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唐玄宗为在蒲津渡建造浮桥铸造铁牛,历时千年依旧完好

唐玄宗为在蒲津渡建造浮桥铸造铁牛,历时千年依旧完好
2021年02月21日 18:16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宋英宗时期,黄河发大洪水,将一座浮桥冲断,连带着黄河岸边的铁牛也被带进了黄河中,这可是一件大事,河中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没有办法将铁牛弄出来,因此,当地的官员不得不遍寻天下能够将铁牛捞出来的人,而一个名叫怀丙的和尚毛遂自荐,利用河水的浮力,以两条载满土的船与水中的铁牛牵连在一起,然后将船中的土往水中倒,借助水的浮力将铁牛拉了出来。

  这个就是著名的《捞铁牛》的故事,被冯梦龙记载于《智囊全集》中,这其中的铁牛就是著名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也叫做唐开元铁牛,顾名思义,就是唐朝开元年间铸成的铁牛。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于是开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议,乃铸牛,人,山,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

  也就是说,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下令于蒲津渡口铸铁牛、铁人和铁山,目的是“夹维两岸”,实际上就是作为索桩的存在,拴住铁索以连接浮桥,构建成稳固的浮桥。我们都知道,黄河水流湍急,又很宽,为了连通黄河两岸,通常会建造浮桥。

  浮桥多半是用渭水南岸的竹子和陇坻的松木制成浮桥,这样造成的浮桥在短时间内还是比较坚固的,但是当河水结冰前和融化时都会使水势上涨,很容易就对浮桥造成损伤,所以浮桥的寿命很短,不得不一次次重建。

  

黄河铁牛

  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决定以铁代替竹子,造成坚固的浮桥,虽然黄河岸边的工程不过是八尊铁牛、八个铁人和四座铁山还有一些铁墩和铁柱,但是工程量却是相当大的。

  单纯就铁牛来说,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连同底座大约有七十吨重,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而牛尾部分有横轴,用来栓连桥索,以稳固浮桥。

  这项大工程是宰相张说负责修建的,张说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他三度为相,第三次是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他为中书令。当时的宰相制度是两相制,一个正宰相,一个副宰相,而张说这个中书令就是正宰相,他于为相的第二年负责修建浦津渡口的浮桥,修建完成之后,张说还特意做了一篇《蒲津桥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于是大匠蒇事,百工献艺,赋晋国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齐,飞廉煽炭,祝融理炉,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鎔而为伏牛,偶立于两岸。”

  由此可见当时的铸铁技术是相当成熟的,能铸成如此巨大的铁牛、铁人和铁山,必然是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开元年间正是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端。既有充足的钱财又有成熟的铸铁技术,更有庞大的人口数量,自然能够迅速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

  

  当然唐玄宗愿意弄这样一个大工程,也实在是因为蒲州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连接着长安和河东,太史公在《史记》称之为“天下之中”,而蒲州的蒲津渡口则更加重要,是连接秦晋的交通要道,由此可见蒲津桥的重要性,更可见黄河铁牛的作用。

  蒲津桥经过开元年间的这次重修之后,使用寿命大大增加,一直在宋朝时期还在使用,还曾经过修葺,但到了元朝末年,浮桥为战争所毁,只剩下了黄河岸边的黄河铁牛、铁人等,没有了浮桥,这些铁牛就失去了索桩的作用,而成了镇河铁牛。

  明朝时期虽然重修过几次蒲津桥,但清朝时期黄河改道,蒲津渡口就失去了作用,而黄河铁牛也废置了下来。废置时间久了,就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而且后来经过黄河的变迁,铁牛逐渐被黄河淹没,成了水下之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黄河水浅的时候,下水还能摸到铁牛的两只角,有时候走船的时候,经过铁牛的上方,还有船的底部为铁牛牛角所伤的情况。

  但到了五十年代之后,河床淤积,黄河铁牛就彻底为泥沙所埋,在这样的情况下,铁牛的所在位置已经很难找到。到了1988年,当地博物馆开始在蒲津渡遗址上进行勘察发掘,终于在第二年发掘出了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以及铁人、铁山等,但也仅仅是发掘出了黄河东岸的铁牛,至于西岸的铁牛,则至今没有发现其具体位置。

  黄河铁牛被发掘出来后,虽经过了近1300年的风吹雨打水淹沙埋,却依旧完好无损,虽然有部分的铁锈,但整天来说,并没有什么损伤,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铸铁技艺确实是很成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