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古代温州的政治中心在哪里?“肯弗肯,县前头相等”,你听说过吗

古代温州的政治中心在哪里?“肯弗肯,县前头相等”,你听说过吗
2021年05月13日 06:33 新浪网 作者 温州大事小情

  温州三十六坊 昨天

  温州城区

  “东公廨西公廨,东西公廨连广场。”

  当你经过城区广场路一带,是不是也像三十六坊君一样,会诧异于这里奇怪的地名:

  东公廨、西公廨、道前桥、军装局、县前头、府前街……

  府志中的温州府署图

  其实,这些地名背后,透露了温州古城一个重要信息——广场路一带,曾是古代温州的政治中心。这里也正是温州古城“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衙(中子城)”格局中,“中衙”的所在。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古城格局清晰可见

  温州是一座有着近1700年历史的古城。东晋太宁元年(323)设永嘉郡,属扬州,郡治永宁县(瓯江北岸贤宰乡一带),后徙瓯江南岸,坐落在华盖、松台两山之间(即谯楼大街,今公安路正北)。

  从此,自东晋至清代的1600多年里,千年时光荏苒,广场路一带一直是古代温州郡、州、府、道、县各级文武官署的所在地。而古城独特的街巷名称,便是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见证。

  01

  广场路小学

  州治旧址,曾是南宋行宫

广场路小学州治旧址

  从五马街的五匹马雕塑沿着公安路往前走,穿过谯楼,可以看到北边广场路小学门口,竖着“州治旧址”石碑。

  广场路东段是早期温州的“行政中心”。根据清乾隆《温州府志》记载,从晋太宁温州建城开始,就将郡治建于华盖、松台两山之间,从谢灵运、颜延之等文化郡守,到唐宋至元朝,“悉仍故址”……郡治曩在谯楼大街正北。

  1910年温州谯楼

  郡治除了行政功能之外,还有“亭阁园池之胜”。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携眷来温后,就居住在郡治中。谢灵运的读书赋诗处“梦草堂”、卧病的“池上楼”以及“春草池塘”均在这里。州治旧址北面、今东公廨附近,曾是谢灵运梦见族弟谢惠连,写下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之处。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梦草堂在旧郡治后,即晋之西堂,谢灵运梦惠连之处。”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任温州刺史期间,增筑温州内城,史称“钱氏子城”,因地方衙署坐落其内,亦称“衙城”。衙城位于郡城正中部分,大致以今解放北路、谯楼、城西街和仓桥街为东南西北四界。

解北河道,钱氏子城城东壕沟 1969年摄

  南宋初年,宋高宗驻跸温州时,就以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并将儒志坊(今府学巷)张氏故宅临时改建为州治。在清道光年间,府署东客厅中尚存四方雕镂精致的柱础,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认为是南宋行宫旧物,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也咏到:“柱础犹堪认故宫,翠华曾驻宋高宗”。

  明洪武元年(1368),郡守汤逊把府治与卫治调换了一下,今人民广场处成了府治,谯楼北边则成了卫治,即温州卫指挥使司所在地。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百户所。

  广场路军装局岳宅

  从此之后,这里的职能成为军事、城防、警察驻地,清代为温州城守营址,民国时为警察署。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为市、区公安局所在地。广场路州治旧址东军装局,相传在清代是存放军用物品之处。

州治旧址大门与警报塔

  广场路小学门口的州治旧址现存有旧门台,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五间两层楼房,底层中间为拱门,屋面檐口饰件具有民国风格。内有抗战时期所建的警报塔,共七层,顶层为瞭望台。2005年8月,州治旧址被列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02

  人民广场

  明代府治,府前街因此得名

人民广场

  明初开始,温州政治中心稍往西移动,从广场路东段的州治旧址移到东西公廨之间,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广场路中段、原人民广场旧址周边。

  公廨(音谢),指古代官吏的办公之所。明初,太祖朱元璋颁行了地方公廨建筑形制。

  1945年府前街,钟楼是标志性建筑,旁边有儿童乐园和“酒号” 邵度摄

  原人民广场周边在宋代是推官厅,元代是州卫治。明洪武元年,郡守汤逊将温州府府治稍稍西移至此处,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其中有“正厅,后堂,仪门,戒石亭,东西庑,外门,经历司,照磨所,洪积库,架阁库,龙亭库”等。清《乾隆温州府志》则记载府治中“入为后堂、为内宅,有瑞景楼、红萼楼、中山亭”等建筑。

  东西公廨一带是胥吏官舍和活动场所。又因为明清时期温州府治均设在此处,因此府治前有了府头门、府前街的地名。

  府头门原人民广场曾有一处醒目建筑——钟楼,始建于民国初年(1912),是一座大石条构筑的四层大钟楼,楼顶悬挂有一口铜钟,四方窗口各镶嵌一组圆形时钟。钟楼南、北向拱门上的石匾分别额刻着“东瓯名镇”、“民具尔赡”大字。民具尔赡出自《论语·小雅》篇,意思是民众时刻瞩目着你。抗战时钟楼楼顶曾加装警报器。

府前街与人民广场路口

  民国三年(1914),永嘉县署从县前头搬到此地,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这一片废墟加以平整,辟为“人民广场”,并将广场路这四段巷拓宽拉直,于1951年起命名广场路。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广场周边建房时,曾挖出许多府台衙门底基座石条。

  03

  鹿城区府

  温处道、瓯海道曾设此

  今鹿城区府所在地原为教场(操练兵士及日常习武之处),宋代为都察院(地方监察机构)。

  今禅街温八中门口,旧时曾为校士馆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扰浙东沿海,明朝廷为抗倭下令整顿兵备。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立温处兵巡道,建道署于温州。嘉靖三十年(1551),兵巡道建署在城西南隅校士馆(民间称考棚,在今禅街温八中一带)。

  清康熙年间,清廷改兵巡道为分巡道,温处分巡道(后期改称温处兵备道,俗称温处道),辖温州、处州(今丽水地区)二府,治所设在温州。道署从校士馆移到都察院署,即今鹿城区府所在地。也正因此,附近便有了道前街、道司前、道前桥等地名。清代道署东隅还有一所著名的官衙花园“且园”,占地不过十多亩,以精巧幽深著名。

  温州军政分府诸人在旧道署合影

  辛亥革命后,温州废府,地方行政区域由四级(省、道、府、县)改为三级(省、道、县),温处道道台衙署仍在旧处。民国三年(1914)6月,温处道改为瓯海道,为浙江四道之一,下辖温州地区六个县(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丽水地区十个县(丽水、缙云、青田、松阳、遂昌、云和、龙泉、庆元、景宁、宣平)。1927年,瓯海道被撤销,实行省、县两级制。

  道前桥也几经变迁,民国初期道前桥为水泥弓背桥,1971年被平整为路,原桥两边建起了华大利餐馆和自来水公司大楼。

  04

  县前头

  永嘉县治所在地

  广场路的东面,是我们熟悉的县前头,从唐代设置温州、立永嘉县开始,永嘉县署基本上都设在此处。

  东汉顺帝时,始设永宁县,县治在瓯江北。东晋设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南岸,同时将永宁县治移至华盖山西,“在州治东一百余步”,即县前头位置。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始立永嘉县。永嘉县治设在府治东南边的道爱坊(今县前头)。北宋三十六坊中,道爱坊与德政坊(今县后巷)的得名,都与县治有关。

  后来永嘉县治位置虽屡有变迁,但明清时期一直设在县前头。清光绪年间知县张宝琳改建东西花厅、华盖楼时,县署中发现有数百年的大桂树与古柏、古桑。

  永嘉县政府销毁旧制度量衡器摄影

  辛亥革命后温州废府,永嘉县治迁往原温州府治,此处成为永嘉县审判厅(后改称法院)所在地。温州有句俚语“肯弗肯,县前头相等”,说的就是旧时老百姓要打官司,就相约到此对簿公堂。

  

  

  上矩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温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初,新的行政管理中心开始启用,广场路原市府大院作为鹿城区机关办公场所。

  参考资料: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二此园》《且园》 陈宣崇

  《瓯海道》 刘章进

  《岁月流逝 古迹依然——原鹿城公安分局大门台追溯》 徐定水

  《广场路一带历史变迁》 施正克

  编辑:汤琰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温州市政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