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祥云:绝了!“飞针走绣”让山村增收百万

大理祥云:绝了!“飞针走绣”让山村增收百万
2021年05月17日 16:30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7个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辐射带动全县1000多人从事刺绣产业的发展,年增加收入近100万元。

  精美的绣品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禾甸、米甸、普淜、东山等深山里,淳朴的白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妇女的手中,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指尖文化——民族刺绣,这种藏在大山深处的“指尖经济”,悄然打开了一条民族手工技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出彩工程非遗入村进校园

  “刺绣搭桥开富路,非遗入校好传承。”5月7日,非遗省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等一群刺绣爱好者欢聚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围腰,现场仿佛一片刺绣的汪洋。

  “绣娘”培训现场

  “非遗‘出彩工程’培训有利于妇女同志致富增收掌握新的技能,为民族手工业发展撑起半边天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祥云县文旅局副局长赵林静动员讲话的深入,2021年祥云县非遗“出彩工程”传承人技能培训启动仪式缓缓拉开了序幕。

  祥云县文体局、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托大营村丰富的民族特色刺绣资源,把大营村打造成祥云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基地。

  老师正教授学习者刺绣技巧

  县乡两级不断创新刺绣学习培训载体,通过“传承人+学校+村民”的叠加培训法,形成了“请进与走出共抓、集中与个体并存、作坊和空间互动、传承与探索同步”的非遗“出彩工程”培训“祥云模式”。

  培训还聘请了远在昆明的“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娟娟,对祥云刺绣产业发展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刺绣人才的综合素质,并教会大家“打籽绣”针法。共培训39人,其中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幼儿园老师15人、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村民20人。

  “这次培训提升了我对家乡非遗的深刻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美丽的刺绣带到教学中,开拓孩子的眼界,把非遗的种子播种在幼儿幼小的心田。”城西社区幼儿园老师张丽热情洋溢地说。

  刺绣引路贫困户变传承人

  鸳鸯绣枕、龙凤帐沿、牡丹围腰、福娃抱枕、荷花绣鞋……近日,一场刺绣非遗产品盛宴在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闪亮登场。

  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桂存坐在绣品旁边,时而飞针走线,时而指导前来学习的人们如何下针,如何配色。熟练的针法、高超的技艺、精美的绣品,丝毫不会让人发现,几年前的她深陷贫困的泥沼不能自拔,是刺绣让她脱胎换骨,不仅让她家脱了贫,还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7个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刺绣老师正指导绣娘刺绣

  “以前因为生病,两个孩子都小,家里又没有什么经济收入,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性格开朗的熊桂存毫不避讳以前的窘迫,她感激地说道:“多亏有党的好政策,我家2016年就脱贫了,单刺绣一年就能挣到一万多块钱,不出门就可以赚钱补贴家用。”

  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绣娘设计能力弱、市场信息不足等短板,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优势,深挖刺绣技术资源,大力培养传承人。有了资源和平台,熊桂存刺绣的技术和绣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她还学会了快手和微信销售,让非遗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

  品牌创建指尖经济促振兴

  “大营村成立了集刺绣技术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祥云县盛营商贸有限公司,涌现出杨左会等一批妇女手工产业创业带头人。”大营村党总支书记王先发介绍,全村共有60多个刺绣能手,通过“党支部+妇女+刺绣”手工产业,不仅持续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还解决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遗留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美的绣品

  据了解,祥云县以大营村为原点,依托1名省级、6名县级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术资源,积极引导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妇女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辐射带动全县1000多名妇女从事民族手工刺绣、民族服饰加工,形成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围绕“刺绣出山”项目的实施,通过“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的方式,引进新理念新技术,促进祥云非遗手工技艺与时尚高端产品完美结合,创建了“云乡舞绣”祥云非遗刺绣品牌。

  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

  针尖上的刺绣,带着独有的魅力在时光中穿梭,伴随着祥云古远的传承,长久不衰。这一“指尖绝技”带来的“指尖经济”,将持续带领着祥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大理白族自治州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