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钱放银行“不安全”了,我该怎么办?

钱放银行“不安全”了,我该怎么办?
2017年12月08日 07:10 桐看股市作者:桐看股市

  导读:近段日子,关于资管新规的落地,引得市场议论纷纷,银行理财改预期收益为浮动收益,不再承诺投资保底,投资者当“甩手掌柜”的时代一去不返,未来将明确“买者自负,风险自担”原则。

  

钱放银行“不安全”了,我该怎么办?

  根据新规中资管产品净值化的说法,符合公允价值原则,但具体规则仍需另行制定,这一原则的细化非常重要,不仅决定了刚性兑付的认定,还关乎未来银行理财的投资取向。原因在于目前监管机制在设计上允许刚性兑付。话句话说,银行理财多采取“预期收益+超额留存”模式来实现刚性兑付,向投资者支付固定的“预期收益率”,剩余投资收益或亏损自负,即超额留存。

  刚性兑付的危害众所周知,最重要的一条是产生逆向选择,投资者会无视风险盲目追求高收益,最终抬高整个资管市场的利率水平,同时,刚性兑付下,大量风险积聚在金融机构内部,加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站在机构的角度,打破刚性兑付有损客户体验,所以迟迟不敢开行业风气之先。

  对这个略显老生常谈的话题,《资管新规》里面关于刚性兑付的一条认定比较有新意,即“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的行为被视作是刚性兑付。在网贷行业,一些活期类理财产品或债转类集合产品,本质上便是如此,实现了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转移。那么,这种产品模式后续是否会因为涉嫌刚性兑付而被叫停呢?值得进一步关注。

  以往投资环境下,几乎所有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都能够获得到期兑付,投资者处于“隐性担保”,获取较高的收益。比如说,以往大多数金融资产,像债券、理财产品,都有政府的托底,投资的风险被稀释降低大半,收益也是基本确定的。所以在过去10年里,投资市场再动荡,购买信托产品的投资者根本不用关注市场,每年都可以获得9%甚至10%以上的固定收益,“闭着眼睛”就可以把钱赚了。

  

钱放银行“不安全”了,我该怎么办?

  原本的“预期收益+超额留存”难以实现,理财将回归到“代客”的本质。但问题是习惯刚性兑付的银行客户能否接受,打破刚兑或造成理财大幅缩水,这也是银行业内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财富缩水一直让新中产“很焦虑”,而跑赢通胀是他们破解焦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银行“固收类”产品俨然无法再跑赢通胀,而房地产又因为调控的原因,让“闭着眼睛赚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难道新中产要转向屡屡受挫的股市?

  所以,新投资时代环境下,把握和控制风险,求得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追求预期价值的最大化,才是理性的投资行为。这就要求新中产在投资时要掌握专业、科学的投资观,兼顾收益与风险。也就是说,新中产投资时,看到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看到站在它背后的高风险,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所有的新中产应该明白了,在经济新时代,投资新时代,你不需要费神学习专业投资知识,而是请专业的投资机构帮忙。依托经验丰富专业团队,严谨的投资态度,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是当下新中产投资者在投资选择时越来越侧重考虑的核心因素。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