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阳光出品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一经播出,豆瓣开分9.1,短短几天时间,分数已经升到了9.4。可以说,在剧集品质上,《山海情》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山海情》讲述的是1990年代福建对口扶贫宁夏的大时代背景下,贫困山区的乡亲们移民戈壁滩,在福建的扶贫干部和技术专家的帮助下,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故事。
短短二十多集里,看着乡亲们在戈壁滩上,从地窝子,土坯房,到建起红砖房,小楼房;从种土豆、种玉米,到种蘑菇、搞工程,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走向更好的生活,着实让观众为剧里的乡亲们激动高兴。

马得福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带着乡亲们移民吊庄,乡亲们的脱贫致富路上,全是他那小身板骑着三八大杠来来回回的身影,有村里通不上电忧心忡忡的身影,有水站不给村里麦子供水他憋屈上火的身影,也有为村里人拉来无息贷款、带着乡亲们修起菇棚爽朗振奋的身影。

聊到塑造这个人物的难点,黄轩感叹,最大的难点在于扶贫工作真的太难了,难,都是难在马得福这个人物的工作上。“从头到尾,马得福没消停过一天,一个接一个的事儿,有时候还里外不是人,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而且他所做的事情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完成的,他永远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说实话,换做我自己,可能都没有他这样的耐心和韧劲儿,所以我是特别佩服他!”
而这样一位好干部形象,在塑造上颇需要分寸,太“高大全”就显得像句单薄口号,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黄轩自述,在这个人物上,他对其的拿捏,主要是从人物“柔情”和“朴实”的面相着手,让这个人物的笨拙、可爱、执着、善良,都能扎在土里生出根来,让观众相信,让观众觉得亲切。
【对话】
澎湃新闻:
是在什么契机下,接到了《山海情》这个项目?觉得这个项目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黄轩:

澎湃新闻:
马得福这个角色,刚接触到剧本时怎么看待他,实际塑造中,对他的看法有改变吗?
黄轩:
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个很正能量的村干部,肩上背负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在塑造的过程中,才切实体会到,原来他是这么的辛苦,这么的不容易,他所面对的困难,一个接一个,还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质疑,他真的太难了!但另一方面,他从来不叫苦叫累,就算困难再多,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扎根在基层,用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的劲儿带领着乡亲们移民搬迁、脱贫致富。
澎湃新闻:
你觉得马得福身上你最欣赏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人物和你自己有相似之处吗?
黄轩:
我欣赏他的那股韧劲儿和滴水穿石的精神。会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我们身上都有柔情、温暖的一面,然后我们都是比较实心眼儿的人,我们也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坚持。
澎湃新闻:
塑造这个人物对你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哪里?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式,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他的?
黄轩:

澎湃新闻:
在看这部剧时,观众会被当地当初的贫穷震撼,作为演员对当地的扶贫历史有具体的了解和亲身感受吗?能否聊聊?
黄轩:
我们去到当地以后也和当地的扶贫干部还有村民聊天,然后我们拍摄的环境也是尽可能去还原当年的真实环境。他们当时是真的太穷太苦了,没有水、没有电,住在地窝子里,戈壁滩上说刮沙尘暴就刮沙尘暴,每天一身沙子。我们拍摄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这样的艰苦环境,所以今天这里能变成“塞上江南”,真的是一个奇迹。
澎湃新闻:
当时拍摄过程中,主要有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能否举一些事例?
黄轩:

澎湃新闻:
得福这个正直热血的青年干部形象,其实很容易塑造得很刻板,你在表演中怎么去避免这一点?有接触一些当地干部吗?对他们最直观的印象是怎样的?
黄轩:

澎湃新闻:
和张嘉益老师的对手戏特别生动真实,能否聊聊和他的合作?你们二位都是西北人,用方言出演,应该都比较得心应手,对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临场发挥的东西吗?
黄轩:

澎湃新闻:
第一次和孔笙导演,和正午阳光合作,感受如何?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黄轩:
太专业了,真的是名不虚传。我很早就想跟孔笙导演合作了,他之前的作品我都觉得非常好。这次真正合作上,我非常开心。他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敬业和专注。业务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对剧本的把控,对演员的把控,然后讲故事的这种能力,我觉得是太好了。
最重要还有一点,我觉得他的人格魅力很强。他是特别憨厚朴实的一个人,丝毫没有大导演的架子,就像邻家的一个叔叔这种感觉。没事的时候,他经常叫我们去他的工作室,就像家人一样,非常亲切。
孙墨龙导演也是,太细心了,就像个邻家哥哥,在现场对大家的那种关怀,对所有人的那种尊重。两个导演的脾气又那么好,从来没有说过谁,大声的说话都没有,对所有人都很尊重、一视同仁,又那么的善意,把整个剧组的气氛调得非常的好。
整个剧组台前幕后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亲切,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可以和正午这样专业的团队合作,是我难忘且美好的一段回忆。
澎湃新闻:
听说你在杀青的时候哭了,是因为对这个角色不舍吗?
黄轩:

澎湃新闻:
出演这个角色,参加《山海情》的拍摄过程,你觉得对你自己来说,有没有留下一些感触或者改变?
黄轩:
最大的感触还是扶贫工作的不容易,扶贫干部的不容易。每一位扶贫干部,真的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真的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马得福”,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我们才能众志成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澎湃新闻:
你觉得,你塑造的人物,会对你个人产生长远的影响吗?
黄轩:
当然。我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会对我产生一些影响,让我思考,他们身上一些好的品质,也值得我去学习。比如马得福,他身上的韧劲儿和奉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澎湃新闻:
入行多年,对自己作为演员的认知,有发生改变吗?
黄轩:
刚开始可能就是单纯地想做演员,我可以借着角色去表达自己,我现在依旧喜欢借着不同角色去表达自己,我对表演的热爱和初心一直都是这样。现在观众对于文艺作品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作为演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自己的职业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才能不负观众的喜爱和期待。所以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越来越重了。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