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创办6年,累计亏损近390亿元,移动出行真的不好做

醒醒吧!创办6年,累计亏损近390亿元,移动出行真的不好做
2018-12-25 20:43:43 DearAuto

醒醒吧!创办6年,累计亏损近390亿元,移动出行真的不好做

01

可能是因为一直都比较土的关系吧,

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

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汽车厂家都表示要做“移动出行供应商”。

大学我念的是汽车工程系,

对应的英文是“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现在看来,这个名字得有多土啊!

Automotive,Engineering,

难登大雅之堂!

照如今时髦的说法,

应该改为“Department of Intelligent Mobility”。

一个大学院系改个名,

让自己显得高大上一些,没问题,

很多“工学院”不是都改“理工”甚至是“科技”大学了么?

然而,一家汽车公司改成“出行公司”,

前途就有点堪忧。

因为,“移动出行”听起来高大上,

但实际上难挣钱啊。

滴滴似乎是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公司,

据报道,2017年,

滴滴出行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

整体亏损3-4亿美元;

Uber似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移动出行服务商,

2017年,Uber的营收是75亿美元,

净亏损45亿美元!

运营共享汽车的途歌,

和运营共享单车的OFO,

应该都算移动出行公司吧,

据说基本都快凉了,

用户都在排队退押金。

去年,滴滴预测2018年会“微赚钱”,

全年的情况现在还不知道,

但是2018年上半年,滴滴的财报显示——

巨亏了40.4亿元!

02

好吧,就算未来移动出行公司能挣钱,

可是,比起汽车制造,

出行服务的生意实在是太小了。

2017年,Uber的营收是75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大约是500亿;

丰田2017财年的营收合人民币大约是17164亿元,

是Uber的34.3倍!

没有找到滴滴2017年的营收数据,

但显然低于Uber,

也就三两百亿人民币的样子吧,大约。

就不去和上汽这种巨无霸比了——2017年上汽的营收是8700多亿,

长城、比亚迪的营收也都破千亿了。

而且,看起来,

滴滴这样的轻资产出行公司,

成本一点都不低,

据报道,创办6年来,

滴滴累计亏损近390亿元!

客单价低,

业务极度分散,

市场总规模有限,

不仅是移动出行市场的现状,

也是移动出行市场的未来。

根据贝恩发布的中国出行行业报告,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市场,

虽然中国的网约车业务增长迅速,

但是到2020年,

全国网约车市场规模也只有望达到720亿美元,

折合约4900亿元人民币,

而2017年,

中国汽车工业前30强的总营收就接近45000亿元!

目前,主机厂移动出行做得最成功的,

大约要数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

曹操专车2019年的目标是营收过百亿,

相比之下,

吉利汽车2017年的营收是927.61亿!

神州租车2017年营收77.2亿元,

神州专车2017年营收56.7亿元,

加起来不过133.9亿元,

这是移动出行领域的佼佼者,

汽车主机厂,稍微好些的,

营收都轻松过千亿。

所以,我就奇怪,

为什么千亿、万亿体量的车企,

纷纷要转型为出行公司?

出行市场那么点盘子,装不下半个丰田!

如果丰田真的成功转型成一家出行公司,

那么,这对丰田来说,这绝对是灾难!

如果所有的汽车主机厂,

都转型成出行服务商,

国民经济也将面临灾难!

一个车厂带动的相关行业是多少?

一个滴滴或者Uber带动的又是多少?

03

汽车厂家当然应该有危机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

可是向出行服务转型,真的不是出路!

原先,

吉利是做冰箱的,比亚迪是做电池的,

丰田是做织机的,本田是做摩托的,

转型做汽车,都成功了。

成功的原因,除了他们各自的努力,

更因为都是从一个体量较小的行业,

转入体量更大的行业;

都是从一个产业链更短的行业,

转入一个产业链更长的行业;

反过来,那不叫转型,

只是拓展自己的业务链——

汽车主机厂当然可以做出行,

就像可以做汽车金融、二手车、保险业务一样,

这叫业务多元化,

但是你的主营业务始终都应该是汽车制造和销售,

几万亿的生意不做,

专门去做几百亿的生意,那是有病。

所以,

主机厂“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提法,

可以休矣。

那是伪命题,

有的是头脑发热,有的是“赶时髦”,

舆论热点层出不穷,

汽车厂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越是甚嚣尘上,越是要理性和冷静。

“主机厂未来只能给出行公司打工”?

这绝对是扯淡!

万科、恒大,会为链家、自如打工?

苹果、华为,会为腾讯、百度打工?

更加专业、细化的分工,是发展的必然,

不存在谁为谁打工的问题。

对汽车主机厂来说,最应该琢磨的,

还是如何生产出更好的汽车,

而不是在汽车制造和出行服务之间犹疑。

大家都去提供服务了,

谁来生产硬件?

没有了硬件这个“皮”,

服务的“毛”又将焉附?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