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赵匡胤和朱元璋因创业经历不同故采取不同的施政方式

赵匡胤和朱元璋因创业经历不同故采取不同的施政方式
2021年01月16日 19:22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对于同一个帝王,如果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评价,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赵匡胤,在士大夫眼中,他就是“仁主”;但如果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这人就是个完完全全的暴君。朱元璋则完全相反,在士大夫看来,他杀人如麻,是个如假包换的“暴君”;但在老百姓眼里,他则是一位千年难遇的好皇帝。

  赵匡胤几乎善待了所有人,唯独漏掉了老百姓

  赵匡胤的仁义之名大半来自“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皇帝大肆屠杀功臣的普遍操作不同,赵匡胤与他的功勋们达成了这样的交易:你们放弃兵权,我承诺给你们世代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除此之外,赵匡胤与他的弟弟赵光义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定,善待社会精英(尤其是文人)、优待各级官员(尤其是文官)。

  比如,传下不得杀害大臣及言事官的祖训,这在历朝历代是独一份;大幅提高科举名额,平均每年的进士录取人数是唐代时的数倍,让更多的读书人得到飞黄腾达的机会;与唐朝不同,宋代的文人一旦考取进士,立马可以被安排一官半职,从此捧着金饭碗;宋朝还规定宗室人员不得参与科举,把机会全部让给社会人士;而且,宋代的“官户”不仅可以免交赋税、免服劳役,中高级干部甚至享有“任子”的权力,即子孙可以直接做官;朝廷大员在退休时,还可以“致仕恩泽”,即有权火线提拔几个亲信;赵匡胤还设立了“公使库”,类似于驿站,不过只招待(并且是免费)路过的官员、士大夫,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这样的皇帝,在掌握了社会话语权的文人眼中,能不是“仁主”吗?不过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任何时代,社会的总资源都是有限的,宋朝给予各级官员、士大夫的如此丰厚的优待,意味着要有人为此买单;此外,由于常年向北方的政权交保护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那会是谁来买单?打皇室的主意是不可能地,只有占据王朝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了:其他的朝代,在建立之初总会推行不同程度的均田制、减免赋税,以尽快让民间休养生息。但两宋时期,从来都对土地兼并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两宋的税负,在封建时代称得上登峰造极,主要的两税(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和资产税)比唐代多了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家里人口越多,就得交更多的钱,因此南方一些地方甚至盛行杀婴的习俗;出钱之外,还得出力。宋代老百姓要从事的劳役主要包括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打杂等,当然都是义务劳动。前两项尤为残酷-事情如果办砸了,办事的老百姓得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直至坐牢。

  因此,两宋期间,一共发生了400多场农民起义......这些人面对横征暴敛实在是熬不下去了。

  朱元璋对官员苛刻、大肆屠杀功臣,但他是少见的善待百姓的皇帝

  朱元璋则是另一个极端,他是历朝历代中,发自内心的善待老百姓的皇帝。

  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基于他对民间疾苦的了解,立即着手开展了以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劳动力为目的的一系列执政措施:为了打击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问题,朱元璋徒富民、抑豪强,派使者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丈量土地、清查户口,让耕者有其田,并且颁布了众多刺激垦荒的政策;在各地大兴水利,轻徭薄赋、鼓励生产;除了粮食之外,还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实现民间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厉行节俭、爱惜民力,绝不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同时还大规模解放奴婢。此外,朱元璋深知天灾人祸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常常对受灾农民给予免税的待遇,甚至直接由政府救济。

  

朱元璋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真正做到了以民为先,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生活逐渐稳定复苏,这一时期,史称“洪武之治”。

  但对于官员,朱元璋则是另一幅模样。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为了惩治贪官,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颁布了一条规定:贪污六十两以上的,一律枭首示众、剥皮楦草。也就是把贪官污吏活生生地剥下皮,其后在人皮中填满乱草,接下来再完整的缝合起来、还原成人型,然后挂在各级官衙内外“示众”,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天天看着、以儆效尤。

  出于给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统治环境的考虑,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比如胡惟庸案爆发后,一共杀害了一万五千多人;不久后另一位功臣李善长等人也因牵连此案全家被杀。最终,这一案件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不久后,名将蓝玉也因罪名被杀,并顺藤摸瓜进行了大规模的株连、清洗,据说受此案牵连而死的高官超过2.5万人。除此之外,其他的开国功臣也很难得以善终。

  二人完全相反的为政方式,无关乎善恶、只源于迥异的创业经历

  对于赵匡胤、朱元璋二位帝王的行为,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解释。二人对官员、百姓几乎完全相反的方式,只是源于他们不同的出身,以及获取政权的不同形式。

  赵匡胤建立宋朝,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出身武将世家的赵匡胤因功逐渐备受重用,最后甚至成了托孤大臣;由于兵权在手,其后他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过程整体而言是比较顺利、和平的。夺位后,无论对文官还是武将,他都采取了宽容的处理方式,让利于这些身处统治阶级内的人员,以稳定人心、巩固政权。对于老百姓,他则继续沿用了五代时普遍的倾轧模式。

  

赵匡胤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五代十国时的政权更迭,都是源于武将夺权,没有一起是农民起义造成的。赵匡胤并没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悟,或者说,在他的眼中,“水”就是武将、士大夫。

  而出身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则是自下而上的夺取政权。出身贫苦、父母双亡、剃发为僧、四处乞讨,幼时的朱元璋历经了人间最悲惨的劫难。其后他参加农民起义军,以自己的努力与卓越天分,创造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华丽转变。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于民间疾苦了如指掌,对于百姓所忧所喜心知肚明;而对于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他则深恶痛绝,并且深知由此带给政权和社会的危害;同时,为了避免在自己死后功臣乱政,他采取了极端的屠杀行为。

  因此,大明建立后,朱元璋走向了与赵匡胤完全相反的执政路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