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2019年11月04日 10:32 新浪网 作者 温州大事小情

  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文&图 老邓您好

  张淮南墓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村东狮子山上,背靠狮子山,面对自西向东奔流而来的瓯江。二零零四年六月被乐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张淮南先生名冲,又名绅,字淮南,又字怀南,一九零四年二月八日出生(见“张冲先生事略”碑),乐清茗屿乡(现属北白象镇)琯头人,先后就读于乐清县立第三小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一九二三年考入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是年加入国民党、一九二五年官费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又考入哈尔滨法政大学。大学毕业后,到苏联莫斯科短期留学。回国后,在东北从事秘密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一九二七年三月被捕,东北易帜后,一九二九年出狱回到南京,深得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器重。先后担任哈尔滨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天津市党部委员、南京特别市党部书记等职。三十年代初,张冲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事务。一九三三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兼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一九三五年回国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年仅32岁,成为当时国民党最年轻的中执委。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冲作为蒋介石的随行人员亦被扣押。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副部长等职。曾参与恢复中苏邦交、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谈判、苏联对华三次巨额军援、联合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团结抗战,为中华民族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淮南先生毕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和团结御辱,力维国共合作大局,反对分裂投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共两党领导人所赞誉。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一日,张淮南先生在重庆任所病故,享年38岁。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九日张淮南追悼会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服务社大礼堂举行。国共双方要人出席,并致挽联,陈立夫致悼词,周恩来讲话高度评价了张淮南先生。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发表“悼张淮南先生”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先生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所作的杰出贡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位爱国志士的高度评价。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周恩来和张冲合影

  张淮南去世后,灵柩暂时停厝在重庆沙坪坝山洞云龙旅馆附近许家花园外面的山坡上,原打算在抗战胜利后迁回原籍安葬,后因战乱未果。

  秉承淮准南先生归葬故里的遗愿,一九九一年秋,张冲先生后代在重庆找到先生灵柩,在当地火化后将骨灰护送回到了琯头原籍。中共中央统战部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文,同意以乐清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修筑张冲墓,并拨款予以资助。琯头村民自愿捐出狮子山墓地。修墓资金主要来自张冲族人及社会捐资,以及村民为修墓做的义工。一九九四年张冲先生骨灰安葬于琯头村狮子山上,墓地背靠青山,面对瓯江。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二日,张冲先生骨灰移葬仪式隆重举行,浙江省和温州市的领导及张家亲属友人500多人参加了仪式。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1937年周恩来、叶剑英和张冲(中)

  琯头村位于瓯江北岸,靠近瓯江入海口,在沈海(G15、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大桥北端的桥下东侧,高速公路在此不远有“大桥北”出口,通104国道(京福线)。

  104国道在离高速公路东入口前150米处有红绿灯,岔路进琯头村。沿琯头村主要大街“滨江路”一直前行到瓯江边(约750米),左拐向南,沿瓯江大堤内道路,过“乐琯运河”船闸桥,这是乐清内河系统船舶入瓯江的主要闸口。再前行约450米,过“宗烈祠”,宗烈祠是当地村民为纪念1140年前唐僖宗时的田居邰将军,将军抗击叛逆在此(象浦——唐时琯头一带统称象浦)战死沙场,再到“琯头—七都渡口”,该渡口虽小,但名声在外,被称为“瓯江”第一渡,因为,再向瓯江下游走就没有渡口了。在数百年前,该渡口十分重要,是乐清到温州府、永嘉县(温州府驻永嘉县城,即现在的温州老城区)陆路换水路的主要渡口,被称为“横春”渡(元称琯头为横春)。

  在渡口对面民居右侧有步道上山。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忠烈祠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琯头—七都渡口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上山步道

  山路左侧有岔路,数十个阶梯直通墓园,颇为壮观,墓地所处位置不高,海拔约三、四十米。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墓园前阶梯

  墓园前阶梯平台右侧有南怀瑾先生写的“墓志”(“墓志”两字按南怀瑾先生的口述),“国士无双张冲怀南先生宴息之处乡弟南怀瑾敬志”。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南怀瑾先生写的“墓志”

  由童小鹏题写的“张淮南先生之墓”镶嵌在墓园前的坝坎上。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墓园有十分朴素的门道,一对石狮、一对素色立柱。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进入墓园右侧有“张冲先生事略”碑,介绍张淮南先生事略及建墓缘由。浙江乐清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四年立。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张冲先生事略”碑

  向左走几米,二层台阶和高大的墓碑映入眼帘。

  墓园中心为张淮南墓,墓建筑在台上,前有八级阶梯步上墓台。矩形台高约1米,台面四周用鹅卵石铺砌,台中间又一高约0.2米平台,上承张淮南墓主体建筑。

  从不同方位看张淮南墓。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高达六米的墓碑上阴刻贴金“张淮南先生之墓”七个擘窠大字。细看可发现前五字为草书,后二字为隶书,前五字为周恩来手迹(见墓园碑廊碑刻《悼张淮南先生》文的周恩来亲书标题中的“张淮南先生”五字),后二字为一九九四年筹建园陵时温州知名书法家冯增荣敬书续补。

  坟墓的形制传承了温州地区常见的太师椅形,高耸的墓碑和两侧的坟圈,两侧坟圈由低到高分四个梯形块逐渐升高,簇拥着墓碑。坟圈前宽大于五米。

  坟墓无封土,墓碑前为长方体墓室兼祭台。墓室共有三穴,中为张淮南穴,两侧分别为原配夫人高志骧和三婚夫人余文(余柳)。墓室前正立面上无文字。

  墓室前有斜置的素色砌块,用于摆放祭奠用祭品。

  墓碑、坟圈、墓室(祭台)为砖或砖混结构,外敷水泥涂层,唯墓碑正立面和祭台四面贴石板。

  墓背面有一“厂”形建筑构件,下方还有两层台阶,疑是墓碑的支撑,又象一个手把,用意存疑。

  张淮南墓左(南)侧为碑廊,有碑17块,为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九日张淮南追悼会时,共产党和国民党名人的挽联和悼文,以及国民政府的褒扬令,除蒋中正挽联为原书挽联翻刻外,其余均为一九九四年建墓园时当代书法名人所书。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碑廊

  毛泽东、林祖涵(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邓颖超輓联:“淮南先生千古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周恩来輓联 “淮南先生 千古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朱德、彭德怀輓联“淮南先生 千古 国士无双斯人不存,九原可作万里相招”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叶剑英、李克农輓联“淮南先生 千古 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 巴渝多雾瘴忠魂何忍早游离”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钱之光、徐冰、陈家康輓联“淮南先生 千古 奔走团结劳怨不辞示吾人以模楷 坚持抗战忠信有加诚国家之栋梁”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新华日报輓联 “淮南先生 千古 秋风萧瑟凋良木 党派周旋先骏才”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一九四一年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悼张淮南先生》纪念悼文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蒋中正輓联 “淮南同志 千古 赴义至勇秉节有方 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国民政府的褒扬令(图像经处理)

  乐清琯头村狮子山葬有张淮南墓,罕为国共两党都赞誉的国士无双

  附:

  敬写“张淮南先生之墓”之童小鹏

  童小鹏(1914—2007):男,汉族,福建省长汀童坊镇人。1930年6月参加红军并入党,在红四军、红一军团政治部、政治保卫局任秘书。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毛泽东同志秘书。1937年一直随周恩来,任八路军驻西安、南京、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机要科科长。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候补委员、秘书长,重庆工委委员、中共中央驻重庆代表团副秘书长。重庆期间随周恩来与张淮南先生有较多接触。1946年任中共中央南京局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驻南京代表团副秘书长。1947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秘书处处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秘书长,最高国务会议秘书。1958年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直属机关党组成员。1966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第1副主任兼秘书局局长。1977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82年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离休(部长级待遇)。中共八、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狮子山周恩来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