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2018-07-16 10:10:59 AUTO车志
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由于发生了某种超自然的现象,导致上周一我们发布了一篇关于某车型质量堪忧的文章,该文章上线不到两小时后,就消失在了无边的网络黑洞之中。

原因其实不复杂,这篇文章触动了原文作者现所在公司客户的利益,为了保护作者我们只能选择删稿件。

文章原文所涉的这个汽车品牌总是自带话题,抄袭、皮尺、劣质、低价,这些是我对这个自主品牌的第一印象。这当然部分缘由媒体们强烈的口诛笔伐,但造成这种局面该品牌终究只能怪自己。不是恨自己没有原创能力,而是怪自己充值力度不够。

很明显,删稿事件的“主谋”是厂商,“凶手”是媒体。这也揭露出汽车厂商和媒体之间的“鱼水关系”。互相依赖共存,厂商希望通过媒体扩大产品的宣传,刺激销量。而媒体则指望厂商的广告费用来维系自己的生存。所以绝对的客观公正和正确引导,这些在汽车媒体中其实并不多见。

这十多年来,是汽车媒体快速成长黄金十年。从刚刚起步主要依赖售卖广告位阶段,逐渐转向在内容上进行售卖和定制,媒体商业化的程度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现在你随意打开某个大型的汽车网站首页,几乎所有内容的背后都有或多或少存在商业利益。

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比如截图中的《天逸C5 AIRCROSS长测》,理论上这篇就属于网站与雪铁龙在去年末签下的2018年度框架协议中的某篇内容。我去年底时也参与过一次东风雪龙的商配自驾游,记得当时我们的报价是20万,一篇自驾游,一篇试驾。

与厂商签署合作协议中往往还会包括广告、专题,或是几场落地的线下活动。最近一段时间,厂商都比较热衷“媳妇当车模”、“自驾游”等选题内容。所有的软性内容上线后,厂商安排水军刷好评,网站后台调整增加阅读数都是行内“专业”的做法。

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哪来那么多漂亮媳妇

汽车论坛也是厂商不能放过的一块阵地,塑造虚拟KOL与水军带节奏,删贴删回复也是惯用做法,有些网站会把单一车型论坛直接售卖给厂商来运营。

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职业水军 专业刷楼

既然付了钱,顾客就成了上帝,汽车厂商就成为了媒体人的亲爹。掌握内容主导权的汽车厂商可以控制哪些可以给读者看,哪些不能。至于这个控制权有多大?具体要看网站的领导态度和主编们的职业操守。

一般来说,一线大站态度会相对强硬一些,对于汽车产品明显的缺点和不足还是会明确点出,对于厂商明显无理的要求一般都会拒绝或者部分妥协。但在金主面前,二、三线的汽车媒体以及大多数自媒体们就基本丧失了话语权。

说的直白一点:汽车厂商和汽车媒体都是一伙的,合起伙来“掏”你钱。

对于最近几年兴起的汽车自媒体来说,更是充值的重灾区。

自媒体受到本身限制,只能把所有“付费服务”放在内容定制上。某某评车人站在一款新车前把它大夸一通;或者某位玩车大咖突然开车穿越欧亚大陆,翻山越岭完成壮举,殊不知他可能连路上上厕所付的两元钱也是同行的公关给垫付的,看似自驾穿越的旅途,背后却有着厂商与公关几十人的大团队在支持。而且自媒体相比传统汽车网站也更物美价廉,进一步促成汽车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在“金钱”和“生存”的挟持下,想要完全看到“真话“并不容易,读者当然想看到更多客观公正的评车。好在还有海量的汽车类新媒体尚未被汽车厂商“开垦”(例如我们),在上面你还是能找到汽车媒体最初的“纯真”。

汽车媒体从来就是一门生意。只是中国这个巨大无比的汽车市场令整个行业朝无底线功利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打算买车人,我建议业余时间多去了解一些汽车知识,对于感兴趣的车型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体验试驾。不要太过在意媒体的意见,更不要相信经销商的胡言乱语。

最后,我们还没被充值,所以我们说的话,你还可以信。

厂商与媒体抱团 消费者如何自救?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