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民族团结辈辈牢记——元江第二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民族团结辈辈牢记——元江第二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
2021年02月26日 15:30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元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拉祜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元江是红色革命老区县,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柏木军政干部训练班”“撮科起义”“朋程建军”等诸多革命历史事件对滇南乃至全云南革命武装斗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江第二小学,是元江县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学校里八成以上的学生和半数的教师是少数民族,2018年12月7日,学校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元江红军小学”。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红色革命历史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融合,以多元化教育为手段,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红色基因之力  固民族团结之魂

  

  二月初的元江二小,学生们已放假回家,在安静的校园里,一位身穿校服,笔直站立在教学楼门口的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名学生叫吕响,作为小讲解员的他正在准备着当天给来校相关工作人员做讲解。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作出巨大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这是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哈尼汉子一跃成为蜚声省内外的爱国民主人士的李和才;这是一生都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的元江第一位傣族县委书记范嘉乐……”

  吕响讲解起来,声音洪亮,有板有眼。后来记者发现,吕响同学的“出镜率”很高,是学校学习活动的积极分子。在“‘八个一’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讲一个红色故事”的活动记录中,身穿红军服装的吕响端正站立在黑板前,神采奕奕地向同学们讲述着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成就展”上的一张照片中,一群小学生端正整齐地坐着,全神贯注地聆听一位老者讲述元江红色革命的故事,吕响也在其中。

  其实,在元江二小,同学们都像吕响同学这样,时刻接受着生动深刻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当问起对红色革命历史的学习感受时,吕响再次用坚定响亮的声音说:“我们永远不应忘记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元江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辉革命历史,要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为了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青少年中推进红色革命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能够让学生生动参与的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开展了“红歌合唱团”“红色小剧团”“红色经典诵读社团”等文化社团活动;通过国旗下的“启蒙党课”,“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永不褪色;“八个一”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则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红色种子;每周定期“民族团结教育专栏广播”和“红色记忆专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寓教于乐。

  兴民族教育之业  成民族团结之家

  

  漫步元江二小,随处可见学生们平日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和谐的校园生活痕迹:校园宣传栏学生们的合照中,穿着不同服饰的学生,同样阳光可爱;“文化氛围楼”艺馨楼每层楼道贴满了哈尼族、彝族、傣族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形象文图;教室里每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角落都是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布置的……

  这样的氛围,离不开日常里渗透在校园中点点滴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点的启蒙和孕育期,这个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讲授简单的概念和知识为主,并辅以生动的事例和多样的活动。”正如白建江校长所言,学校首先在课堂上做足功夫,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每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常识》《三爱教育》等课程,并在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们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除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学校在班队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月”及“九个一”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舞蹈大家跳”“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五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大家”为主旋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

  为了把民族团结教育从学校辐射到家庭,深入到社会,全面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充分利用“三个依托”,把教研、家长、社区三方面的力量紧紧聚牢。

  依托教研,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和民族政策法规,每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研讨活动,整理编写了6本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论文集、教案集,部分论文还获得省级奖项;依托家长,通过成立家委会,以“全体教师访千家”“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入每一个家庭,尤其对于学校的94名留守儿童来说,更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依托社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得到社区各界的支持,促进家长培训、非遗传承班、控辍保学等落到实处。

  展民族文化之翼  建和谐多彩校园

  

  “琼苍怒放元江坝,红日燃烧赤子心”,这是悬挂在元江第二小学艺馨楼的一副楹联,一旁还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的文字。在艺馨楼,类似的由学校师生共同创作的楹联随处可见,仿佛在诉说:“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字,都在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师杨艳告诉记者,这是楹联文化教育的一些成果展现,学校通过创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举办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和“我为祖国点赞”等系列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深厚的氛围。

  在艺馨楼三楼的民族文化传承室,傣族狮子舞的狮头工艺品、“彝族丝竹乐”的弹奏乐器等琳琅满目。元江第二小学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师生占比高的特点,深入挖掘本地各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将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中,通过邀请民间传承人进校园,成立非物质文化传承班,创编民族韵律操、民族体育舞蹈、武术操等,在校园里接续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传承的同时,元江二小的孩子们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傣族狮子舞多次在元江县狮子舞大赛中荣获银狮奖、优秀组织奖;民族体育舞蹈《彝族拉丁》在云南省第三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活动中获一等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40名少数民族学生登上聂耳大剧院的舞台,带去了哈尼族棕扇舞《觉撒撒》……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的重要载体,不仅使师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校成为一个各民族孩子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白建江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基因历史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