,提示着生活的本质和心灵的感悟。

      20世纪70年代,在部队当兵的叔叔每年休假前写信问父亲要带什么东西?我代写过几次回信,父亲口述:其它不要带,买几包茶叶,滇绿一级或二级。后来我当兵,每次休假前写信问父亲需要什么?回信也是和我当年代写回信的内容一样。

      父亲性格豪爽,朋友多,来家里喝茶聊天的自然多。尤其是我们在外工作的家人回家时,到了晚上,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家里都热闹非凡,火堂边坐满了人,喝了生茶喝熟茶,换了一种又一种,一盅盅茶水进肚,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客人不到凌晨两三点不会走。开始妻子不理解,回家的次数多了,就慢慢适应了。

      四

      父亲晚年检查出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小脑萎缩,医生建议:戒烟,戒酒。

      戒烟、戒酒,说着容易,做到很难。一生从不示弱的父亲向医生低了头,戒了烟、戒了酒。

      父亲一生嗜烟、嗜酒如命,大多数男人喜欢的烟酒茶,他年轻时都尽情享受了。晚年为了身体,戒了烟、戒了酒,又控制了茶。可以想象,父亲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经受了多少个日夜的煎熬,内心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一个人可以不怕死,但是他未必能咽得下更多的苦。死,是一瞬间的事。苦,却往往要人承受更多更长时间的折磨和痛楚,是一种慢性的死。从一定意义上讲,死是对人肉体的摧毁,苦却是对肉体和精神的同时袭击。

      父亲性格豪爽,不畏强暴,为朋友两肋插刀,为村民赴汤蹈火;父亲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弃恶扬善,虽然不是党员,但身上冒着一股浩然正气。在担任生产队长、村长的20多年间,一心为村、一心为民。

      辛丑牛年清明节上午,我爬上叶家祖茔,跪在父亲的墓碑前:点一根烟、盛一盅酒、倒一杯茶,敬给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让他尽情地吸烟、喝酒、喝茶,享受神仙般的生活。

      安息吧,亲爱的父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