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美丽德宏更美丽丨对话民族文化传承人:谱写民族文化新篇章

让美丽德宏更美丽丨对话民族文化传承人:谱写民族文化新篇章
2020年12月10日 17:13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近年来,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取得了明显成效。记者一行走访等丰喊、二古城等少数民族村寨的时候,通过近距离对话民族文化传承人,在他们身上,寻得了“双融双促”下的民族文化新篇章。

  傣戏牵手党建发展传扬共谱新篇

  在瑞丽市姐相乡暖波村等丰喊村民小组沿路漫步时,一栋高大优雅的傣式三层建筑引起记者的注意。“这是新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说话的人叫孟吞,是村里监委会的主任。老人的欣喜无以言表,一切还要从这里的傣戏(又称“傣剧”)团说起。

  一台傣戏,可览傣族文化全貌。在孟吞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一台傣戏中包含了傣族的服饰、风俗、民间故事传说、文字、舞蹈、音乐、美学文化等诸多元素,傣戏犹如傣族文化的万花筒,包罗汇聚着傣族文化方方面面的精髓,再加上傣戏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所以在民间素有“有摆(节日)要演戏,无戏不成摆”之说。

钱民富 摄

  然而,近年来,等丰喊傣戏团的传承发展却陷入困境。大约2000年,因为奘房在进行重新修补,缺乏表演场地,加上认识傣文又能表演的人员不断减少,导致春节期间傣戏表演不得不中止。这样的窘境持续了五年多。后来,在新任组长陈永新和孟吞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傣戏团才重振旗鼓。

  2016年,等丰喊被列入姐相乡民族特色乡镇建设。孟吞兴高采烈所提及的文化活动室,便是此次工程涉及的项目之一。除此之外,工程还加大对民族文化表演舞台及相关设施的投入。

  孟吞坦言,等丰喊傣戏团自成立来一直面临资金困难、演员不足、剧本创作难、无场地排练等诸多问题,“自实施民族特色村项目后,大部分问题已得到解决。现在党的政策好,州民族宗教局局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积极协调整合资金,我们一定要做好。”孟吞满意地看着崭新的文化活动室说道。

傣剧《刀安仁》钱明富 摄

  改变的是融合发展,不变的是深得民心。曾经,等丰喊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唐王游地府》《西厢记》等多部传统剧目,在姐相的街子天、春节期间,傣戏团都给群众们带去精彩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在姐相乡党委、政府的安排下等丰喊傣戏团自编自导了多部现实题材的优秀剧目,现任傣戏团队长的石云保告诉记者,为了持续加强党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党风廉政教育等,傣戏团创作了《工程招投标》;为了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创作了《代表归来》;此外还有《当村长》《计划生育》《三丑会》等剧目,演出后,都受到了一致好评。

  “党建与传统傣戏的融合,对党建引领、民族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同繁荣共发展的新篇章。”孟吞补充道。

  幸福小康路上文化之花盛开

  在梁河县西北隅三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坐落着一个二古城老寨,是德昂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在这里,居住着一位在当地颇有威望的老人。

  老人名叫赵家祥,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7年的教学生涯中多次被评为省州级和县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994年出席云南省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赵家祥及他的书稿

  老人家如今已过古稀之年却仍然神采奕奕,记者一行到老人家中的时候,他正聚精会神地校对着自己刚刚写好的一本书,书很厚,是关于梁河德昂族的。

  这不是老人写的第一本书,自二十年前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整理编撰德昂族文化方面的书籍,全面客观地记录、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了老人家的心愿。第一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赵永祥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几本给大家看:“这本书的编撰其实从退休前就开始做了,鉴于当时只是以个人的力量推动这个事情,进度比较缓慢,有时候还是有一定难度。”

  如今编撰的新书,不仅新添了民族服饰、传统民俗、原始宗教等八十多项内容,在这背后更添了老人的信心和欣慰。“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党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不断好起来,越来越有希望。”赵家祥说,希望,不仅仅在生活,也在文化的发展,“大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以前多了,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渴望也越来越强,我现在写书有了更足的动力。”

《坚守者》朱边勇 摄

  内有精神需求,外有专家协助。2014年开始,德宏州政协及民宗系统的相关人员多次来到二古城调研,他们找到赵家祥,鼓励他在第一本书的基础上“大胆”地写,以全面记录民族文化为主,搜集到多少就写多少,同时,县政协文史委的专家也参与协助编撰全过程。

  如今,6年的心血即将面世,自己的家乡近年来也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寨里屋舍俨然,道路平整通达,村民们增收有道,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赵家祥的脸上总挂着和蔼幸福的笑容。“我打算继续和县上争取,在村里重新开文化传习馆,以后还想在村里重新设计一些民居,尽量恢复以前竹楼的民族特色……”随着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的深入持久推进,在这个祥和而充满生气的二古城,这位心中充满希望的事情老人想为文化发展、交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编辑:陈慧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党建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