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理挖色镇:这个洱海边的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托着“挖色绣娘”们的致富梦想

大理挖色镇:这个洱海边的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托着“挖色绣娘”们的致富梦想
2021年04月13日 18:31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在大理洱海的东岸

  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镇叫挖色镇

  是洱海区域白族本土文化

  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2021年伊始

  趁着挖色镇村里

  家家户户办客的热闹场景

  小编结识了

  白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红桃

  听她诉说近年来非遗的传承与传习之路

  2018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在挖色镇的李红桃家正式挂牌。此后的几年间,李红桃的家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成员,一起学习、研究白族刺绣。这个搭建在家里的“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不仅成为了交流白族刺绣技艺的大平台,也带领着当地人共同找准了属于“挖色绣娘”的致富路。

  李红桃,白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挖色镇是大理市的刺绣之乡,因当地的妇女热爱刺绣,所以绣艺、绣法在当地得以有较完整的保留传承。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小院,都能感受到刺绣与心灵的互动,呼之欲出的鲜花、彩蝶以及各种吉祥物分布在帽子上、围裙上、鞋子上……装点着她们的生活,也融入她们世代的文化血脉中。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就建在其中的刺绣“佼佼者”李红桃的家里。

  自2018年传习所建成之后,这里不仅只是李红桃生活的地方,更有了新的寓意——进行白族刺绣技艺传承的工作之地。

  这个传习所说起来也有些特别,其实它目前只是一个毛坯房。“这是我们自己家的房子,因为保护洱海,房子还没有盖好就暂时停工了,为了让传习所有个交流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地方,我们就先弄出来这样一间,也算有个落脚点 ”,李红桃介绍说。虽然硬件设施和环境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属于白族刺绣展示的区域以及传习所的区域已经搭建完好,完全不影响日常的教学培训或是技艺传承交流。

  刚走进李红桃的家里,就见她正在院里绣一幅牡丹的作品。说到传习所里展示的绣品,李红桃如数家珍,每一种样式、每一个图案,她都能将寓意娓娓道来。这种热爱与自信,是能够从眼神里自然流露出来的。

  为什么把传习所创建在自己家里?其实看到李红桃对白族刺绣技艺传承的用心与热情就能明白。“方便自己,也方便其他人,大家聚到这里一起交流也方便”,李红桃说。

  其实刺绣于她到底有什么魅力,李红桃自己也说不上来。她认为就是世世代代的流传及刻在骨子里的喜爱,才能让她和她的学员们一直保持热爱。

  每天,传习所里都有学员一起刺绣、学习交流的场景。“天天都是小课堂,小培训。有的带着孩子来,有的吃过晚饭就来,有的在家捉摸不透就跑着来请教,每天都很热闹”李红桃说。

  “初步统计,这个传习所比较稳定的成员有300多个,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李红桃说,成员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了。不仅是搭建在家里的传习所,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大理老年大学传习教学等活动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白族刺绣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能参与其中,享受其中,是目前来看最令人欣慰的收获之一。

  将白族刺绣技艺带进校园,除了教学生们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刺绣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沉淀下来,不急不躁,学会“慢工出细活”。这一点,也是李红桃觉得坚持传承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方面。“有远(文化传承)的意义,也有近(静心)的作用,这件事就值得去做”李红桃说。

  白族刺绣是一辈又一辈身体力行传下来的手艺。以前大家都会在闲暇时候拿起针头布料,给家人做鞋,给自己做衣裳,以前的手艺只是生活所需。“现在有了传习所,有了这个平台,大家都可以来学,我都可以毫无保留地传授。不仅仅说是我们自己本村或者所里的成员,也包括兴趣爱好者,就连外国人来也一样,可以教他们,让他们感受白族刺绣的文化与魅力”。

  一开始的李红桃并没有将大家统一起来一起做刺绣的意识,而自己也仅仅只是因为热爱,闲暇的时候做一做。“我发现很多村里的妇女都是带着孩子,打工不现实,只能是用手艺来赚一点钱,贴补一下家用”,李红桃说,“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就把他们的东西收集起来,想办法去找销路”。

  建立传习所后,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市场。李红桃说,他们的绣品几乎都是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所以价格也相对不便宜。“贵了卖不出去,便宜了又不划算,毕竟要帮大家考虑,手工艺品都是花了心思和时间做的东西。但谁会花一两万来买一件工艺品?除非是很懂的人或是真的喜欢”。

  为此,李红桃带领着传习所的成员们一起转型,将传统的生活化的物件,转变成为旅游市场能接受的工艺挂画、书签、扇子、耳环等特色工艺品,逐渐摸索出一条合适的商品化道路。“这种商品化只是说更好销,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放弃了纯手工的精品品质,只不过是将产品类型做了调整,让大众更能接受”,李红桃解释说。

  2009年,白族刺绣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推动白族刺绣走向更大舞台的一个转折点。李红桃说,谁能想到这种农村妇女的手艺活,能被大众所知晓?并且被更多人奉为工艺品、艺术品?以前是没有想过的。

  目前,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不仅仅只是白族刺绣技艺的一个传承点,还被列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大理老年大学挖色镇挖色村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教学点。

  “能够借助传习所这个平台带动大家一起做,让生活变好,这个是首要目标。其次就是将大理白族刺绣技艺好好传承下去,让白族刺绣文化被中国乃至世界所知晓”,李红桃说这是她对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的希望,也是接下来努力的目标。

  白族刺绣很神奇,不仅每个作品寓意不同,而且都是“独一份”。因为纯手工的东西,就算绣的是同一朵花,不同的人绣出来感觉都会不同。就算是同一个人绣,可能也会有差异。“绣的过程心情好坏都会体现在绣品上,所以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李红桃介绍说。

  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需要被市场接受,需要时间来沉淀,白族刺绣的文化与技艺需要时间来传承与打磨。大理白族刺绣的魅力,不仅需要绽放的沃土,也需要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平台。传习所的搭建,给了这些手艺人传承技艺的氛围,也给了这些手艺人坚持创作的动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白族刺绣从刺绣手法到刺绣图案,灵感都是源于生活。这样一所融入到生活里的传习所,能与传承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既是生活又是工作也是传承,那它的传承就是活态化的、生活化的、经久不衰的。 

  编辑:陈慧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