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美丽德宏更美丽丨共绘“同心圆” 盛放“团结花”

让美丽德宏更美丽丨共绘“同心圆” 盛放“团结花”
2020年12月09日 17:34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德宏州民族宗教局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凸显了示范创建工程助推脱贫、服务大局的定位和作用。

  何海燕摄

  党建引领 党员带头

  为民族地区发展保驾护航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在德宏州民族宗教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示范创建工程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背景下,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是“从0到1”的关键。党建引领“双推进”的故事,在德宏州有很多,今年被评为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的中寨是其中一个。

  陇川县户撒乡坪山村委会中寨村民小组是一个纯傈僳族村寨,现有一个党支部,9名党员。2004年到2018年,中寨没有党支部。现任党支部书记麻世成感慨:“那段时间村寨建设、管理上缺乏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群众生活生产水平落后。”

  中寨

  改变是从2018年开始的。当年,中寨设立了党支部,村里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党员被选拔到支部委员会中。此后,中寨村党支部以抓党建促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党建引领的力量渗透到脱贫攻坚、示范创建工程等方方面面。

  要兴建养殖小区,土地问题却无法落实,麻世成兄弟几个无偿提供了自家的4亩地;要拆墙,很多群众不愿意,党员干部接连先把自家的拆了;村民们没有打扫卫生的意识,党员干部进家入户手把手教,主动在村里维护卫生;要发展蚕桑养殖、猕猴桃种植等新产业,老百姓不敢,党员干部率先尝试……在党建带动下,中寨这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族团结、治理有效的少数民族村寨呈现在世人眼前,2020年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0元,建档立卡户16户63人全部脱贫。

  “成立党支部,加大了村寨的凝聚力,在党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学习政策、文化,还一起到盈江的下勐劈等地学习参观,增强了建设家园的意识,党员和群众都有了奋斗方向。”麻世成提到的下勐劈,是位于盈江县苏典乡的一个傈僳族村民小组,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之花同样在那里盛开。

  下勐劈

  2014年的下勐劈还是一个贫困村,偏僻闭塞,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贫困发生率高达69%。再看六年后的下勐劈,实施特色村寨项目建设以来,已走出“以游促农、以游兴农、以游强农”的产业转型之路,自2015年7月以来,到下勐劈的游客已有10万余人次,农家客栈年收入达30余万元。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更是党建引领群众精神思想转变的过程。盈江县苏典乡党委宣传委员曹虹是傈僳族,她清楚地记得建设初期党员干部们有多“拼命”:“当时动员群众在庭院种花草美化家园,可成活率太低,群众们怨言很重,党员们就硬着头皮坚持;要改草棚为客栈,群众们不能理解,党员干部就带头干……”如今,群众内生动力被激发,从要我做变我要做,主动打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民俗庭院,积极参与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勤种养,勤学习,开起了摊铺,做起了生意。

  党建引领护航,党员带头奋斗的画卷不断在德宏州的民族地区铺陈开来,蘸民族团结进步之墨,书写着脱贫攻坚的故事……

  抓基建 兴产业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委会景二队村民小组是一个纯景颇族的边境民族村寨,自从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响起,各族群众也向贫困落后的生活发起了挑战。几年的同舟共济、携手向前,小组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这个地处边疆的景颇族村寨,如今修起了民族文化广场,一座座景颇族特色的民居拔地而起,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蓝花楹大道整齐排列,家家户户宽敞整齐的庭院里,停放着摩托车、小汽车……

  孔南炯老人一家曾是建档立卡户,此刻,她欣慰地望着自己的新房子,“住着太舒服了。以前的房子透风又漏雨”。老人家的庭院干净整洁,种着绿植蔬菜,停着新买的电动车。谈话中记者得知,老人的儿子外出务工,女儿在家照看5亩甘蔗,全家医疗、孙辈教育……都有了保障。

  村貌换新颜,村民得“新生”。深冬,走进龙安村的百余亩蚕桑基地,虽未逢收获期,仍能感受到丰收的气息。来自新马下组的尹寿全在这里种着12亩蚕桑,“2017年我开始尝试种植蚕桑,当时的生产道路、灌溉沟渠、蓄水池条件都不好,每亩收益基本只有2000元。德宏州民族宗教局在2019年启动了蚕桑基地项目的建设后,有很大作用,现在每亩收益有4500元!”

  蚕桑基地

  蚕桑养殖

  景二队村民小组长刀勒南对这里的蜕变深有感触,“以前屋烂民穷,兴业无门,如今甘蔗的‘甜蜜产业’,蚕桑的‘幸福产业’以及烤烟产业,让家家户户都有了稳定的收入,为群众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支撑和希望。”

  村内道路硬化、贫困户改厨改厕改院、修建生产道路、灌溉管网、蓄水池等等只是近年来德宏州民族宗教局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各项目的部分工作成效。在产业扶贫方面,德宏州民族宗教局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农户种植砂糖桔、菠萝等,拓宽少数民族和沿边群众的增收渠道。

  只有边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才能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宏州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全州民宗系统上下合力,积极整合各类项目争取资金,奋力谱写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促进融合 带动旅游

  相互助力共发展

  这里,有边疆各族儿女团结一心、睦邻固边的亘古史诗,有汉族小将“长弓”与傈僳族公主“阿米拉”海枯石烂的爱情传奇;这里,有壮美的洒水河瀑布群,古老神秘的密苏河……位于盈江县勐弄乡勐弄村的龙门寨,曾经是守着美景与底蕴,日子艰苦又贫困的地方。

  龙门寨,有“鲤鱼跃过龙门,好日子跟着来”之意,是“脱贫攻坚”让龙门寨变得名副其实,拉开了蜕变的序幕。

  龙门寨

  2016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声响起,准备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户余根金(景颇族)看到了希望,“我们相信党,当时毫不犹豫申请了修建农家乐的补助项目,从建房、修路,到装修、补助,政府投入了很多。”余根金感慨。次年,余根金的农家乐毛收入达30多万元。

  撬动的是发展,促进的是融合,带动的是旅游。余根金的农家乐成为了龙门寨同心向融、融荣与共的缩影。作为党员,她积极带动周边各族兄弟姐妹到农家乐务工增收,他们齐心烹制缤纷地道的民族美食,热忱地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这个古老边寨,“交往交流交融”漾开了更泛更深的涟漪,文化浓厚、和睦向好的氛围也吸引着更多游客。“一直以来,这里的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护边疆,会说彼此的语言,互通婚姻,是不分你我的一家人。现在村寨发展起来了,群众们脱贫致富,我相信以后会更好。”余根金对未来充满信心。

  龙门寨

  这个位于边疆的古寨,在近年来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双融双推”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崭露头角,文化建设繁荣发展,2019年,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

  龙门寨的“双融双促”与旅游共进在德宏州不是个例。在此次走访中,记者发现得益于脱贫攻坚与示范创建工程的融合推进,旅游与农业之间产业转型重构的村寨还有许多。

  在芒市风平镇遮晏村,傣族聚居的民族特色村上景坎,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在种植水稻、砂糖桔、杨梅和稻花鱼养殖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起了体验式旅游,“接下来,我们要充分挖掘上井坎的民族文化,把傣族的剪纸、织锦、竹篾编织等传统的技艺和赶摆、泼水节等民族节日充分融入到体验式旅游中,通过旅游和文化的发展衔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风平镇副镇长董礼萍说道。

  上井坎

  德宏州民族宗教局局长段生平表示,州民族宗教局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助推了民族地区的脱贫发展,乡村旅游的崭露头角便是二者有机衔接的一个生动体现。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编辑:陈慧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