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反复打嗝、清嗓子,竟是抽动症惹的祸

反复打嗝、清嗓子,竟是抽动症惹的祸
2023年06月06日 14:15 新浪网 作者 好心情健康

  小俊是一位8岁的小男孩,近3个月来反复打嗝,还伴有声响,白天在学校上课时比较明显,回到家放松下来后好很多。

  小俊的妈妈把他带到医院五官科就诊,医生却表示:"初步怀疑,孩子可能是抽动症,建议到儿科门诊就诊。"结果,小俊被确诊为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

  抽动障碍病因复杂

  抽动障碍是一种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一般4-6岁起病,以5-10岁最为多见。

  抽动障碍的病因复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可能与遗传、脑器质性病变、家庭社会因素(如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受父母训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精神过度紧张(如学习压力过重、看恐怖电视)、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或与患儿母亲孕期承受较大的压力、吸烟、饮酒有关。

  多数患儿都有这些"小动作"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努嘴、耸肩、扭脖子等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打嗝、发出咕咕的怪叫声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小动作",又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家长要小心抽动障碍了。

  抽动障碍的症状并不限于此,还有些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抽动障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部分患儿的症状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本病属于慢性疾病,长期会对孩子的心灵、学习造成伤害。

  孩子可能会因为抽动行为而感到自卑,不愿意与人接触,进而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抽动行为还会影响患儿上课时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所以,家长们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家有抽动障碍孩子,家长应该这么做

  1.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症状

  不要经常去提醒孩子"不要挤眉弄眼" "不要发出这种声音",事实上这是一种提醒强化,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不要责骂怪罪孩子

  孩子已经因为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痛苦,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或指责,无疑是雪上加霜。

  3.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

  对患儿的日常关爱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抽动的发生,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但不要事事顺从,过分溺爱。

  4.减少诱发因素

  情绪紧张和激动常常会加重症状,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不吃刺激性食物,不看恐怖电视电影等。

  

  抽动障碍的综合治疗

  应给予及时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神经营养干预等方法。

  1.药物治疗

  对于有躯体不适、影响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者,建议及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常采用心理转移法。例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忙做些轻松的事,如倒水、扫地等,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而逐渐减轻症状。

  3.神经营养干预

  (1)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在神经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促进脑内神经元分化和轴突生长,调节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等。

  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是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受损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抽动障碍发生的潜在因素。

  补充维生素D可以有效改善抽动障碍儿童的症状。

  (2)补充微量元素

  多个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儿童体内锌、铁含量都低于正常儿童,且随着抽动程度的加重,锌、铁含量降低更明显。

  给予补充微量元素如锌、铁及适宜维生素,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后,可改善抽动障碍儿童的预后,提高免疫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