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定陵发掘后因技术原因和人为因素导致大量文物损失

定陵发掘后因技术原因和人为因素导致大量文物损失
2021年03月11日 14:39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1958年9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则消息就是关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并从中发掘出数千件珍贵陪葬品的消息。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合葬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迄今为止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考古专家主动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寝。

  定陵发掘工作始于1956年5月,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余件,其中的金丝翼善冠、四顶精美绝伦的凤冠、青花大龙缸等,都是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定陵中出土的最多是明代丝织品,数量高达几百匹。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文物保护经验的不足,绝大部分丝织品和珍贵书画在接触空气后氧化变质,顷刻之间变成了一堆废物,再也无法修复。

  侥幸抢救下来的部分丝织品又被考古人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胶原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烂的丝织品上,没过多久就变黑、变硬、变脆,失去了考古和观赏的文物价值。

  

  当时保存文物的库房十分简陋,连遮风挡雨的基本条件都达不到,更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的文物保护要求,从而导致部分木质和服饰文物遭到彻底破坏。定陵发掘工作也由此称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事件,酿成这桩考古悲剧的始作俑者就是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历史学家吴晗和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的郭沫若。

  听到定陵出土文物因保护不善而惨遭损毁的消息,周恩来总理顿时痛心不已,立即作出指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此后,我国的考古工作仅限于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

  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定陵文物还遭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为的破坏。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被丢弃在野外,被附近村民捡回家中打制家具。帝后尸骨也在批判之后,用大火焚毁。

  如今定陵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除了金银玉器、瓷器等容易保存的文物外,绝大部分丝织品都属于后来的复制品。当然,埋藏在封土堆之下,巍峨壮观的定陵地下宫殿才是如今人们游览定陵的首选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